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纵观中外形势,汇集各方意见而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打着“和平”的旗号,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在华的侵略特权。美国这一对华政策,为它日后的所谓“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 1899年、1900年和 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问题,国内外不少论者作过许多论著,但对构成“门户开放”政策重要原则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作专题评述,却不多见,而且颇有纷歧。这个照会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美国为何要重提“门户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原则?它又怎样成为美国扩大对华侵略的一项实际政策?本文试图对这  相似文献   

4.
罗斯福奉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中,他却一再抛弃“中国完整”原则。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露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1964年 1月 ,法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事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导致美国盟国在中国问题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美国政府内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讨论 ,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 ,1 966年约翰逊政府提出的“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美国在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日中关系,日美关系的剖析,阐明了美国在利益趋动下,由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到执行’援华”方针的历史过程,同时由于孤立主义的牵制使得美国援华步履又极为蹒跚。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不仅震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响。它们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日两国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国家,为了拓宽商品市场、输出资本、掠夺原料,不断向亚太地区扩张,而中国东北则是美日争夺的焦点。日本在其大陆政策里,把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并把它作为南进和防御苏联的基地。日本这种对华政策,与美国标榜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发生严重冲突。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美国对日本却采取了绥靖政策。本文试图简略地分析一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撇开英国单独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是其对华一贯政策的继续。当列强瓜分中国时 ,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是要以贸易和投资的自由竞争取代武力侵占。其动机是“利己”的 ,但它在客观上对于遏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武力侵华 ,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学者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虽然未直接参与武装侵略,但从战争开始就是英国侵略者有力的帮凶。然而,仔细分析、研究这段历史的有关资料不难发现,当时美国并非简单地尾随英国,充当其侵略帮凶。鸦片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以维护美国自身在华利益为宗旨,遵循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方针,着眼于扩大远东国际贸易市场,对中国实行经济和外交侵略,利用英国侵华战争的胜利,在中国攫取了更大权益,并且奠定了此后美国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外交基础。1 自十八世纪末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华贸易自始就是在同英国的竞争中进行的。当时,外国在中国的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处口岸。而“美国人在广州只有一个愿望,即保持贸易按照他们的竞争者所享有同样有利或更加有利的条件继续开放给美国人,所谓竞争者主要是英国人。”美国人的这项“愿望”就是利益均占原则,即在不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和平"政策,是美国在纵观中外局势、汇集各方意见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为其日后推行"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和平"政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研究19世纪下半叶美国对华政策也具有追根溯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约翰逊执政时期表面上美国对华仍然推行传统的遏制和封锁政策,但是实际上随着新的国内外局势的变动,美国原有对华政策的公共观念的一致性遭到破坏.要求改变对华政策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约翰逊政府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特别是“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提出,正是美国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一种努力。尽管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在行动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却为尼克松政府实现重大调整做了思想和政策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2.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项研究仅停留在揭露和批判阶段,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思想不断解放,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不少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下面就“门户开放”政策研究做一综述。一、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和思想渊源史学界多数人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的。他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第一个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它列…  相似文献   

13.
自十九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坚持中国的“门户开放”.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清政府的腐朽圮败和列强在中国的划分势力范围,而其制定的根本原因,则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垄断资本家蓄谋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扩大侵略.过去对于“门户开放”已有不少著述,但对背景探讨的较多,而从美国政治经济方面去研究其原因的较少.甚而有人竟把英国人希皮斯利和美国国务卿顾问柔克义看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约瑟夫.奈对"软权力"的定义,将"软权力"的要素归纳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投射性,倡导和建立国际制度安排的能力,以及对价值和体制的认同性三个层面。认为"门户开放"政策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表达了美国欲均沾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权益的意图,而且该政策诉求的外延与范围亦不乏美国在华倡建国际商贸开放制度的要素。"门户开放"原则的内涵更蕴涵着美国在帝国主义扩张初期传播其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投射性,列强在华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国际认同性,则是这项政策在当时能够顺利推出的国际环境。"门户开放"政策既没有军事实力作后盾,也没有诉诸武力去实施的意愿,其在华最初的有限作用,主要取决于该政策所蕴涵的各种"软权力"要素对列强的感召与吸引。  相似文献   

15.
1933-1937年,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在对日、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不公开刺激日本,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有限地促进苏联力量的增长,利用苏日矛盾对日本施加压力。美国此举就是要在苏日之间精妙地玩弄平衡,以此推动东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使美国得以实现其门户开放的目标。这一时期美国远东政策在表面静观其变之中又存在着积极影响远东局势的因素,其实质是"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16.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17.
马歇尔调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要对这一事件作深入的分析,就必须把握住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反之,通过对马歇尔调处的剖析,我们亦可了解美国政策在中国所产生的效果及其影响。“最佳方案”与“最佳人选” 1945年11月下旬,由于援蒋内战政策的破产,赫尔利被迫辞职。于是,美国政府面临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制订新的战后对华政策与选择接替人选。当时,美国对华政策面对三种可能的抉择:“一、完全摆脱一切牵连;二、大规模地在军事方面加以干涉,援助国民党击毁共产党;三、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899年和1900年美国通过两次"门户开放"照会,以特殊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跻身于濒临列强瓜分的远东大陆.这项政策的特殊性表现为战略上超前、连贯,战术上现实、灵活,并且在国际道义上享有虚誉.它使美国能够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清晰地映现了从东北到中国全境、从中国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直至实现美国倡导下的全球"门户开放"的扩张轨迹.  相似文献   

19.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0.
克林顿政府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届民主党政府,克林顿本人是第一位二战后出生的美国总统,因此这一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令人关注,尤其是对华政策引起广泛猜测。如果把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三支柱具体到对华政策,战略安全安排是核心目标。尽管经济和民主问题更炫眼,也具有自身的目标价值,但在现阶段更多的是促使中国朝有利于美国“长治久安”方向演变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