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夷校尉考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夷校尉,也称护东夷校尉,是我国历史上从魏晋至唐前期各王朝设立的管理东北边疆民族的专职机构,它的设立对于各王朝加强对东北边疆民族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关于东夷校尉的记载较少,而且散见于诸多史书之中,导致目前有关东夷校尉的研究很少,多是一些概要的介绍,难以给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这一时期东北民族关系史的进一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就东夷校尉的有关情况作简要考述,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二、东夷校尉的设置关于东夷校尉的最初设置时间,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曹魏…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04,(2):6-6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繁荣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古老悠久密不可分。粮食作为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许多品种都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区。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  相似文献   

3.
句芒是人面鸟身的神话人物.他是一个有着多重神格的神祗,既是创世神和造物神、掌管万物生长的木神、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锡寿"的生命之神.句芒原是东夷部族中以鸟为图腾的族群的祖先神,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留下了他最早的形象.在商周秦汉王朝多次的讨伐征战中,有着高度文明的东夷被灭国、迁君,东夷人遣散、流徙,逐渐融入华夏部族,句芒信仰也被华夏族群所接受,句芒由东夷人的东方之神转变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春神.东汉时期五行观念盛行,对句芒信仰发生过重要影响,句芒成为立春迎春仪式中的春神.句芒在北宋一度消失,于南宋再起,但演变为一个与"土牛"同等级别的俗神.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浙江衢州郊区的梧桐祖殿成为我国唯一尚存的句芒信仰的保留地,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名单,在国家层面上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中保存着上古东夷地区大量珍贵史料,学界缘于对<山海经>神怪"谬悠难信"的认识,未能对相关史料寄寓的东夷上古史迹予以充分的重视.将<山海经>所记东夷地区原始宗教中鸟崇拜史料与文献、考古和民族志资料进行多重互证,揭示了<山海经>相关史料编撰的古老渊源.  相似文献   

5.
秽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最初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的国名,后演变为族称,专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东夷人。秽国约出现于西周初,汉代夫余、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分布区曾经都是秽国的国土。最晚至战国中期,秽国已成为箕氏朝鲜的属国。箕氏朝鲜衰落时曾一度独立,后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虽曾在南闾等首领的率领下叛卫氏朝鲜归汉,但不久又为卫氏朝鲜吞并。卫氏朝鲜灭亡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乐浪二郡。这里的秽人逐渐汉化了。  相似文献   

6.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代的少数民族,史称“百越”,指明其中还包括有很多族团。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中国民族史》指出在春秋有于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尚有山越。其分布地区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他把“百越”和华夏、东夷、荆吴并列为汉族四大来源。  相似文献   

7.
东夷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东南地区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势力最强大的民族,岭南越族是百越的组成部分。南越族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是今天流行在岭南地区的粤语。粤语是汉语在岭南地区的三大方言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闽语与客家语),是古越语与古东夷语、古楚语及古汉语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方语言。在今天粤语的一些词汇、读音以及岭南的民俗之中,可以找到东夷与楚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地处鲁南苏北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一处重要的岩画遗址,本文在对将军崖五组岩画简述的基础上着重对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纹"进行了分析。首先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纹与大汶口文化中具有太阳图像的陶文年代相当;其次将其与宁夏、内蒙古的太阳岩画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以太阳崇拜为切入点对将军崖岩画与东夷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说明了东夷史料在将军崖岩画解读中的适用性,一方面通过阐述东夷与先商之间的关系说明先商遗存在将军崖岩画考证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北古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略评那炎东北方民族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研究的一项专题研究,是属于中华民族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素为国内外民族史学界所关注。新近出版的东北师范大学李德山副教授所撰《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发达的养马业,蒙古骑兵和蒙古马政更是举世闻名.马是古代蒙古人最亲密的伙伴,它能够提供人们日常必要的生活物资,又是古代蒙古人游牧、狩猎、驰骋战场的主要乘骑.马在古代蒙古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吉思汗依靠蒙古马组建的蒙古骑兵,战胜了他的强大对手,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马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自古至今使用的蒙古文是从回鹘人那里学来的 ,但回鹘人也曾一度使用过蒙古八思巴字 ,这是古代民族相互学习的结果。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拼写回鹘语的情况还鲜为人知 ,本文对考古发现的回鹘人使用八思巴字回鹘语的印章和文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以期学术界能对此有所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语言学的实践多局限于今南岛语族族群分布范围,忽视了华南上古百越这一重要的古南岛系统文化.最近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又将"原南岛语族"文化说成是闽台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大坌坑文化和富国墩类型,与百越一南岛一体化的民族文化格局和我国大陆东南到东南亚、太平洋群岛间土著民族考古文化的统一性不相吻合.将富国墩类型之后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等说成是"南岛语族"文化的终结、"汉藏语族"文化的开端,更割裂了东南史前、上古土著民族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的南岛语因歧义度高、保留古语特征多而备受学界瞩目。学术界对台湾南岛语的研究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以台湾本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大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多,虽然已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急需补充新的研究力量、拓宽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童莹 《回族研究》2011,(3):59-63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番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番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制之变、民生之异及风俗之移等方面,阐述两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回族先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建樾 《民族研究》2005,1(5):37-48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8.61%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作为一个移民群体,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它在1983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民群体经由想像、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各省区考古发现的史前墓葬的拔牙材料为主,结合文献有关“凿齿之民”、东夷与百越的关系,以及百越后裔诸民族有关拔牙的原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拔牙风俗的起源、演变和流传。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曦 《西藏研究》2006,(3):75-80
文章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西藏远古人类的生计文化以及高原自然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关系。并在对现有材料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西藏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点,表明西藏高原在新器时代就已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楚人先民溯源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结合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民俗资料,论述了楚人先民的演变发展过程,证实楚人的族源 是多元的,并认为楚人先民的南迁当于禹征三苗时。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剽悍的民族性格,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东北古代民族文化以刚劲质朴、雄健豪迈、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