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立场纵观当代女作家陈染的小说创作,正是性别精神立场使她创制了一套个人化女性叙事法则,以对于女性心理和感知的深度开掘构成奇特审美世界;想象的丰富奇诡跨越时空幻觉与意识流动,把女性心理情节的曲折复杂敞亮于语言。女性主体反抗与自救的冒险足迹,构成陈染“自叙传”或“自画像”式写妇女的文本序列。这些自我连续整体的文本序列,又体现出一个自觉的、有使命意识的女性作家为提取女性语言、保留女性独特经验感受,获得与妇女深度存在本相对应的话语形式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陈染以女性的自我言说展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存状态。她受法国女性主义先驱人物西蒙娜·德·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观的影响,用存在主义烛照女性生存之路。纵观其创作文本中通过隐含的数字0、1等意象反复演绎出的孤独、生死等形而上的思考恰是对女性作为“他者”地位与自我拯救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论文选取了在女性文学中有着普遍意义的"阁楼"这一幽闭空间意象,以林白和陈染两位作家的文本为例,对其中的"阁楼"意象进行解读,来挖掘其中的"阁楼"空间与女性的精神世界的微妙关系。女性内心力量在阁楼中是收缩还是扩张,阁楼中的窗帘、镜子、窗,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隐喻意义都是论述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阁楼意象呈现的三种不同的女性精神世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陈染小说中,女性对男性失望之后转而向女性寻求安慰,企图建构一个"姐妹之邦"的精神家园以供心灵憩息。这样的精神家园并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这种建构深刻地反映了陈染的孤独,但也体现了陈染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反抗男权专制后,要思考女性主体如何建构。陈染向以“私人写作”拥有独特的姿态,她对“梦”意象的偏爱,贴切地表现真实与虚幻交合的生存形式,深入女性成长秘密,追问女性貌似精神自由的“成长”的艰难与困惑。陈染的探索充满对女性主体的疑问,昭示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以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为例来看当代女性写作的某些特色,如关注的内容、对女性主义理论阐释和理解的深度以及对当下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等等.陈染作为一个清醒的女性写作者,以她个人的肉体和心灵体验歇斯底里般地在撞击着她所认为的关于女性的种种幻想,扰乱着主流文学的话语规范和象征秩序,展现了女性的真实自我,使她的作品成为女性在当下时代中自觉的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勃朗特自传体小说《简·爱》时,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本身,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的简·爱。有人说这是小说的失败。但笔者认为,如果从女性写作视阈观看,简·爱性格的多重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她的自卑性,甚至她道德的"虚伪性",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的自身特征,而且还帮助作者和简·爱重新建构了她们的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8.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陈染的"超性别意识"小说理念是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概念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陈染的小说中,"超性别意识"涵盖了超越性别的纯粹情感、创作状态与人格理想等精神层面,代表着陈染对自身情感、创作和人格的完美追求及文本实践,其意义在于作家不能局限于对自身性别的书写和创作,不应摒弃异性的世界和视域,应该摆脱偏激单一的性别视角来观察世界,最终抵达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超性别意识"内蕴着温暖的人性关怀,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念,更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在其创作中,陈染避免自身性别局限,努力追求精神世界的双性融合,为男女两性的和谐共融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陈染的小说在自述身世的狂热中始终闪现着对成长的关注与渴望,既是作为女性的,又是作 为女作家的。本章试图以"童年记忆"、"性的体认"、"对父亲和母亲的重新审视"为切 入点,解读陈染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1.
文学同绘画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文学家从绘画艺术中寻找灵感、寄托志向也并非创举。女作家陈染的散文、随笔及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画家梵高的论述,甚至形成陈染的"梵高情结",这些论述传达出作家试图超越性别写作的定见、追求艺术理想的愿景,这正是为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陈染散文、随笔及小说中关于梵高的论述进行文本细读,重新认识陈染的艺术追求和审视她的文学创作,展现陈染精神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2.
陈染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完全崭新的创作,向世人展示了奇特的女性生存方式.她的小说无论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还是情绪表达上,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精神萎顿、生命力衰竭、拒绝行动的生存方式是陈染笔下女性的最重要特征,完全从潜意识、性、爱欲的角度表现女性,多写同性恋、恋父对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小说中的情节类型均与西方某些文艺理论相对应,在小说情节模式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理论模式,而且理论模式对情节模式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节模式往往是对理论模式的演绎说明.这些使陈染的创作能够独树一帜,但同时也对创作形成了巨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陈染以其“个人化”的写作透视现代女性的“私人生活”,深邃、犀利的笔墨书写了她们成长过程中的童年阴霾、生命的残缺与创伤性情结以及女性在现代语境中的困境与抉择、自我突围的孤独与痛苦,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深邃和女性不可能在父系文化内寻求自我的完善与理解的性别困境,昭示女性的真正力量在于既斫斩自身命运的荆棘,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以女性沉静、内省的自我观照思悟作为人的价值,折射出一种时代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4.
陈染的两个中篇小说《凡墙都是门》、《破开》诠释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内质,但她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男女两性共同的人生体验──孤独感。作者希冀建立在平等和谐基础上的新型的男女同盟能够把人人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15.
考察陈染截止9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陈染的小说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为自觉地思索女性生存困境,反省女性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生存状态,努力追求女性自救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其女性主义的创作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陈染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里,为倪拗拗构建了一个精神乌托邦,但接连的现实悲剧让内心深处的精神乌托邦幻灭后,她只能寻求另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在自我圈定的世界里达到超然.文本所蕴涵的象征性的剖析是具现实性的,陈染在深刻反思生命、本源、意识和人性等重大的前沿问题时,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探求当代知识女性的精神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和李健吾、林徽音、陈染他们的文学作品属于共时性或历时性层面上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意识流技巧或女性主义诗学上的互文性。作为"释义的读者",把他们的相关的文本放在一起来互文阅读和解析,可以探讨李健吾、林徽音、陈染对伍尔夫文学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西尔维亚·普拉斯和陈染三个生活在不同时期、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女作家的个人经历及其作品为例,探讨女作家笔下的父女关系。女作家们强烈的弑父情结之下是对所缺失的父爱的哀哀呼唤,女儿们对父亲既恨又爱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主体意识增强的新女性对父亲所代表的菲勒斯文化既反抗又渴求保护的纠结心态。成长中的女性只有以一种超越的姿态和宽广的视野才能使自己迈出痛苦的泥沼。因此,伍尔夫的"双性头脑"和陈染的"超性别意识"不啻为女性的自我发展指出了一条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