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共标识语翻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公共标识语的英译现状及其美学特征,试图提出公共标识语的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交通路标标识语进行英语翻译已成为城市体现自身“国际化形象”的重要手段。以唐山市为例,选取部分失误作为研究对象,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交通路标标识语的翻译技巧,为以后交通路标标识语英语翻译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以期在未来城市交通路标标识语翻译过程中避免类似失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标识语的国际化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都存在着一些翻译质量不高的标识语。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城市标识语英译中存在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翻译失误,并结合标识语的特性,从实用角度提出几个改进翻译策略的建议,以提高翻译质量,准确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4.
会展标识语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跨文化交流活动,英译标识语在会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佐以会展标识语的实例,介绍了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会展标识语中较常用的三种翻译方法,即习惯表达翻译法、套译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标识语的广泛使用,公共标识语汉英翻译研究目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标识语的不标准、不规范现象,极大影响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形象。本文重点探讨了汉语公共标识语英译失误中常见的“Chinglish”现象,同时也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不规范、错误的公共标识语的翻译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错误提出了遵从译文读者的原文表达、遵从简洁原则和遵从国际惯例等相关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国内近十年商标翻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中国商标翻译研究成果纷杂,观点各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根据收集到的95篇相关论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十年来商标翻译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商标翻译中存在几种主要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当前商标翻译中还出现了商标词语动词化的趋势和商标翻译研究多元化趋势的新动向,可为今后的商标翻译研究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化精神标识语作为文化信息基本单位,具有文化模因性。习近平重要讲话的用典是中国文化精神标识语的重要内容。从道金斯的文化进化论视角,探讨这一标识语的翻译传播对跨文明关系发生的机制与意义。课题组在美国与德国开展的专业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用典官方译文的接受度高于汉学家译文。中国文化精神标识语承载着本质性的中国文化特征,翻译需要激活其文化模因性,以利于中华文化模因在世界文明模因库中得到复制、变异与选择,传播性翻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十年的语用翻译文献,从语用翻译理念、语用转向、研究方法和应用实践4个维度进行综述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语用翻译视角选择缺乏对语境的考虑、翻译目的以实现动态对等为主;第二,语用翻译理论逐渐融合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更多受到交叉学科的影响;第三,语用翻译研究方法偏于定性分析,忽略基于数据的实践性研究以及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第四,语用翻译的应用偏文学作品翻译,口译和实用文体翻译数量偏低,对社会的反馈效力较低.研究认为,语用翻译研究应该将焦点放在语用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契合性、翻译原文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和谐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应用实践的多样性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顺应论自引进以来,国内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把该理论应用到翻译、二语习得、语用策略等方面.通过对国内用顺应论指导翻译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本文归纳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多数文章是对如何用顺应论解释翻译的反复重申;而具体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与理论结合之处还存在着欠缺.因此,本文建议加强对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同时扩大理论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关于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翻译教学的根本途径。要在翻译教学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必须根据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确立一个明确的、能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三大原则的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同时,翻译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将翻译理论的传授与学生的翻译实践紧密地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去解释和论证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对整个翻译活动获得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锦州市的现有英语标识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指示作用,而且可能有损城市对外宣传的形象,不利于城市软环境的建设。以二元翻译标准为指导,注重等价性与传递性的平衡,才可能使标识语准确、恰当地传递欲袁达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文体是翻译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维度,文体学的壮大推动了基于文体学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的真正结合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兴起,在此过程中,基于文体学的文学翻译研究呈现了以下三大特点:基于具体文体学视角的研究越来越多;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具体文体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计算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同时,基于文体学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缺乏文体视角层面上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英汉文体对比研究不足.这是今后文学翻译的文体研究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罗曼·雅可布逊是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翻译理论在20世纪具有深远影响.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他首先将符号学引入翻译研究,并在宏观上把翻译划分为三类.本文主要从这篇论文入手,探讨雅可布逊翻译理论的创新之处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学研究逐步从注重翻译产品转向到关注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与翻译学的结合日趋明显.认知语言学,特别是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框架,整合动态翻译观应运而生.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运作在整合动态翻译观的关照下体现出动态、整合、互动的特征,翻译活动涉及的繁杂认知心理过程在新的视角下得到全新阐释和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6.
翻译课在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属必修课,但与听、说、读、写等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译教学尚未建立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目前,翻译教学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存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问题。鉴于学习理论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翻译意识、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本文尝试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和翻译本体三个方面来构建翻译理论教学的知识体系,意在克服翻译理论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零碎性等不足,使学生对翻译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经浩先生认为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厚外薄中、主次颠倒的现象,并认为外国的翻译理论并不比中国的翻译理论优越,因此中国学者应该以研究中国的翻译理论为主。张先生关于“主次颠倒”的论断缺乏充分的根据。研究外国的翻译理论是有意义的。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以研究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和当今翻译实践的规律为主要任务;以研究早期的中外翻译理论和实践为次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韩礼德对翻译研究的兴趣由来已久。文章对历年来韩礼德在翻译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围绕其就翻译定位、翻译理论和翻译对等等一系列翻译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探索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史论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过去、当前所处的和即将发生的发展过程及相关事实总和的综合研究,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的全面把握,进而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提出更为科学的理论观点,指导并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翻译史与翻译理论是同属翻译研究分之下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关于翻译史论关系的探讨为译学界所热议。文章结合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翻译史的梳理,厘清翻译观的嬗变,进而对当下翻译现状有一个历时的了解与共时的把握,以期对现阶段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