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五、“文化综合创新论”——一个新的文化发展模式 前文论述张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时,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思想,当作这个体系的总纲.如果从他的文化观来考虑,则这个总纲也就是一粒尚未萌芽的种子.张岱年的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从这粒种子萌生的.……  相似文献   

2.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阐释并大力弘扬,是方克立先生深化和发展了的境界或曰深化境界,表现出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从高明到创进的推展;"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或最新境界,在马、中、西三"学"中,蕴含"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方能成大用"的意旨。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个政治人,是一个传统论者,也是一个民主论者。他以“高次元传统”代表的名义作深刻的文化反省。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传统”与“民主”在一种思想预设中得到高度的统一。他有意将儒家思想作现代性解构,探询其中与现代精神适配的元素,最终将“儒家民本论”,诠释为与现代民主论一致的“儒家民主论”,并认定儒家民主之“理”历来与封建之“势”发生持久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全书共16章,分为四篇:“哲学思想”“综合创新”“生平著作”“文化访谈”。其中第一、二篇,全面、深入地探讨、阐发张先生哲学思想和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第三篇,结合其生平经历,勾勒出张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形成的脉络。第四篇,以生动的访谈形式,由张先生亲自回答本书作者的提问,全面、准确地表述出他的学术思想。张先生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一)在哲学上。早在20世…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年轻时所创立的文化哲学体系,用其95岁的百年人生来谱写,可谓逾老弥坚,至死不渝.他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十余年问阐述了一系列关于中西文化的观点,展现了晚年成熟的文化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集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对"传统文化否定论"和"全盘西化论"的批判、主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背景思考、对新文化体系中民族本位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张岱年晚年着力补充和发展早年提出的"创造的综合论",着重阐明和完善文化的"综合创新论".其晚年文化哲学思想的突出之处就是明确了新文化的指导思想,指出了马、中、西三派文化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儒家有三个代表人物———孔、孟、荀 ,他们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其后我国传统道德修养论的基调 ,但由于他们三人分处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同阶段 ,面临的具体社会情势有所不同 ,导致他们的道德修养论在前后传承发展中又有所损益流变。孔子“仁”“礼”并重 ,在道德修养中注重“学”“思”结合 ,内外兼修的方法 ;孟子推行“王道”、“仁政” ,在道德修养中继承了孔子的“思” ,发展出“存心”、“养性” ,向内反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荀子“隆礼贵义” ,在道德修养中继承了孔子的“学” ,发展出“强学而求”、“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敏 《理论界》2007,(5):151-152
文章分析了陈序经“全盘西化”文化观的理论基础,论述了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主要内容。认为建立在“文化圈围”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盘西化论”,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情感层面都有不可行性。但并不否认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革命论”思潮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话语。1949-1976年,在“革命论”思潮影响下的红岩文化传播及发展进程可分为奠基期、高潮期和波折期。作为社会主流话语的红岩文化,其传播及发展流露出意识形态的意向和旨归。“革命论”思潮对红岩文化的传播及发展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红岩文化表现形态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10.
《红色的手推车》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威廉斯所作的一首名诗,这首诗形式独到,匠心独运,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可是彭予对这首诗的汉译却是差强人意,在重现原诗的“形美”上出现了失误.本文将以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着重从诗歌的外在形式、内在形式以及独特的形式三个方面深入对比分析了原诗与译诗,从而指出了译诗在诗歌形式上的不足之处,并借此指出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是关系到译诗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对三大经典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悖论”、“中间制度消失论”的分析,认为我国的汇率制度虽在2005年7月作了调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仍摆脱不了固定钉住汇率制度的某些特征。认为我国应适当放开汇率管制,实行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以适应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综合创新论”文化观洪晓楠一百余年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是时代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这就是:怎样有分析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批判继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以便会通中西,正确地回答中国当前的现实问题,使...  相似文献   

13.
方克立教授是 2 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早在 6 0年代初 ,初涉学坛的方先生就在与李景春先生、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讨论中崭露头角。 80年代初 ,他又与张岱年先生、汤一介先生等学者一起在国内首先倡导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 ,并撰著和出版了“文革”后第一部中国哲学范畴史专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在 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讨论中 ,方克立教授成为大陆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进入新世纪 ,全球化时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走向问题又成为方先生…  相似文献   

14.
“畸形状态”与“补救之法”———张东荪“理智救国”论评析左玉河五四时期,张东荪积极主张“彻底输入西方文化”的文化观,并致力于对西方新思潮的“输入”工作。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过去不久,他的思想便发生了变化。1926年,他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中公开宣布...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旧文化理论集大成者的泰勒认为,文化就是文明,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取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整体。泰勒的文化观是建立在进化论和科学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而作为西方新文化理论的奠基者的鲍厄斯认为,文化学不是科学而是历史;文化的发展不是进化,而是传播和修正的积累;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不是民族学,而是方志学。他的文化理论是新康德主义的“历史特殊论”。二者的文化观,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治学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是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基于对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包括了他的文化自信与学术坚持,这既是一种学术观念,又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可贵的个人品质,成为他治史的潜在的又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也使得陈寅恪成为当时学术界连接东西方并贯通近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化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所最关注的问题。他一生的著作,大部分都是文化的著作,特别是移居香港以后著作,更是如此。因此,他在生前被称为文化哲学家。在死后,被推崇为“文化意识中的巨人”。而对中国文化的论述,又构成了他文化论著的核心部分。本文拟就他的中国文化观作初步的探讨。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创新范式。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构成了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创建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播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种子,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陈独秀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策略,主持起草了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西湖会议后,陈独秀服从共产国际纪律,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受其影响,中共三大留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痕迹.由于国民党反对被改造、部分党内同志以及一些国际代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评,加上陈独秀内心深处不接受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策略,1925年五卅运动后,陈独秀部分地抵制了“二次革命论”.共产国际导致“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受到共产国际代表、反对派以及陈独秀本人的批评;斯大林、布哈林以及部分中国同志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了辩护;在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时,回避了其错误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20.
在东晋佛教史上,僧肇的出现代表着“六家七宗”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印度佛教已经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长期依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尽管僧肇的心体论思想与真正的佛性论思想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他的般若无知论还是万法唯心论,对于竺道生佛学思想的产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