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金内部存在治理失衡的问题,市场竞争能否成为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系统检查我国基金行业锦标赛及其经济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基金行业存在锦标赛效应,且具有自身的特点.锦标赛机制的有效性受到股市周期的影响,存在时区效应;参与竞赛的输赢中各组基金的风险调整方式存在差异;输家与业绩中等基金的投资行为调整方向基本一致,而输赢家的投资行为的调整方向相反,幅度相近,主要体现在动量/反向、价值/成长投资风格;输家通过投资风格的改变使得期末业绩排名得到大幅改善,而赢家则出现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经济中国经济有信心跨过"火焰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传统的"猴年"到来之际表示,猴子乐观向上,相信猴年的中国经济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他强调:"中国经济也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挑战中前进的,只要我们努力,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专家认为,增长乏力等问题是目前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最大的"火焰山"。虽然一些投资者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地方政府竞争是一种客观而常见的现象。关于这一现象,国外学者构建了几种影响广泛的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模型,国内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引致的种种效应。张军(2005)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是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因素。周黎安(2007)认为,地方政府竞争(表现为官员晋升锦标赛)是解释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关键要素。周业安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库兹涅茨假说是否存在在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本文把人类发展指数作为发展水平的指标,得出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并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从理论上支持了这一假说。本文认为,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也存在冲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主要是由经济不平衡发展引起的。结论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快速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5.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举国关注,全球瞩目. 打造"升级版",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积累着矛盾,不转型升级则举步维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有新的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经济中国经济面临一些严重问题虽然统计数字令人乐观,但中国经济还是面临一些严重问题。一个名叫"协调性"的分析机构的负责人别列尼卡娅认为,1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出口导向型,这可能妨碍经济高速增长。因为目前美国和欧洲面  相似文献   

7.
<正>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表示,目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去年11月5日,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成立20周年研讨会上,林毅夫表示,第一个误区就是要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看法我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结果,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年至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验证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基于宏观总产出方程与信息基础设施微观供需模型相结合的联立方程模型控制信息基础设施内生性,采用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测度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复合增长效应的测算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对不同区域增长的贡献与经济增长的状况却存在反差.在西部不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全国水平,而中部各省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却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9.
将经济和层级结构资源嵌入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结合企业家偏好和资源再生产建立一个资源交换模型.利用模型均衡,分析了社会网络、资源现状和企业家特征对企业经济业绩的影响,讨论了企业家特征与企业之间经济业绩增长方向的关系,给出了交换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的条件.结果表明,(1)信息成本(企业家讨价还价能力、对层级结构资源的偏好程度、层级结构资源的再生产能力、经济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对企业经济业绩具有反向(正向、反向、反向、正向)影响;(2)企业家之间的对层级结构资源的偏好程度、层级结构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经济资源的再生产能力的较大差异导致企业间经济业绩增长方向相反;(3)交换导致整体经济业绩增长的条件是,向经济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的一方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源.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企业家用什么方式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自己偏好的什么资源,从而如何影响企业经济业绩"这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和产业集聚经济与企业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对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征税,向下的税收竞争仍然是地方政府之间策略性反应的常态。这意味着通过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来引导地方政府实现自发的税收协调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式分权与以GDP为主的官员绩效考核机制相捆绑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中国城市集聚经济不足、不稳定与趋同以及依靠"政策租"而形成的虚假产业集聚可能是阻碍这种自发协调机制运行的原因。我们认为,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这种自发的协调机制理应成为中央政府通过地区间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协调之外的一种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二季度多项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回暖,但是这种回暖主要依赖外需,结构调整进展相对缓慢,因此不具有可持续的基础。结构大调整被不断推迟,王建认为主要跟以下三个模糊认识有关:第一是认为经济下行具有合理性,是在向"长期内在增长率回归",因为长期的"超常规"增长本来就不具有可继续性,因此所有关于"崩溃"、"危机"和"硬着陆"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拥有更广泛的权力空间,这也被认为是推动我国自转型时期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在行政分权后的激励问题研究与分析愈加显著与强烈。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便是由周黎安提出的"政治锦标赛"激励模式。这种模式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激励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唯"GDP论英雄"及各种以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一个"资源重新配置型"分析框架下研究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机制,我们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描述中国诸多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解构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经济学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制度质量在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增长背后的两种主要推动力,一是短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要素重新配置的增长动力,影响这种动力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约束。一个国家可以在没有制度质量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完成要素重新配置型的经济增长。二是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国家基础能力发展的增长动力,任何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国家基础能力的提升,制度质量是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增长阶段中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种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1994~1999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但较弱的促进作用;2000~2011年间,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2012年以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已经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和分类别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都体现出这一阶段性特征。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实际基础设施的能力降低,而且基础设施的直接产出近年来开始下降;二是投资形成固定资本形成的比率显著降低,大量投资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投入或大量补助,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较大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错配程度。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性,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反而慢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形成所谓"资源的诅咒"。尽管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凸现的重大课题,如何破题,仍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企业、个人方方面面积极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遵守了"库兹涅茨事实"的规律,但仍呈现出一些独有特点。可发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三个典型问题":(1)为什么中国农业、工业劳动力份额不是一直下降、上升,而是呈现出"波浪式"的有升有降特点?(2)为什么中国农业劳动力份额在某些时间段能"企稳回升"?工业劳动力会一部分"逆向"流入农业,而非转型至服务业?(3)为什么中国服务业劳动力份额增速会忽然"降档"?而工业劳动力份额增速会忽然"提档"?本文建立了包含非位似偏好和差别化生产率的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两驾马车"纳入其中,并对其进行需求侧的核算分析。结果发现,"两驾马车"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三个典型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两驾马车"依赖度,实现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才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7.
周建华 《经理人》2009,(5):68-71
销售业绩大踏步倒退!2008年底以来,众多中国企业历经了金融海啸最直接的洗劫。在这场经济下滑中,有一家公司业绩却保持了稳步增长,它就是欧莱雅中国区。2008年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大陆实现销售69.52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同比增长27.7%。这是该公司连续第八年在中国实现两位数增长。即使是众多企业销售急坠的2009年第一季度,欧莱雅中国依然保持了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未定稿     
正中国特色与理论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综合开发院院长樊纲认为,当前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中国这几十年来制度转轨、经济发展的特殊的经济实践和历史过程,找出那些真正新的经济现象。首先,中国是两个转型过程同时发生的国家,一方面是从落后的经济为起点实现了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是在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向多元化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中发生的。其次,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三,中国是第一个大规模吸引外资、对外资高度开放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国家。最后,中国还有其他的特殊性,如地域广大,差异性较大等。这都可能是理论创新有待发掘的"金矿"。(《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罗援 《领导文萃》2012,(21):47-48
我们都说南海处于"多事之秋",那么"南中国海之冬"这股寒流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还是美国重返亚太带来的。目前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美国是为了凸显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非针对中国。二是认为美国就是为了包围中国、制衡中国。我个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论美国是否有能力包围中国,其意图肯定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咨询》2002,(15):30-31
"中国崩溃论"始作俑者 主要观点: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在2 000年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夸大了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其中,1998年的实际增长率最多只有2.2%,而不是官方公布的7.8%.罗斯基提出了一系列论据,最主要的一条是,如果统计数字真实,那么1998-2000年三年间中国的GDP累计增长24.7%,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费却下降12.8%,这意味着单位能耗下降30%,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