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斯与塔洛克、交易成本与寻租成本:一个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塔洛克的《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都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开创性论文。前者因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思想 ,直接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乃至整个新制度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者因提出了寻租成本的思想 ,直接为寻租经济学乃至整个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作者的学术背景、写作风格和使用的核心分析工具三个方面对这两篇论文提供一个全面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和《权力与繁荣》三部著作中。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三部曲"以个人理性为逻辑假设,以搭便车和分利行为作为逻辑依据,选择性激励是集体行动的思考重点,因为选择性激励会带来分利集团,分利行为会导致国家经济衰退。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旨在阐明,国家经济繁荣需要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以构建共容利益集团;结论是:权力先于繁荣、权力保障繁荣。  相似文献   

3.
杨舜贤  陈和  蔡晓珊 《兰州学刊》2007,(9):123-125,122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从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的角度无法探析到国家竞争力的深层因素,从而无从理解国家竞争力衰弱的根源,以及为何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长期存在.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制度稳定性、集体行动逻辑以及分利集团三种理论去解释了低效率的制度安排缘何可以长期存在,并运用诺思和奥尔森原则为加强国家竞争力提出制度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新制度经济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由于掌握了交易成本这个分析工具 ,新制度经济学家才能够第一次真正地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制度的运行与演变 ,将原来被新古典经济学家视为给定的东西——制度 (包括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规则 )纳入新古典模型的框架 ,拓展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因此 ,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并作为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约束条件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多重视角的寻租理论研究见仁见智.主要从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角度通过一博弈模型分析,指出理性人拥有的优势信息可能是导致寻租机会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并对当前遏制寻租行为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主管部门、采购方和供货商三方主体间的寻租关系,利用动态博弈方法研究采购方和供货商、采购主管部门和采购方之间的寻租博弈行为,借鉴塔洛克寻租理论和波斯纳租金耗散理论探讨了采购过程中寻租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基于博弈视角对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出几点建议:加大对寻租和设租行为的处罚,降低其寻租收益;实行管采分离,构筑严密的政府采购内控体系;提高采购信息的透明度,鼓励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与国家兴衰: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的运用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森认为现代社会中利益集团具有分利性,这种分利性导致社会效益下降、效率低下,尤其是增加了立法的复杂性,这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错误倾向,使人们把精力集中到院外活动或卡特尔活动等非经济活动中.奥尔森将利益集团理论运用到研究国家兴衰这一重大课题,实证考察了英国和二战后前西德、日、法等国家,在国别研究和比较分析中,他认为打碎利益联盟、根除制度僵化症是进入兴盛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物流问题已成为当下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论域.只有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合和分析,才能准确定位中国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基础、研究方法与动力支柱.文章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进行理论溯源及价值分析,这三大理论紧密联系,共同为探索中国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规划、设计和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无法为构建强国家与强社会关系模型提供理论说明,也难以解释在我国某些地方业已存在的国家与社会双强发展的实践。“中央、地方、民众”的三层分析法正是在对国家与社会双强发展的解释及为双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方面,深化了“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权力、制度变迁与经济兴衰"是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经典命题.本文以苏南30年区域制度变迁为经验基础,创建"利益共容体与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以"政府理性人"为基本前提设定,形成三个层次有机联系与互动的理论体系,以对中国转型时期"权力、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这一命题作出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