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培植学习型企业,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创新之举。企业学习型文化作为企业竞争力之源,通过文化力提升企业学习力和创新力;而学习力和创新力作为支持层面,它们的有机互动又通过改变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加速企业体制转型和机制转换等,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厦门市民政局推动社会组织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扣党建引领核心,围绕全面提升组织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通过"四字工作法",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 突出"实"字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大格局 一是做实体制机制.厦门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负责兜底管理无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市民政局主管的社会组织以及与行政机关脱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文本材料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构成高校辅导员成长力的六大维度,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其中自我驱动力、思政引领力、组织管理力、服务指导力和学习研究力为内部维度,外部支持力为外部维度。依据成长力模型,高校辅导员应在激发自我驱动、坚定职业理想,厚实工作基础、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学习研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机制保障、增强外部支持等方面精准施策,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企业学习力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组织通过"学习",克服前进阻力,保持自创未来优势的发展力;从我国对企业学习力的研究现状看,还存在对其内涵和特征把握不够准确等问题;应该从企业学习力的对象阈限、本质属性和价值原则等方面,重新认识其概念;对企业学习力的评价,关键是要建立价值主体对象化和价值客观主体化的机制及科学的方法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赖南波 《探求》2005,(Z1):34-35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造,与学习型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模式.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更新学习理念,健全学习机制,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组织学习、团队学习的学习体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环境学习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使个人成为学习型的人,团队成为学习型的团队,组织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形成一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6.
过程目标:提升社区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归属感和内聚力。任务目标:解决生活、生产中使用文字的问题;通过课程经历形成小的社区团体,以其合力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与个体、家庭、社区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的组织学习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正迫使企业对自身的行为和传统的机制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通过组织学习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在改革实践中寻找到的一条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全国百多家大中型企业实证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中国企业组织学习的基本情况,概括和总结了组织学习的推动力、促进和障碍因素,以及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信息和信息传播等决定企业组织学习的深层次因素  相似文献   

8.
院系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系统的重要组织基础。面对专职团干部力量有限以及青年思想活跃、个性化需求明显等带来的挑战,高校院系团组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标共青团改革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其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大力培养讲政治、善学习、有定力,讲规矩、善协同、有魄力,讲务实、善调研、有毅力的团学骨干队伍,为更好发挥组织功能,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本位的观点下,国家对于个别公民或团体的特殊需要反应迟钝或力不从心会造就公民的消极与被动;这拉开了政治权力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缺少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同时,也会造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疏远。作为一个中介性的机制,结社组织提供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国家决策的渠道。人们既可以在结社团体中找到情感上的认同,也通过这些团体传达、争取其个人的权益;而且个人在结社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和学习,能够培养其作为公民的公共精神。通过结社组织,个人发挥了他的自主性,学习到民主生活的基本品德,而社会则同时获得了内在的凝聚力,不至于因为私人利益的竞争而分裂。  相似文献   

10.
国学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开展社区传统文化活动为依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孝悌、礼义、诚信等为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在社区治理中建立起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通过居民个人学习和社区组织学习所构建的和谐发展的社区。创建国学特色学习型社区,应通过构建组织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加强环境建设、开展社区国学活动、开发社区国学课程、培养社区文化骨干等多种渠道进行。  相似文献   

11.
Whereas both the Allais paradox, the first empirical challenge of the classical rationality assumptions, and learning have been the focus of man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no experimental study exists today into learning in the pure context of the Allais paradox. This paper presents such a study. We find that choices converge to 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on if subjects a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by both thought and experience, but less so when they learn by thought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genuine preferences should be measured with proper learning and incentives, our study gives the first pure demonstration that irrationalities such as in the Allais paradox are less pronounced than often thought. Paul Anand and Stefan Trautmann made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12.
Emerging work in intergroup contact has vitalized a focus on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impact of interventions on outcomes. We theorized that intergroup learning—learning about other groups, educating others about one's own groups, intention to bridge intergroup differences, and reflecting on one's own group—mediates the effect of a combined enlightenment-encounter curricular intervention on assessments of importance and confidence in taking action to reduce prejudice and promote diversity. Results from a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ith a diverse group of undergraduate social welfare majors (n = 175) show (a) increased motivation for intergroup learning, and importance of taking action, and confidence in doing so, and (b) intergroup learning partially or fully mediates the impact of enlightenment and/or encounter on taking action .  相似文献   

13.
吴彬宇  李晓东 《创新》2008,2(6):69-71
英语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是目前英语教学上广泛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分析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应选择多种策略互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日益多样化,深度学习是发展高阶思维的认知重构过程,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注重批判性理解、强调知识整合、促进知识建构以及注重迁移运用。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其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学会学习是其最终诉求。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应采用问题、体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习从“接受”走向“探究”、从“表层”走向“深层”、从“被动”走向“主动”,以促进深度学习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文章从阐明公民社会的内涵及其理论的基本观点入手,试分析该理论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借鉴之处,提出进一步转变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积极作用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雅丽 《社会》2003,(6):35-36
社区建设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发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倡议。他强调:“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今,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一些省市开始率先进行试点,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帷幕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线上教学是开展远程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改革.利用线上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线上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该文从学校管理、学生觉悟、奖励机制、教学方法和共享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学生的敬畏科研、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核心素养等思政教学因素,提出了培养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为确保大学生线上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建构主义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精神,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集成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对于从实践上构建二者的整合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可以划分为过程学说、体验学说和环境学说,但三者又紧密相连,融会贯通:没有对知识的建构、丰富和创新,体验就无从谈起;没有典型环境的创设与充分利用,体验也难以取得收获.大学英语的知识建构过程,即学习主体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体验不断得到收获并不断积累的过程.实践证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合作学习的引领,合作学习的旨归在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在建构主义视闻下,构建"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应采取的策略为:精心策划合作学习选题,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索性;善于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学习者主体与客体良性互动;总结交流学习体验,促进学习者群体多样化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宗旨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将人放逸外骛的散心收敛回来,以存人身之主宰。此旨普涵古今中外学问之成败得失,意义深远。其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始终从“终极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有助于避免为私欲、私意而学问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的异化倾向,从而使学问始终服务干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至于游离出去,支离破碎,飘泊流浪。孟子的学问之道,不只为儒家所独有,佛、道两家亦莫不然。自觉遵循这种学问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也是这一传统自始至终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这一学问之道,对于克服学术之时弊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268-289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draw on a study of sensory aspects of teenagers' use of digital media, how these sensory aspects are incorporated in emerging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same teenagers' engagement in museums. My focus is on how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hat attends to the senses may enable a critical review of prevailing pedagogical ideas in museum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useum education have led to large investments in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to produce interactive, multisensory exhibits.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how teenagers respond to these campaigns remains rather under-researched. This article shows how habitual use of digital media in teenage everyday practice incorporates learning to appropriate other people's experiences and ideas through a configuration of vision, touch, motion, and imagination, thereby enhancing non-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qualities such as affect and sens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ensory approach open up routes to differentiate pedagogical settings in museums that on a superficial level apply the same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but since they are based in different sensorial belief systems, different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unfold in their use. In developing this analysis I argue that through ethnographic attention to the senses we might advance theories of learning within museum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