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史儋与《老子》无关——与郭沂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对郭沂先生所提出的太史儋作今本《老子》的证据 ,一一予以辩析否定。第二部分探讨了《老子》书的演变 ,以太史儋之前文献中出现的属于今本《老子》中的文字 ,证明今本《老子》非太史儋所为。最后一部分以李水海对今本《老子》中楚语考证为据 ,坐实今本《老子》决非周人太史儋所能为  相似文献   

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写,文物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发行了《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该书收录竹简1236枚(不含残片),内容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策等。本文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想法。如脉书52号简:"凡征五,一征见(现),先<无>活人。"该简第18个字,整理者原释为"活"。从字形看,此字当为"沽"字,应是讹别字。正字当为"活",释文应作:"先<无>沽<活>人"。整理者直接释为"活",与简文字形不符。本文共考辨15条。  相似文献   

3.
现今《千金要方》之通行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本,宋人自序称整理该书时参照《素问》《灵枢》等书的相关内容,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改动。在对宋本《千金要方》与保存唐代写本原貌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说脉篇》逐字对校的基础上,考证出宋人通过调整原书脉论的卷次、篇次,以及在同一篇中调整脉论条文的顺序,在增强《千金要方》脉学理论阐述规范化与系统性的同时,使宋代脉学理论的学术框架更为严谨。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界研究视野的"眼光向下",包括《南部档案》《巴县档案》《宝坻档案》《淡新档案》《冕宁档案》《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等一批地方文献的多学科价值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然而迄今为止,地方文献的整理如何匹配其文献特性、如何服务于研究,利用地方文献进行的研究成果如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仍多各自为阵,尚没有形成一定的共识。因此,搭建地方档案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著名学者,其著作《逸孟子》一直未被学界所重视,此书的整理文献较少。经过对《续修四库全书》中《逸孟子》的整理,从作者、写作缘由、文章结构、文章内容等方面对《逸孟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借以发现其文学价值。运用对比的方法,将《逸孟子》中的文段与《孟子》一书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逸孟子》的文本进行概述,并肯定了《孟母传》一章的文学价值。通过对《逸孟子》与《孟子外书》的关系分析,阐明了《逸孟子》在孟子逸文研究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关于河西回鹘的史料,其中,《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龙泉神剑歌》、《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曹义金上回鹘众宰相状》,尤为重要,弥补了唐五代期间回鹘史料的不足,是研究河西回鹘不可缺少的史料。罗振玉、王重民、孙楷第、姜亮夫等先学,为整理和研究上述文献作了重要贡献。本文就上述文献中的河西回鹘问题试作探讨,以求见教。  相似文献   

7.
《杨嗣昌集》整理的主要依据是旧钞本《杨文弱先生集》 ,它是崇祯末年刊刻本基础上的整理誊钞本。《贩书偶记》等文献记载的崇祯刊刻本《杨文弱集》应该实有其书 ,并很可能已经失传。有充足理由证明杨山松兄弟在崇祯末年搜求整理过先人遗稿 ,前人的相关记载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托忒文历史文献的汉译注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九八二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对收集到的一部分托忒文历史文献进行了整理,并译成了汉文;对其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了拉丁文转写;同时,就我们的学识水平,做了一些必要的考订和注释。这些文献是: 一、拉特纳勃哈德勒:《咱雅班第达传》二、加班沙拉勃:《四卫拉特人的历史》三、和硕特诺颜巴图尔乌巴什丘缅叙述的《四卫拉特历史》四、佚名:《卡尔梅克诸汗简史》  相似文献   

9.
杜预对《左传》的注释,首先创造性地确立了经传合一、比义而解的整理与注释原则;其次治经广摭博洽,重书例归纳的注释经书内容;最后对《左传》书例的归纳,是杜预经学文献整理研究的又一大贡献。他以简驭繁,约简精洽的注释风格,使《左传》研究走出了单纯字句训诂的困境,奠定了两千年来经学书例和治经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日)长野郎所著《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1]一书在总体上的结构,即土地制度的沿革、土地分配及所有权问题、土地整理问题、土地课税问题、佃种制度的研究等五大部分。其次,根据各种资料尽可能推究出《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的作者、译者的身世及其生平、成果。最后,对《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作了客观的分析,特别指出该书作者由于受到其世界观及所采用资料等主观、客观诸因素的影响,书中存有许多不尽人意乃至观点错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是清人马建忠所著的中国第一部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开创了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新纪元。其书共十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界说,是对各种语法术语所下的定义,总共有二十三个界说;第二部分为实字,即今日所谓的实词。在这一部分,马氏将实字分为五类:第一是名字(即名词),第二是代字(即代词),第三是动字(即动词),第四是静字(I!11形容同),第五是状字(即副iftJ);第三部分是虚字,即今天所谓的虚词。在这一部分,马氏将虚词分为四类:第一是介字叩11介词),第二是连字(即连同),第三是助字(即语气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三国志》注解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于《三国志》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三国志集解》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专名号标注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诸葛亮传》是《蜀书》中陈寿着墨较多也至为关键的一篇,对《集解·诸葛亮传》的校勘整理就显得尤为紧要,现以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卷35《蜀书·诸葛亮传》中的一些疑误之处胪列于下,以资读者和整理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以文献整理演绎中国文学历史流程,是重要的文献整理成果,该书将海量资料统汇排比,依时间顺序万象纷呈,再现文学原生环境,为拓展文学史研究视阈提供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14.
黑水城出土医药文献Or.8212/1343为一脉法残片,经考证,其文字与《南阳活人书》部分文字以及顺序完全相同,故极有可能抄自此书。《南阳活人书》为宋元时期世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其抄写者可能出于学习伤寒的目的而进行抄录。  相似文献   

15.
该文拟对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一书做一简要述评。文章第一部分讨论《新探》中涉及《文心雕龙》的部分,认为黄维樑先生是希望以六观法为中心,依托《文心雕龙》发出中国古典文论的国际声音。文章第二部分讨论《新探》中对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相关论述,认为黄维樑先生重估《人间词话》、比较诗话词话与西方印象式批评主要是为了提倡文学批评的系统性和细致性。文章第三部分对全书做出总评,认为比较视野与现代意识是本书的两大理论特色。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一书瑕瑜互见,但总的来说是一本瑕不掩瑜的比较诗学力作。  相似文献   

16.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是中国首部考证中医病名、证候的专著,著者余云岫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及《十三经》中的病名、证候作了精密翔实的训诂考证,堪称中医病证考释的经典之作。是书自序阐述了著者采撷文史古籍中的涉医资料,整理旧医书,“除死方休”之愿望,从侧面反映了余氏晚年对中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1362004年12月,在安徽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党政领导的具体指导与支持下,由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本卷共刊出论文近三十篇,由本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和省内外关注与支持安徽文献整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内容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总论”,发表了一组反映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概况的文章。第二部分“历史文献研究”,是一组论述安徽学者史学著作的文章。第三部分“文学文献研究”以杜诗学、桐城文派和明代小品文为研…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直到今天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优秀文化宝库。孔子整理编纂古文献主要是 :删《诗》、《书》 ,正礼、乐 ,修《春秋》。孔子通过整理修订古代文献 ,使生活在现世纪的人们仍能溉沾其惠露 ,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三国志》注解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专名号标注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卷31《蜀书·刘二牧传》与卷32《蜀书·先主传》中的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为我国古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经他精心整理的古籍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使一些很有价值的书籍更为完善;在进行这项工作中,为整理古代文献提供了科学的、切实合用的方法;并从思想方面给今人以有益的启示.总结鲁迅整理古文献的巨大成就,对于我国目前已经开展起来的整理古籍的工作,一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鲁迅十四岁时曾校注过《花镜》一书,这是他整理古籍的初步尝试.他开展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是在绍兴任教、北京教育部任职和北京女子师范等高等院校任教期间.他整理古籍,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史志 谢承《后汉书》.从三国到南朝,用纪传体编写后汉历史的计有八家,而以谢承《后汉书》为最先,所以鲁迅说:“草创之功,足以称纪.”谢承所著《后汉书》到宋代已经失传.其遗文散见于范晔《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和唐宋一些类书中,清人姚之骃、汪文台、孙志祀等均有辑本.鲁迅在清人辑本基础上汇校其典籍,逐一加以校勘订正,整理成书,共六卷.于一九一三年完成.谢沈《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以后散佚.清人姚之骃《<后汉书>补遗》、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中各有辑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