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从而推动社会变迁。陕北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脱离农业生产,职业开始多元化,乡村人口流动加剧,同时依附于农业的思想、文化规制以及生活方式遭到遗弃;陕北乡村经济模式的变革使得窑洞的传统匠作制度解体,而这些是陕北民居窑洞及其村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加之,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陕北窑洞及聚落不能满足陕北居民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趋向而面临被遗弃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据传 ,夏初陕北属雍州之域 ;商周时期属统治薄弱之地 ,鬼方、犬戎、猃狁、白狄等少数民族先后占据陕北 ;秦汉以后 ,统治者在陕北都有行政建置 ,封建社会 ,陕北的郡、府、县、道废设无常 ,屡有变迁。民国时期 ,陕甘宁边区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陕北的行政建置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陕北目前主要姓氏约有三百多种,其中张、王、刘、李为大姓,人数最多,遍布陕北各县市。此外,各县均有大姓巨族,如绥德马姓、安姓、霍姓,米脂高姓、艾姓、杜姓,清涧白姓、惠姓、师姓等。陕北姓氏来源复杂,明代以前居民称为土著,另有因仕宦、屯兵驻防、移民、从事工商业者、贬谪流徙等原因落籍本地者,因各民族融合定居本地者则是陕北姓氏的另一主要来源。同姓聚居、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及同姓分户是陕北姓氏的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视和陕北地区的战时环境,陕北地区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支持抗战、奠定陕北地区工业基础的同时,对陕北地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陕北地区当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社会意识、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迁使陕北传统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伴随陕北传统农村文化断裂,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物质化、单向化、冷漠化和僵持化。陕北农民人际关系变化是因为陕北农民的处世哲学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为陕北农民建立新的健康的处世哲学,使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为陕北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陕北农村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7.
人口与地域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近代陕北地区因自然环境恶劣 ,人口发展迟缓 ,这两方面又相互制约。地域人口密度太低 ,没有足够的力量改造环境 ,影响到经济的迟缓和滞后。  相似文献   

8.
人口增量大,超载多,素质低,居住散,贫困重,性别比高,是目前陕北人口的主要问题。其基本对策在于,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坚决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  相似文献   

9.
陕北人口:历史嬗变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国以来,陕北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变动幅度较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但是,陕北未来人口形势并不乐观,人口素质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老龄化问题也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以货物、资本、人口为主要介质的跨境流动和境内流动发生了重要变化,整个流动变迁过程可分为流动初期(1978—1990年)、流动中期(1991—2000年)、快速流动期(2001—2019年)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与人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变化是我国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2.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13.
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是制约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陕北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为关键,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龙头,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红军和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而朴实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记录和描述了刘志丹为创建、发展、巩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为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湘鄂赣交界山区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地方官员为了平息动乱而增派的各种粮饷加剧了人口的逃亡。大量流动人口开发了有限的山区资源,但也加剧了土客民在经济领域的矛盾,导致当地民风渐趋刁悍.甚至影响到山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金马朝鲜族村为个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散居地朝鲜族人口流动的特点,探究了朝鲜族散居人口流动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朝鲜族社会变迁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8.
陕北书院始建于宋代而昌盛于明清时代。在此期间,陕北各地相继建立了书院,书院大部分由地方官和当地绅士捐银而建,其目的是为讲学和生员们准备科学考试提供场所。书院对陕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绥德吉镇马氏家族为中心,对陕北人口姓氏变迁进行研究,以探讨乡村社会的状况以及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吉镇是陕北著名的古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其名字的由来与商业贸易活动有很大关系;其姓氏人口来源、发展与变迁既与中国历史社会变迁相关,又与陕北特定的环境密不可分;马氏家族的发展、兴盛既与自身实力及其姻亲关系有关,又保证了马家绵延久远的家族势力,并在地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