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弼时在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从边区实际出发,提出边区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到经济建设上,把边区经济逐步纳入新民主主义轨道,以引进外资的办法发展边区经济。同时他还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规律,制定大生产运动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面对陕甘宁边区空前的经济和财政困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经济发展、解决财政困难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帮助边区政府和军民及其它根据地渡过了暂时困难,而且为以后根据地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对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边区政府和军民的具体实践作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亟需开发税源,发展对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当时陕北定边地区丰富而独特的盐产作为边区最为重要的物产,为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乃至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任弼时在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工作期间 ,从全局的高度对这一工作作出系统的思考和安排 ,抓住农业生产这一最主要环节 ,把握贸易金融财政这一重点环节 ,为推进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陇东分区为陕甘宁边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结束双重政权,扩大和巩固边区行政区域;剿匪守边,保证边区相对安宁的建设环境;缴纳公粮、驮运食盐,支持边府财政发挥着特殊作用;还是试验和贯彻边府农业统一累进税、安置移民、发展教育政策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工业基础薄弱,抗战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赢得抗战的胜利,边区政府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为此边区政府制定了相关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了广大的知识分子投身于边区的工业建设,他们为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工业技术的革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同时为边区工业长期发展培养了后继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下边区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打破了敌人的封锁,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和谐局面。边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外,社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党和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同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生产、支前工作、拥军优抗相联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扫除了文盲,又提高了民众的抗日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实现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失利、自然灾害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的移民、难民政策等原因,数量众多的移民、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增加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力,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它所蕴涵的时代特色、民主化大众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原则,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是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对于新时期我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漱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对他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构想和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团体工作包含组织培育和建设、工作和活动开展、领导和管理等一系列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党在抗战时期建设和发展民众团体的认识和实践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思想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共通过重塑乡村权力结构主体而崛起的数量庞大的基层参议员群体,既是乡村建设的政治参与者,又是乡村建设的积极实践者。这种新的角色,使他们既能在新的制度框架内拓展乡村治理的社会权威,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乡村社会中的既有传统。作为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基层参议员是乡村自治的主要力量。他们在中共强大的社会动员之下,以参议会为主要制度基础,将乡村建设与民主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乡村改造和社会革命并举的乡村建设运动。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实验区。为了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致力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边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中国共产党保护和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总体规划、税收制度、奖助、贷款投资和劳动政策等.事实也证明,这些地方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是正确而有效的.中共的私营经济政策的提出以及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对于今天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展私营经济仍不失其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社会陋习被新的社会风俗所取代;乡村社会保障系统初步建立;"二流子"得到全面改造。边区的新乡村建设取得了成功,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可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建设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经验,主要包括提供保障措施、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注重保教队伍的建设、关爱幼儿的身体健康、开展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现边区学前教育活动,探寻其成功经验,继承与发扬红色教育精神,对新时期幼儿的培养与培育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围绕着以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为核心任务,建立了以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部队、边区抗日自卫军相结合的军事组织体制。本文就抗战时期边区的军事建设,即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部队、边区抗日自卫军的组织体制及建设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建设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从社会建设概念、社会建设内容、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路、社会建设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展示社会建设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的人权立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立法实践非常符合当时战争的需要,边区人民表现出了高涨的政治热情.这是今人所关注的焦点.从理论来源来说,陕甘宁边区人权立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传统的权利意识和资产阶级民权观点的吸收和扬弃,同时也体现了三者的和谐包容.这些兼容并包的特点对当今的人权立法理论具有非常典型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拥军爱民贯彻于陕甘宁边区建设、发展的始终.1939年前后,面对因种种困难而引起的军民矛盾,边区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广大军民也响应号召,互相学习、竞争,彼此慰问、帮助,互助互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大力发展生产和开展广泛的文娱文化活动,改善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提高了革命积极性.对边区战胜困难、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