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艺术设计行为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文明演进的原动力。生活的器物设计是人类最原始的创造行为,也为文化创意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展开,从艺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转化为器物语言、艺术与设计升值密码解读艺术扮演强化公司企业的形象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探讨了艺术与设计融合趋势下生活器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纺织物在人类历史上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材料之一,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的设计领域之中。日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室环境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室内纺织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成为现代室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对纺织品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艺术进行探讨和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3.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作为人类一项重要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始终贯穿于人的生产、生活当中。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思考当代设计,旨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里有更多人来关注中国当代设计的文化生态问题,使设计在世界趋同中更具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工业设计中情感因素的遵循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因素在人类生活中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的工业设计学科已将人类情感纳入科学研究的领域,系统地研究和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因素,也体现出工业设计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系统的设计目标,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和谐的人类社会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人为取得某种效果而改变对象,此种改变付诸实践前制定的计划即为设计。有了设计,实践中注入了明确的人的意向性。人类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或“再设计”改变成进一步人造之物,以取得更多效果。被设计改造过的自然,成为“人为物”,甚至人本身也成为“被设计的人”。不同文化的设计,尺度可能差异极大。而当一件设计物,或一件设计物的一部分,其意义超出物功用,也超出实用的符号意义,该物就越出庸常,获得了艺术品格。研究其中的机制,是符号美学的重大任务。在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该文化独特的设计标准、意义解读、美学风格,此种关系全局的设计方案即为“元设计”,其基础是该民族文化特有的神话哲理与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现代主义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主张人类天性的回归、人与世界共存、价值多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深刻地影响着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它拓宽了包装的层面、更新了包装的表现手法、创新了新的艺术语境和设计语言,从而赋予包装以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设计的使命是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满足人们新的生活需求。“二战”后,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趋势,呈现了一些新特点:1.设计风格的多样化;2.回归自然的设计;3自动化家族化的设计;4.轻便化智能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哲学与生活     
“哲学就是生活”。这是古希腊人为哲学下的“定义”,也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诚然,就人类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生存等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动物也要生存,而其摄食、繁殖、延续、死亡就构成了它的整个生命过程和“生活”内容。人类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并不仅仅是为了面包才活着”。这个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说明了生活是一个比生存更大更丰富的概念。人类的生活固然是以生存为前提,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为了生存。如果把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我们如何设计世界,往往取决于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当下设计的同质化和狭义化是工业时代社会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化的不良产物,流水线式的角色分工使劳动被异化,人成为机器,只对自己的局部片段负责,劳动失去了整体性,丧失了意义和乐趣;知识的分化导致了太多小领域的“大专家”,他们只见树木却不见森林。这种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还会引发系统性的危机。因此,只有以敞开的视界观察世界,打破既有的框架和界线,将设计理解为广义的人类活动,才能让设计重塑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化解时代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研究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对设计工作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设计的价值核心"人"来思考,还是从设计的本质来探究,都可以看出设计与文化之间天然且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文化通过科学技术、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等几个层面影响着设计活动,设计又对生活方式、精神观念等文化层面产生着能动作用。因此,具有文化内涵并尊重文化的设计必然将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因互联网的产生和存在而日益变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复合体。人是历史性、客观性、现实性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自身;同时,又通过衍生人类对自身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来不断拓展其存在方式。必须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不仅要强调人的存在的个性化,而且更应强调人的存在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12.
人以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而存在,从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诸矛盾及人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后一矛盾是人存在方式中的根本矛盾。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对自我存在方式的科学性、社会性、预见性和终极价值维度不能给予唯物辩证把握,而陷入存在方式的误区。直面生存危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建施人全面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存在方式是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因近年来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再次成为热点。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一方面是人的价值主体的对象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新时代迫切需要我们重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理念已经和正在由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的供给再生、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突破若干难点 :破除对GDP增长的迷信 ;矫正失衡的利益关系 ;倡导和实行适度消费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视培养全民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生存与发展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根源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活动、社会发展方式的偏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人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内在矛盾;超越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就要选择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扬弃人自身的内在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身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本身,由此产生一系列由信息引发的问题。人本质上的信息向度被扩大,人同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人形成一种网络理性。这一切造成了网络时代“自我”的严重分裂。这是人类的新危机,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创造自己”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思想政治建设拓展新维度、开辟新视野,紧紧面向人的发展,通过不断推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进步。深刻认识和充分总结这一经验,对科学推进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阐述了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实证模型对影响人口转移取向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待当前人口流动问题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与环境在长期的共存中经历了互相对立与互相和谐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对生活环境的设计中人们观念与设计手法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进展,环境设计从传统的简单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同时吸纳了艺术与技术的各种相关因素.环境艺术设计已独立于相关学科而形成独特的学科领域,它拥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成为深具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新型学科.  相似文献   

20.
论人际行为的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别人发生交往和联系,从而产生人际关系。人际问的各种交往活动,靠人的各种表现行为来表达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人的行为表现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建立中所必需的有机成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必须学会如何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就人际行为和谐的重要性、人际行为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际行为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样性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