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把握畲族文化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区域化、在地化和多元化三个概念.在畬族文化发展问题上,“过去”与“当代”之间,“断裂”比“延续”更重要.文化同时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从共时性观之,文化是不断合成和在地化的历程;从历时性观之,文化又是不断断裂和创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 ,指出音译法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汉语词汇音译应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 ,既要体现源语的民族性 ,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言观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 1)语言是一个由多重结构组成的动态系统 ;( 2 )语言与思维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 3 )语言是共性与个性、共时性与历时性发展的辩证统一体 ;( 4)语言具有社会存在和生活实践本质。现代语言观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它反映出人类在语言问题上从“工具论”、“符号论”到“系统论”和“本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揭示了西方现代哲学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在视界和思维方式上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具有映象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映象符与其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声音或形状方面的象似性,而语言结构和形式在数量、顺序、标记性等方面是对人们经验世界结构的模拟.  相似文献   

5.
词的理据性及其文化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语言中任何一个实同都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个名称,词语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关系就是能指(signfier)和所指(signfied)的关系。词语都有它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内涵,一般而言,词语的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arbitrary),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conventional)——这就是现代语言学原则之一:词语的无理据性(non-motlva-tion)。词语的无理据性可以从共时、历时和泛时的角度得到证明。一、共时性:英语中卜i:吓一定指“树”,也可以是“鞋植”;二、历时性:古英语中对“树”的称呼并不是l…  相似文献   

6.
平民化现象是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一股潮流,具体表现在平民意识、平民题材、平民视角、平民语言等方面。平民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与受共时性因素和历时性因素影响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关;其次与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向自身规律回归的结果。平民化现象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既有正面影响,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当平民化走向大众化乃至媚俗化时,就不能不引起传媒界的警惕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纳西族宗教文化主要载体东巴经语言特征:口语特色的书面语、与早期文字相对应的书面语、东巴文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等的描述,对东巴古籍作语言学研究的前景,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尽管历时性中也有共时性的一面,但是侧重从发生学和编年史的视域研究体裁中一切与变化有关的现象来探讨体裁演变中的规律以及体裁内部的承传性是刘勰体裁理论的显著特质。他视文学为一种在时间中持续变化着的存在,认为体裁自身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是体裁演变的内部原因,而社会环境、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审美趣味、统治者的行为态度以及创作主体的独创性是体裁演变的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刘勰建构了一个历时态的体裁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经历了战前战中、战后与和汉比较文学3个阶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21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要在传统的出典考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关注日中历时性或共时性"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寻求两国间乃至人类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贵州屯堡人族群认同的基础和认同的表达途径.本文认为,屯堡人族群认同的基础在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场域,并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纬度上表现其特点.屯堡人认同表达的重要途径是其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1.
室内装饰设计审美知觉心理的建构需要视觉思维的理性知识和有关多方面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以增强专业审美直觉力。并认识形象思维的理性本质。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史的历史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人类文明进步为主线,从人类文化的广阔视野,对西方哲学史进行整体的观照,揭示西方哲学分析思维的特征,在哲学整体构架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分割开来,这样其哲学发展的轨迹就沿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推进,以纵向的发展弥补横向的不足。在认识论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长期对立;在社会观上,本能和理性冲突,个体和群体相对峙。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文化渗透无论在文化的共时系统还是历时系统都是全方位的。它具有人类各种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其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不但赋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也成为人类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语言在传递信息、存储知识的同时也构成人类接触真实世界的屏障。和语言形影相伴的修辞可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产生说服的效果,促使受众改变心理现实并进而改变客观现实。修辞过程就是修辞主体在真善、利益、伦理等的介入下弥合分歧达到认同的过程,而当修辞手段失效时,便容易导致暴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以感性人取代观念人,打破黑格尔把个人理解为封闭实体的观点,却未能走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无法让感性人真正走向社会。这种人性理论产生了两个结果:把人的自然属性直接上升为社会属性;把自然原则直接提升为道德价值原则。这种提升,克服了个人主义抽象社会观和个性观,把社会理解为扩大了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把个性看成与普遍性的天然统一。马克思引入实践概念,把感性人改造为处于真实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实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的双向互动,从而使社会成为现实个体与自然不断融合产生的历史性共同体;它使个性成为在社会机体中展示出来的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述审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指导审计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掌握知识与信息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和信息的水平;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由“人本”向“能本”转化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力和潜能;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以信息网络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基础,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提供良好的载体,促进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输出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姆加登通过为美学命名和定义,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取得与逻辑学相互区别和并列的地位,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他克服理性主义局限,肯定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的价值,认为美的认识是"类似理性的思维",能够达到"审美的真",表现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调和的倾向;同时又突破新古典主义束缚,强调诗的感性化和个性化特征,充分肯定想象、情感对于诗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19.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20.
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言语主体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达了他对所说内容的认识情态、评价、态度和情感,这就是主观性,表达主观性的手段就是主观化。历史上,由于学术背景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主观性和主观化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人的主体观、自我表现观、视角情感认识观、心理扫描观、主观性的历时观以及主观化的共时、历时观、主观化的共时历时整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