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是金     
有个人想成为大富翁,便到上帝那儿乞求。上帝一时心热,便给了他一篮子品德。那个人苦恼地说:上帝呀,我要的是金钱呀!上帝说:没错呀!我给你的是品德,因为品德能使你换来金钱呀!那人不解地回到人间,广泛散布上帝给他的东西。几年后,他果然成为一位大富翁。 一家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家具,在发给广州的一  相似文献   

2.
刘枫霞 《阴山学刊》2003,16(5):37-39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诗人,他才华出众,但一生却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的遭遇,与他个人敏感脆弱,孤高狷介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渴望在仕途上大展鸿图,却无法忍受自己的人格尊严被践踏;他渴望拥有真情真爱,却无法摆脱始终笼罩在婚姻上的政治阴影。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自己心灵的束缚,给后人留下了"悲剧一生"的感慨。  相似文献   

3.
侯灵战 《广西社会科学》2005,(2):114-115,119
<约伯记>的基本主题是对神义论的怀疑和批判.约伯由于无辜受难,便怀疑上帝"赏善罚恶"的伦理目的性,其与友人的论辩是道德的上帝和荒谬的上帝两种观念的碰撞.<约伯记>打破了伦理上帝的形而上学根基,但荒谬的上帝却不能为人提供生存意义的保证,故约伯重新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4.
一项调查显示,孩子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占75.8%;希望母亲改变教育方式,和他们多交朋友的占80.2%;要求母亲尊重个人爱好,给予独立成长空间的占67.3%。仅有3.7%的学生能接受母亲现行的教育方式,认为母亲能令自己产生敬佩、仰慕之情的仅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7%—— 母与子成了两本读不懂的书 一名中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我遭遇挫折、情绪低落之际,我渴望你的关怀和鼓励,而你却给我冰冷的目光;在我满怀憧憬、把握成功之时,我需要你的赞赏和肯定,而你却扔下一句“不要骄傲”,吝啬地不给我一点信心……你要我努力读书,用智慧和勤奋谱写生命最绚丽的篇章,妈妈,我真遗憾,你却不是我最好的读者。 一名憔悴的母亲这样哭诉:我辛辛苦苦、费尽心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渴望和幢憬,可在生活中他却屡屡碰壁,少有收获。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蔡元培先生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他办公室面谈。  相似文献   

6.
正人人都渴望品尝到幸福婚姻的甘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愿以偿。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茫茫人海中,一对爱侣能够相遇、相知、牵手,是难得的缘分。然而,婚后矛盾不断出现,会让很多人怀疑"命中注定我爱你"的真实性,虽然大多数唠叨、质疑和吵架都出自对爱人的关心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却往往换来  相似文献   

7.
2001,我爱你! 因为你,给了我太多的渴望,太多的惊喜! 是你的第一天,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让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的人们,翻开又一个百年篇章. 虽然自信于没有中国,国际市场会显得苍白.然而,终于跨进WTO之门时,我们也禁不住为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格而兴奋;中国足球冲出亚洲,打入世界杯;北京申奥成功,这三大喜事让我们用喜悦的泪水洗去多年积淀的耻辱、冤屈、自卑.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是你     
初到国外,我在一家小餐厅打工. 有一天,我错把一小包糖当作咖啡给了一位女客人.女客人非常生气,因为她很胖,正在减肥,忌讳吃一切甜食.女客人仿佛把那包糖当成了毒品,立即站起来,用英语对着在场的客人们大声嚷嚷:"上帝,她竟然给我糖!上帝,她竟然给我糖……"所有人都站起来,瞪着我,好像我做了什么大错事似的.我根本不了解减肥对那个国家的女人有多么重要,英文又不好,不知该如何应对,愣在那里听她嚷嚷.  相似文献   

9.
穷人与富人     
格林 《快乐青春》2009,(3):62-65
在很久以前,上帝还常来人间逛逛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天很晚了,出来游历的上帝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这时候,他看到了两座房子:一个是高大的楼房,一个是低矮的土房。楼房属于当地的富人,而土房属于当地的穷人。满怀仁慈之心的上帝想:“我还是不要给穷人找太多麻烦了,去有钱人家会方便很多。”于是,上帝敲响了楼房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那慧 《家庭科技》2010,(11):48-48
我不想在公司干了.但合同还没有到期。我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却不同意,还说如果我走就压着我的档案不给,让我走不成。请问,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大学时,教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骂幼的老师曾让我们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课程的“课”字应该怎样理解?当时他引导我们将“课”字拆成两个部分——“讠”“果”——课,即语言的果子。这种解释虽说有点望文生义,但却抓住了语文课程的实质,让人有一种新鲜感。如今,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也登上了自己的讲台。  相似文献   

12.
"上帝说:‘你们行善,要暗暗地进行,右手所做的,甚至不让左手知道。’我想,房东太太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想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我们,却又不想让我们的尊严受到伤害,所以才偷偷地进行着她的善行。"读着这样的文字,编者不禁想起了社会上的一些新闻,它们在描述着同一类事情,那就是"某地某某人因为出于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却被老人反咬一口,诬被其撞倒……"在人心浮躁、行善颇受质疑的当下,我们更应独具慧眼,看到那些暗中行善的人。而这种慧眼,能让行善的人多一些温暖,让行善的正能量得以知晓、得以弘扬。  相似文献   

13.
郑庆君 《湖南社会科学》2006,(1):I0001-I0001
语言是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感悟。语言是神,是上帝;是撒旦,是潘多拉魔盒。是财富,是生命;也是毒素,是炸弹。是精神家园,也是思想囚笼。是救人的灵丹妙药,又是杀人的锋刀利剑。……无论把语言看作什么,相同的一点是:语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语言却是万万不能的!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女孩”,经人“介绍”,就“轻易”地把自己许配给了语言学———我的职业丈夫。那时,虽不是“一见钟情”,但总还有些感觉。直到十年后硕士毕业,一梦醒来,我突然发现,我的职业夫君虽然高贵,但却枯燥无味,了无情趣;观其容颜,面目狰狞…  相似文献   

14.
"父与子"母题是美国犹太作家重点描写的文学母题之一.索尔·贝娄的著名小说<勿失良辰>中隐含着双重"父与子"关系:一是上帝(艾德勒医生)和基督(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二是精神之父(塔莫金医生)与儿子(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第一重"父与子"关系实现了贝娄既质疑上帝又不放弃上帝以及希望唤起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犹太民族关注的双重社会功能;第二重"父与子"关系围绕勿失良辰这根主线,实现了贝娄渴望犹太伦理回归的社会功能."勿失良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出路,也是全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殷人和古犹太人不谋而合地创造了各自超自然的、虚幻的上帝并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但是,在历史的运行中,殷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上帝,犹太人的雅赫维却孕育了今日西方全知、全能的上帝。本文从4个方面——上帝的神格和属神、神迹观、上帝启示的方式、上帝与人王的关系分析了殷人和犹太人上帝观念的异同及其历史取向。  相似文献   

16.
问题:我结婚16年,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婚后我要求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丈夫和孩子。可是结果却让我伤心。 我对丈夫和孩子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照顾得非常周到,比如我  相似文献   

17.
在以海外生活为其主要内容的树明系列小说中,那种独特的逼真的感觉,让人镂心刻骨;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差异面前人的痛苦、无所适从,和因此而发生的剧烈的文化冲突;给读者一种没有阻碍的阅读感觉,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渴望。以上便是树明系列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凯瑟琳.安娜.波特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盛赞她作品的精致和语言的微妙。她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徘徊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而这正是波特本人的写照。波特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困惑和幻想的一生。她渴望社会变革,同情受剥削和压迫的百姓,因而一度曾投身于左翼革命运动;她信仰上帝,希望他能给世界带来正义和公平;她推崇爱情至上,崇拜浪漫与激情。然而她的种种幻想都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她的政治热情被机会主义者所利用;她的上帝也成了某些人愚弄、欺骗大众的工具;她浪漫的情感之旅总是在失望中结束,留给她的只有痛苦的回忆。作为一名作家,波特把自己的幻想及其破灭的过程都融进了她的作品。波特幻想的破灭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经历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她本人无法协调个人意志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快乐青春》2014,(8):34-35
学校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我与外教在一个办公室,相处的日子久了,便发现一个特点:总有学生给老外送礼物,却很少见老外主动给别人送礼物。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家的小孩看见了,想让老外送他一个玩玩,老外不肯,小孩就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母亲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一直抱怨上苍,让我摊上世上最讨厌的妈妈。从小她就强迫我吃早餐,上学之前必须喝牛奶。妈妈在我上学前给我做好三明治或者给我一个水果,而人家的孩子却可以在上学路上买汉堡、热狗或其他可口的早点。最烦人的是妈妈的唠叨:“快吃!”“快走!”“好好做!”必须做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