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少奇8岁进私塾读书,那时候,私塾里教的都是“四书五经”,有的内容太深奥,孩子们不容易读懂,但刘少奇善于思考,他把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联系上下文对照,很快就能弄明白意思。  相似文献   

2.
杜梅 《家庭科技》2006,(4):20-21
为什么“富妈妈”会越来越富,“穷妈妈”却越来越穷呢?关键在于妈妈们的理财技巧。下面我们就先来检视一下双薪小家庭财务主妇们是如何理财的吧。“财智妈妈”理财绝招杨慧:公司职员,29岁丈夫:公司技术员女儿3 岁半财务状况:家庭年收入5万元,正在还住房贷款理财绝招:(1)兜里永远没零钱。杨慧平常尽量不逛商场,非去不可时就将“零钱袋”交给丈夫,由他监督、付账。(2)“有啥别有病”,看病的开销非常大。杨慧从书上学到许多医疗保健知识和生活常识,平时省了不少去保健所和医疗室的开销。(3)自己动手做。杨慧的丈夫不吸烟、不饮酒,可有个嗜好很费钱,就是爱喝  相似文献   

3.
乾隆是个喜欢钻研学问的人。有一年,他和群臣们在一起讨论仁德,大学士纪晓岚也在其中。工作几个小时后,乾隆有些累了,想放松一下,恰好此时在书上看到了“忠孝”两个字。乾隆想起知识渊博、机智聪明的纪晓岚就在身边,突然玩性大发,就问纪晓岚:“纪晓岚,我问你,这‘忠孝’二字是什么意思呀?”其实,乾隆对“忠孝”二字又怎能不知?他之所以这样问,只是想找茬刁难刁难纪晓岚罢了。  相似文献   

4.
每过一次年,儿子就能发一次“财”。外公、外婆、奶奶、伯伯、叔叔、舅舅,一个接一个地塞给他“压岁钱”,回家一清点,数目还挺大的。每次,儿子咧开嘴收钱,又噘着嘴交钱,他的“收入”必须如数上交给”家庭财政”,这是家规。说是代他保管,实质上是无条件“充公”。我和丈夫的口径一致:“十来岁的小孩管不好钱,不能给财权。”  相似文献   

5.
自从网络进入我家,我先生就被它迷住了,一有时间就扑在电脑桌前网海漫游,网上查资料、发邮件。和他说话,他也总是以单音节打发我了事:哼、啊、好、哎……我抗议,他却振振有词:“我一下班就回家,不抽不喝不出去玩,真正模范丈夫也。”哼,人倒是回家来了,可形同木偶,对我不闻不问,哪像个正常人?这不,星期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王维出生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在母亲的熏陶下,他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菜,不茹荤血”,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丧妻时当三十岁左右,那时他就已被佛教浸润身心。从他写的《赞佛文》、《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绣如意轮像赞》等诗文也可以看出,他深谙禅宗教义,对佛学有很高造诣。  相似文献   

7.
<正>盛唐诗人王维出生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在母亲的熏陶下,他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菜,不茹荤血”,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丧妻时当三十岁左右,那时他就已被佛教浸润身心。从他写的《赞佛文》、《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绣如意轮像赞》等诗文也可以看出,他深谙禅宗教义,对佛学有很高造诣。  相似文献   

8.
(一) 田汉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戏剧家,他在剧坛上崭露头角,是从1922年他的《咖啡店之一夜》在《创造》月刊发表后开始的。 田汉(1898·3·19——1968·12·10)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自从十岁那年,祖父同人家定完了卖最后遗产的文契后,”他家就与“咸同以来的大地主的荣誉告别了。”子孙们“从此就打上丁无产阶级的新文印了。”(《上海》),少年的田汉“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田汉选集·前记》),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反映在他后来的话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9.
8岁的威廉在圣诞节那天早早就醒了,他急于看看圣诞树下是什么礼物。当他看到是一副滑雪橇时,显得有些沮丧,有气无力地说了声“谢谢”。虽然滑雪橇并不是他十分想要的,但我知道在即将到来的一次家庭旅行中他用得着。 结果,滑雪橇成了威廉所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一开始他在斜坡  相似文献   

10.
徐静 《江淮论坛》2000,(3):81-85
胡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他首倡白话文学,号召文学革命,“暴得大名”,显赫终生。人们不禁要问,当时一个20多岁的留美学生,何以会取得这么大功绩?他的文学革命思想是如何形成?他的文学革命理论建树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次走近胡适。一胡适出生于封建末期的一个学者官宦家庭。三岁上学,五岁丧父,在母亲的关爱下,读了九年村塾。他自幼聪颖,好学善思,八岁就能阅读《资治通鉴》,并读遍本村乃至邻村所能看到的每一部白话小说,如《水浒》、《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使他见了世面,开了眼界。1904年,13岁的他到上海求学,六年时光,读…  相似文献   

11.
孔子出身解     
<正> 颜征在是春秋末年郰邑大夫叔梁纥的妻子,孔子的母亲。叔梁纥本为宋国贵族,当时是一个以武力致仕的小奴隶主。《左传》襄公十年和十七年两次记他在战争中立过功。他解甲时,已六十多岁。据《孔子家语》记载:“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按当地的习惯,九女均不能继嗣,病足的儿子也“不任继嗣”,于是便要再娶。《家语》中又有颜氏小女自愿嫁给他的记载。后世的《孔庭摘要》亦有“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求”之说。也有的书上记载“颜氏  相似文献   

12.
和煦的春风,在关外的北国传播着这样一个喜讯──大庆油田的徐维成一家,成为东北三省唯一获得“全国美好家庭大赛”银牌奖的家庭。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之家。全家6口人,6名共产党员,5名汽车司机。在工作中。全家人都成为生产能手和安全模范。这个家年年被大庆石油管理局运输公司评为“五好家庭”,今年又被大庆市妇联命名为“安全行车之家”。然而,就是在这个极普通、极平凡的家庭中,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掌门人”和他的“贤内助”“掌门人”徐维成,今年62岁,他是1961年从玉门油田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的,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老会战…  相似文献   

13.
1790年5月俄国首都彼得堡出现了一部引起人们“极大好奇心”的书。不出一个月,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亲自审阅了这部小说。这位德国血统的沙皇边读边在书上作了许多眉批:“该书作者之用心殊甚明显”,“其目的在于唆使农民反对地主,煽动军队违抗政府,以断头台来恐吓沙皇”,“他是一个比普加乔夫还坏的暴徒”等。女皇读了开头几十页后,就接二连三地下令逮捕作者,追查出版背景。在审讯时,这部书的作者一口咬定自己没有同  相似文献   

14.
彭凡 《快乐青春》2009,(11):7-7
每个人生下来都不会飞。同样,乔丹也不是一出生就成了“飞人”。小时候的乔丹是个顽皮的孩子,他两岁时差点儿触电身亡,5岁时玩斧头砸伤了自己的脚,7岁时又差点儿淹死在海里。种种迹象表明,小时候的他是多么调皮呀!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思想曾经历过不断转变的时期,而他在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农家的教养和对传统的认同,构成了他的整个早期思想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这其中积极的一面,对于他早期思想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与他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以后的革命实践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本文仅就接触到的一些新材料,并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农家的教养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生长在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湘乡四都唐家(土乇)外婆家度过的,直至8岁时才回韶山入私塾,从1903年至1911年这8年的时间里,除去辍学两年下地劳动外,整整读过6年“孔夫子”的书。毛泽东的家庭属于湖南乡村中一个中等偏上阶层的农民家庭。  相似文献   

16.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个平凡的男人,在一个小城市做“棒棒”。 他有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应该说,他是幸福的,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鲁迅早期(指十八岁以前)的思想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以“进化论”作为鲁迅思想发展之起端,似乎成了定论。这不能不影响到对鲁迅思想的全面、准确、科学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鲁迅前期思想形成,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外,识者正之。一、鲁迅早期思想之形成鲁迅早期思想的产生和他的家庭,他青少年时特殊的遭遇以及他所受文化影响分不开。他出身于“绅士阶级”①的名门望族,然而又日趋败落。在鲁迅十三岁前后,家里“忽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②。祖父下狱,父亲病重,他只好在身材不及典当衣物的“质铺,  相似文献   

20.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出身“世代簪缨”的官宦家庭.21岁登进士第,35岁获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陈宝琛在青壮年时代,面临沙俄、日本和法国对我国的侵略,屡以上疏方式坚决主战,请诛丧权辱国的崇厚,并毁其所擅定的有辱国家主权的条约,他还曾奉旨驰赴抗法前线,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敢言敢谏,“好弹劾,间言朝政得失”,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同为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清流党”领袖人物,他更以敢在慈禧太后面前犯颜直谏而闻名.1885年被慈禧罢官后,在家乡办学校、修铁路,直到宣统登极后才被重新起用,官至御前进讲的“帝师”,其间又以为戊戌六君子昭雪的提案而震动朝野.陈宝琛84岁的时候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在我国东北山河拼凑起来的伪满洲国,面对扮演傀儡角色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必须接受民族立场这个尖锐的政治问题的严峻考验.本文拟就陈宝琛从84岁至88岁去世期间即1931年至1935年这生平最后几年的史实,客观评述他的民族立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