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羽在秦末阶级大搏斗中,一时号令天下,叱咤风云,被韩信称为“悍勇仁疆”的人物。所以他虽然失败,但古往今来,不少人对他表示同情。清代诗人郑板桥对“巨鹿之战”中的项羽曾尽情歌颂:“……项羽提戈来救赵,暴雷惊电连天扫。臣报君仇子报父,杀尽秦兵如杀草。战酣气盛声喧呼,诸侯壁上惊魂逋,项王何必为天子,祗此快战千古无!”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英勇气概的集中表现,大概不会有人表示异议。但对于项羽垓下战败不肯回江东而在乌江边上自刎一事,诗人们就各有不同的看法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对项羽宁死也不渡江表示了  相似文献   

2.
从《史记》互见法看其历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见法乃史家常用之法.李笠曰:“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堪称确论.但他又说:“史公(指司马迁——引者注)则以属辞比事而互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则失之皮毛.“避讳”“不敢明言其非”何以当‘史德,“史笔”之誉?况《项羽本纪》位于《高祖本纪》之前,未睹高祖之丰采,先见沛公之卑劣,刘邦后裔连此也看不出来么?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亦有此记载,何谓“不敢明言其非”?对项羽的描写亦多互见之处.项羽,刘氏之大敌,何“避  相似文献   

3.
蒲将军是秦、楚之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陈胜点燃起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火焰时,他就自鄱阳湖一带,和黥布一起,率部涉江、渡淮,参加了项梁、项羽的起义军,并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中,功业卓著,深为项羽所倚重。但自楚军入关前后,蒲将军的名字,就在史籍中消失了。项羽分封王、侯,也没有他的份。由于在军事行动和谋议中,蒲将军和黥布经常连属在一起,所以自东汉以降的注家,就有人说黥布、蒲将军是一个人,也有人说蒲将军自是另一人,只是史失其名。迄今考史之士,仍有争议。本文谨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5.
几乎从写《随想录》开始,巴金在反思“文革”同时,也反思自己。他总想弄个明白,这个使我们民族蒙羞、引为耻辱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裹胁其中,而失去分辨抵抗能力?为什么会严重、残暴、荒谬到中外历史所罕见的程度?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接受这个历史教训,再也不要重犯这样可怕的错误,重新经历这样的浩劫?因为只有弄清历史真实面貌,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他常常想到:“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这句看似乎常的话,…  相似文献   

6.
项羽是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朱熹从“心术”入手,对项羽进行了客观分析,他认为项羽有盖世之气,这是他能成就霸业的原因.但项羽不能养浩然之气,最终只是匹夫之勇,这也是其最终落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殷卜辞中"高祖河"之语究竟应该连读还是点断?学者间有不同看法。由于该问题直接影响着对祭祀对象"河"的身份属性认定和解释问题,所以学者争论颇多。在系统梳理了卜辞中"高/高祖"与"河"并举卜祭的辞例,尤其是卜辞中的"眔"字句后,我们认为"高祖"与"河"之间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只能理解为平行并列的关系。因此,"高祖河"一语当点断,"高祖"是不包含"河"的集合名词,"河"不属于"高祖"范畴。  相似文献   

8.
称霸者必亡     
秦亡之后,有个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此人爱个人独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另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五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称霸者必亡。  相似文献   

9.
王克奇 《文史哲》2012,(5):89-9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贵族。项羽的命运是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命运的反映。项羽的性格,集传统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是中国旧贵族群体性格的典型。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了。正所谓成亦"贵族",败亦"贵族"。"贵族"群体性格的内在矛盾性,造就了项羽个人形象的复杂性,铸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他是一个"末路英雄",是一个"代历史受过的悲剧性人物"。项羽的败亡,昭示着贵族时代的终结。贵族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并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贵族文化的影响并未消失,通过不断变形复制,成为我们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汉光武帝刘秀,大家都知道他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辞海》中介绍:刘秀是“西汉皇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中国历代帝王录》中介绍: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近读《汉书》和《后汉书》,发现刘秀的祖父出生在湖南;刘秀的曾祖父则出生在湖南宁远并且终生在湖南活动;刘秀的高祖出生在湖南长沙而安葬在湖南宁远,其墓地至今犹存;刘秀的太祖也是终生活动在湖南的。正因为刘秀的祖父以上四代人在湖南生活100多年,所以,刘秀的祖籍是湖南。现将这些史料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为了说清刘秀是“西汉皇族”、“高祖九…  相似文献   

11.
(一) 治世之本,惟在得人。这里的人,是指善于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能人,即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贞观政要》93页)汉高祖刘邦在总结他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成败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利,攻必败,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资治通鉴》375页)至于现代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惜巨资搞“知识进口”,因为具有知识的人是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小梅 《家庭科技》2008,(1):21-21
有资金,也有创业的想法,但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才能避免失败?今天,我们选了两个项目,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其实,只要抓住市场的脉搏,了解市场需求,就会选到好项目,在创业中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计正山、冯其庸经过22年考证,提出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干东城的论点颇多疑异.通过详实的史料,对古代江淮之间的地理、地域概念及其郡县交易、兴废历史以及文艺与历史之间的本质、原则区别与古诗文的分析、论证,进行驳议.认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前写项羽自刎于乌江,后又于论赞中说项羽"身死东城'这一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祓"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白,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无鱼作罟,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三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计正山同志一篇题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的文章,对项羽乌江自戕的史实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民间传闻”造成“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作者立论的主要依据是《项羽本纪》论赞中的“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和《高祖本纪》的“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以及《定远县志》有关阴陵、东城归属于定远等记载;至于太史公“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一段真实、生动描述,则认定是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无非是“巧借一‘欲’字,将发生在乌江一段民间传闻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借“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因此,方引起了“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相似文献   

15.
范锦章 《江淮论坛》2002,(5):124-125
范增故里何处?这本来是明确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介绍范增时,第一句就是“居人范增”。但中国古今地名沿革情况十分复杂,一名多地的太多了。所以,居究竟在今何处?这就有了分歧:《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称:居巢:①春秋时为吴楚交争之地,旧说即殷周巢国。在今安徽六安东北,或作在今巢县(巢湖市居巢区)东北。一说其时以居巢为名的不只一邑,殷周的巢只是其中之一。②古县名。巢一作,秦置,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更明确称:范增:(前27…  相似文献   

16.
几乎所有的求职者都有过求职失败的经历,可有统计数字表明,当求职者经历了第一次竞争失败后,只有10%的人会因此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求职者经历了3次或更多次的求职失败后,90%以上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艺术成就最高的篇章之一,而《鸿门宴》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清代郭嵩焘说:“巨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而“鸿门之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使人心摇目眩。”(《史记札记》)宋代刘辰翁评《鸿门宴》也说:“叙楚汉会鸿门事,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班马异同评》)因此,《鸿门宴》历来为人激赏,成为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也成为《史记》研究者、评析者分析评论的重点。但在众多的分析文章中,有些看法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这会模糊读者、特别是中学生的认识,所以对这些提法有讨论、辨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郑涵 《云梦学刊》2014,(4):30-30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教育投人超过GDP4%.深层次矛盾会变得更为尖锐,相关问题可能更大。为什么呢?总的来讲,我们教育领域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机制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没钱时,矛盾不突出;一有钱,也许深层次问题就凸现出来。如果一位历史学家在上海档案馆十年才能写成一本书。你给他钱,再多有什么用?他不可能飞来飞去整天开会。其实,一流学者很少开会,没有必要经常开会。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家庭科技》2009,(6):37-37
有一个人想买一部汽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比较之后,他决定买墨绿色的.他认为一般人会选择白色或黑色,所以墨绿色的轿车在车流中就会很显眼.但是正当他为自己选择了一部与众不同的汽车而沾沾自喜时,突然发现,不论是在高速公路上、小巷子里,还是小区停车场中,都有许多与他的车同型号的墨绿色轿车.他开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大家突然间都开始买墨绿色的车了?  相似文献   

20.
封林 《家庭科技》2013,(5):42-43
一段关系行将尽头,会有什么迹象?为什么职场上一些拼命三郎在本该享受成果之际,会突然转身离去?为什么一些爱提要求、对外索取的人朋友结队,而那些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往往形单影只?在他人眼里光彩照人的某些成功人士,为什么会自毁甚至走上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