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历史研究方法,对中国和西方古代、近代、现代校园体育文化进行追溯、对比和分析,认为中西校园体育文化存在着共同点和差异,建议中国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保持传统文化,探索一条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式政治发展道路模式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似乎只有实行西方自由民主制才有可能实现政治发展.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了对以票选为核心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超越,打破了"历史必然终结于西方自由民主制"的福山命题的虚假魔咒.中国式的政治发展道路将政治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效能相结合,注重政治发展的形式与目的 的统一,实现了有效治理、人民民主、公正法治的有机统一,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样本和中国经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发展经验借鉴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吸收借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文化建设经验,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吸收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4.
杨巧蓉 《学术探索》2007,(6):97-102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的悠长发展历程,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之发育、发展、生成始终与西方国家社会转型保持着相互照映的密切关系。其经验、理念中的一般性内容,可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经验参考,可为中国市民社会生成所借鉴。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和当下社会境况,注定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市民社会必将依循一条符合现实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社会转型所生发的现代因素催生市民社会的自身发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动力,二者互动发展,共生共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设计,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尽管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都存在着不足。为此,本论文在对中西"人性预设"差异之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人的内在性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层次地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所应该追寻的人性诉求,从而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薇 《阴山学刊》2006,20(2):121-122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总结。这一设想的提出,目的是为了给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制度指明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人民在实践中摸索,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今世界,“跨越峡谷”思想仍然给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吸取西方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一种方法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楠 《学术探索》2013,(1):44-48
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是一个消灭劳动异化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理想遭到了西方思想家的质疑,人类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仍然是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为实现马克思的理想而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顽强探索,寻找一条人类能够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人类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可行性,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设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探索现代化道路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创造性实践大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拓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勇气、智慧和能力。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还将以新的更大成就,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在人类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告密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告密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丑恶,它集中体现了政治运作与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中国古代告密成风,不仅其延绵和发达为东西方其他国家难以企及,而且,以告密为内核,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告密,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衍生物,君主专制政体始终以制度化的手段支撑和鼓励它的扩张,以此进行思想箝制、文化专制与对社会生活的严密控制。告密文化在中国的泛滥,造成了无以数计的被诬枉的冤案,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形成畏惧、防范、谨慎的心态特点,同时刺激了人性的异化,形成告密风气,对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中国,“告…  相似文献   

10.
庾荣 《青海社会科学》2007,3(2):128-132
本文通过对伊斯兰国家两条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析,指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是对传统的继承、变革和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借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的全面衰落。  相似文献   

11.
财产权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人类的基本人权,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具有深刻的观念基础。中西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待私有财产权的态度迥异。这是因为中西社会权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作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社会以正义作为逻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而西方文化传统蕴涵着功利主义的内在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从而以最高权威作为合法性依据,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以终极权威对抗实在法的合法性。观念的差别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结合西方权利文化传统,培植我国财产权正当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习思想史是华夏民族转识成智的历史。它的基本特征或曰规律性特色有四 :一、性与天道。这是中国人学习理论基础。二、知行观。讲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更重行 (实践 )。三、官学与私学互动、互补而兴衰转换。四、史官文化形态。中国人重视史鉴 (历史智慧与历史教训 ) ,以史为镜 ,原始察终。中国学习思想史 ,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方面所积累的思想智慧 ,为人类提供学习智慧  相似文献   

14.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有选择地开发齐鲁传统文化的现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系统,各有其内容和特点。秦汉以后,齐鲁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仍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今天开发齐鲁文化的现代功能应根据其不同内容和特点,具体说,开发齐文化的智力功能,以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开发鲁文化的伦理功能,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李无苑 《北方论丛》2005,(5):127-130
知性文化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所能做出的文明贡献,也决定了它必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必须倡导一种与知性文化根本不同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以人对自然的归属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自主和谐为目标,以综合的理性为人性根据.从知性文化到德性文化的重建之途,自我控制是首要的一步,自我升华是其后必需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夏洛的网》用温情和善良向我们诠释了温柔的力量和坚韧的精神,阐释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在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里,作者为我们珍藏着一份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成长的赞美与眷恋。这是对人类诗意生活的回眸一瞥,也让我们在时空之外发出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拷问。夏洛的善良和美德,正是这种救世精神和民族大爱的体现。作者以夏洛这一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温情的道德感化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一种道德救赎,更是理想社会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18.
陆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06-108
<围城>是钱钟书以一位冷静的学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类进行的近距离的观察、剖析,探索他们生活状况的一部小说.作者以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家庭、爱情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给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他为我们塑造了一批知识分子阿Q形象."围城"现象是钱钟书探究人性的又一发现.  相似文献   

19.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论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西文化之争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五四以后 ,年轻的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阐释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 ,深刻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同时在辨析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基础上 ,主张要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并强调要运用革命的手段 ,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瞿秋白这一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阐述 ,既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也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