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3.
比兴新探     
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又是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被前人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近十年来讨论比兴的文章发表不少。这些文章主要是通过阐述前人比兴说的内涵,或揭示比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或探讨比兴做为诗歌表现方法的意义,或对历代比兴说作综合介绍。各具慧眼,不乏精妙之见。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获得深入的讨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如:一、比兴究竟是一种表现手法,还是两种表现手法?二、《诗经》对比兴做了何种程度的开拓?比是否只有用两物的某一相似的自然属性打比方这样一种模式?三、比兴有何基本的特性,其审美创造功能和审美欣赏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比兴做为艺术表现手法是否一成不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研究比兴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它们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有的还没有被涉及,所以我们对比兴的认识尚欠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4.
<正>赋、比、兴是中国诗学的一组重要概念,这一组概念几乎与中国古代艺术的所有领域都发生着关联。然而,"赋比兴的意义,特别是比兴的意义,却似乎缠夹得多;《诗集传》以后,缠夹得更厉害,说《诗》的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这是朱自清先生在其学术名著《诗言志辨》中所下的论断。对赋比兴的意义不明,导致  相似文献   

5.
比兴新探     
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又是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被前人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近十年来讨论比兴的文章发表不少。这些文章主要是通过阐述前人比兴说的内涵,或揭示比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或探讨比兴做为诗歌表现方法的意义,或对历代比兴说作综合介绍。各具慧眼,不乏精妙之见。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获得深入的讨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如:一、比兴究竟是一种表现手法,还是两种表现手法?二、《诗经》对比兴做了何种程度的开拓?比是否只有用两物的某一相似的自然属性打比方这样一种模式?三、比兴有何基本的特性,其审美创造功能和审美欣赏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比兴做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诗经》的比兴是以兴为主,那么屈赋的比兴则是以比为主。历来认为发生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隐语”的影响。但通过比较隐语的联想方式及体用特征,可以发现它与屈赋的比兴差别很大。屈赋的比喻象征主要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歌功用的认识有关,同时也是诗人摆脱散文形式的影响、集中提炼诗意的创作自觉的体现。《离骚》用四条比兴主导思路通贯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但并未顾及抒情主人公外在形象的一致,因此流行的“女性中心说”和“巫师说”都不符合《离骚》使用比兴的创作意图。《离骚》的主旨和比兴的主导意象都可以在《诗经》“大雅”和“小雅”的不少篇章中找到渊源。由此也可以见出骚与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简要梳理以《诗大序》为主对“比兴”问题的传统认知,从朱自清对“比兴”的理解即发端和譬喻着眼,通过对三篇《国风》诗作的分析,指出“兴”句在结构上处于发端的位置与其统领全篇的功能之密切关系,“兴”在诗作中具有开篇的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审美移情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欣赏中就已出现。《毛诗序》的诗经六义说中的“比兴”手法即属于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释“比兴”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说:“比”是比附,“兴”是兴起。比附事理的,是用切合又而有类似之点的事物来说明事理;兴起情思的,是依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心,指情意;物,指形象。词比较注重比兴,即用一个形象做比喻,传达情意,或者看到一个形象,引起情意感动。但不论比还是兴,都有一个由此及彼的的联想过程与感发过程。而诗则不同,它除了比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法,那就是赋。赋是直接叙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直陈其事”。这并不是说,赋就不需要物对心的感发作用。要写出一首好诗来,必须象  相似文献   

10.
将赋、比、兴本义解作诗歌写作方法和诗歌体裁均有所不妥。因为“六诗”当是《周礼》编著者在古而自有的风、雅、颂组合中插入赋、比、兴拼凑而成 ,它反映的是学《诗》致用称《诗》以言的时代观念。其要义在赋《诗》以风 ,指以讽喻教化为灵魂 ,以赋为组织核心 ,加上比兴为主干 ,又缀以雅颂为陪衬的《诗》的六种功用。“赋”指“称《诗》以谕其志”,“比”指以《诗》类比己志 ,“兴”指起发志意 ,听赋《诗》而触类旁通生发感悟 ,领会其所含情志意义。就本义言 ,“六诗”原属经学命题 ,至东汉之后 ,赋、比、兴三义才演变成一个发展着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1.
兴:中国诗真正的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笔者认为兴不同于比,正是这种不同,成就了中国诗的独特性: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兴,是中国诗的真正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中国儒家早就认为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与外物无关的主观自生的东西。“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叶燮《原诗》)“感于物”而产生审美情感并将之物化为诗辞,这就是中国古代诗论所说的“兴”。 “兴”的本义是“起”的意思。《说文》:“兴,起也。从舁同,”舁是共举,同是同力。“兴”字甲骨文作“(?)”,“象四只手抬一抬盘之形。”(《甲骨文简明辞典》)先秦始以“兴”论诗。孔子说“兴于诗”、“诗可以兴”,意思是《诗经》能感发人们的某种情意。孔子所谓“兴”,是兴本义“起”的引申,指“由……感发(某种情思)”之意;含“起发”、“感发”之义。后来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他说“兴”是“起情”,即《诠赋》中所说的“睹物兴情”。从此“兴”以感物兴情或者说感物起兴的涵义被许多诗论家认同,如唐代署名贾岛的《二南密旨》说:“感物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宋代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中引李仲蒙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相似文献   

13.
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观点本质上是一条思想延伸路线,而不是纯然的艺术理论。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原始诗性智慧的天然联系。兴辞的艺术手段里包含着象辞的诗性思维特征,在思想上与原始思想相传一脉。盛行于春秋时代的广泛的“用诗现象”是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是重要的思想训练。孔门诗教的深层意义是思想方式的培养,由此形成了古典哲学“深于比兴”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制度层面来重新审察孔子的生平与言行,发掘孔子《诗》说“思无邪”、“可以兴”等命题的文学内涵。“思无邪”是说不让《诗》受新声溺音的浸染,确保其德义不至流向淫邪。“可以兴”显示了晚周用象形制的变化,《诗》中的起兴物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则进如晚周诸子述学的观念世界里,一则进到晚周名物训释的博物之学中。  相似文献   

15.
比兴     
比兴问题,尤其是兴,是六义说与六诗说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参看前条)因为它本身介于体用之间,而后人作诗也很少用兴,所以既不成为体,也难说是用,不从民歌去说明,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诗大序·正义》谓"赋者,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其言通正变,兼  相似文献   

16.
“兴寄”不仅是《修竹篇》而且是陈子昂诗艺的主要追求。兴寄就是托物寄意:借描述具体事物(包括人事)以比兴寄意表现其不欲径达之情。理论与创作相统一的兴寄追求的特质,是寄意于写物的赋兼比兴、以赋为兴、即赋即比兴。他倡兴寄的美学史意义主要有四:一、标志着他力图批判改造以咏物诗为代表的辞赋化南朝诗风,二、有具体针对性地发挥了文质彬彬的传统文学思想,三、融赋与比兴为一体地统一言志与体物两大诗学传统,开拓和深化了诗中情景关系问题的思索研讨;四、以对物象描摹的功利性利用,认可六朝以来体物形似艺术新潮,保护和引导唐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诗人比兴 拟容取心——《文心雕龙》“比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兴是我国诗学的重要传统。《周礼》首标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此后,注疏《诗经》标以比兴,成为风气,比兴之论亦有很多。但象《文心雕龙》这样专辟一章研究比、兴,上溯秦汉,可谓空前;下视其后,也很少见。因此,《比兴篇》历来就被人重视,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重点。不过,与前代理论相比,《文心雕龙·比兴篇》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刘勰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工作?刘勰的比兴论对我们有哪些启发?现在似乎仍有发掘余地。  相似文献   

18.
“比兴”作为修辞方法,即发端、譬喻与起情。主情文体的诗多有跨界应用而叙事,如“比兴”用诗、“比兴”释诗、“比兴”作诗。修辞方法的“比兴”对骚体、七体、连珠体、谐体、隐体等文体的生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汉魏六朝五言诗又有以“比兴+”模式而构成者,如景物作比起兴、说理作比起兴、人事作比起兴、乐府“艳”曲等。“言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以及“兴寄”说的提出,令“比兴”在文体风格上又展示了风采。“比兴”与文体学的关系,表明修辞或为文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古代文论多有以修辞讨论文体学者,也显示了从经学或子学、史学以及从文学批评讨论文体的可能性。 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艺术方法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是“诗三百”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然而,在古典文学教学领域里,由于人们对比兴艺术方法的认识不一致,因而学生学完《诗经》的一些篇章之后,仍然弄不清比兴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比兴》云:“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沓,倍旧章矣。”由此可知,刘勰认为“比兴”发展到了两汉后,便运命殊异了:一方面,是“比体云构”,辞赋之作大兴;一方面,则是“兴义销亡”,而两汉的辞赋家们“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终致抛弃了《诗经》、《离骚》而下的“兴”的传统,因此是“倍旧章”、“文谢于周人矣。”在刘勰看业,“兴”体被两汉辞赋家们抛弃之后,就没有重新被重视,魏晋的诗人们对“兴”似乎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