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永斌 《中国藏学》2012,(2):217-219
西藏语言规划强调以藏语为主,藏汉语言并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的汉藏民族关系,使西藏居民对普通话使用的需求逐步增加。不过,西藏各学校间的汉语教学要求和条件的不同,造成不同区域学生、居民普通话水平有所不同。汉藏语言接触条件也使西藏城镇和农村普通话语言环境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西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的经济发展是典型的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援助西藏,从而使西藏及其居民能够共享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效保障了西藏的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本文以西藏为例,系统阐述了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特点、作用机理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徐伍达 《西藏研究》2005,(1):96-101
随着西藏经济快速发展,西藏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从"总体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影响,西藏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研究西藏居民小康消费进程及其发展趋势,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1991~2007年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测度和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生 《西藏研究》2009,114(2):101-113
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是西藏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故在西藏的经济发展中应寻找如何有效消解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为此,文章在分析1991~2007年西藏经济的测度基础上,探讨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趋势,并对如何有效消解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相似文献   

6.
论西藏汉语习得和使用的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藏人口的接触出发,讨论在汉藏语言接触中,西藏习得和使用汉语的藏族人群及其主要特征.从区域上着,农村居民和汉族的接触极少,几乎不存在汉语的习得和使用.城镇居民和汉族的接触越多,汉语习得和使用人就越多,水平也越高;从职业上看,以拉萨为例,认为城镇居民会因职业的不同而在汉语习得和使用的特点上有所不同.本文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分析,强调小学阶段习得和使用汉语的重要性,并在各人群习得和使用汉语的一般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1]  相似文献   

7.
西藏和其它边疆省区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区。就现在的人口而论,当地民族以藏族为主,而外来民族以汉族居多;就西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也是以藏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如何搞好西藏藏语文和汉语文的两语教学工作,当是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谈谈西藏藏汉两语教学的历史沿革、现今的学习状况,并在此  相似文献   

8.
西藏农牧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庆 《西藏研究》2010,(3):92-100
西藏全区人口中大部分居住在农牧区,在"非典型二元"结构下,占人口大多数的农牧区居民却不是全区居民消费的主力军。因此,西藏农牧区居民的消费状况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参考依据。文章研究了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来源、消费结构升级与变化趋势;分析了西藏农牧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西藏农牧民生活消费需求的对策,首先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其次应引导合理消费,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优化西藏农牧民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9.
西藏现代化过程中语言使用模式的分析和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炜 《中国藏学》2001,(4):21-38
从理论上说,科教兴藏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西藏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另一个则是西藏的教育发展水平,这两个方面缺少了哪一条对西藏的社会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作为科技文化的载体和特殊地理及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在藏族地区,与藏语文和汉语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颖  徐平 《中国藏学》2012,(3):138-147
2011年8月调研组分别在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办事处绕赛社区、拉萨市城关区嘎玛贡桑街道俄杰塘社区、拉萨市城关区加措社区居委会、拉萨市公德林办事处幸福新村居委会选取了城市居民127人展开调查。研究发现近九成的拉萨居民表示了解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策而且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相关政策和效果有着积极的评价。提出应当冷静客观地判断西藏的社会稳定,坚持民生为本,增加居民收入;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重点关注城市弱势高危群体和失业群体,深化对口援藏政策,加大西藏人才队伍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