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黄勇 《中国藏学》2003,(4):54-67
阿尼仓空寺系拉萨著名的尼姑寺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文献对该寺的护法神、度母、药师佛、胜乐金刚上师、尊胜佛母、十六罗汉、大威德金刚、瑜伽母、东夏等仪轨的供品形制和意义 ,年朵及相关供品形制和意义、朵玛聂决及相关供物形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洪仓峨尼姑寺建寺之缘起拉卜楞洪仓峨尼姑寺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侧王府村地面上,座落在“祁中噶尔山腰”,与拉卜楞寺隔山相依.它创建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据史载:大约在1781年(清乾隆46年),在“黑措”(今合作)与拉卜楞九甲的“兰木细尔”村已经建有尼姑庵,后来,从黑措“祁中拉郭”地方来了一个叫“祁中华赤”的女尼,来拉卜楞修行,经拉卜楞“上塔哇”村民资助与布施,在“尕日隆瓦”沟建起了一座尼姑寺,有沙弥尼30余名,该尼姑寺信奉格鲁派教义,经堂内供奉二世嘉木样季麦旺武塑造的十一面观世音塑像及药泥塑造的宗喀巴、空行母等十余尊佛像和无量光佛、龙树大师“唐卡”(卷轴画)等供品.  相似文献   

3.
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内容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继胜  廖旸 《中国藏学》2006,(2):191-202
瞿昙殿是青海乐都瞿昙寺中最早建造的佛殿,建成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其建筑为设置礼佛道的早期样式,西北地区很多明代前期寺院的形制及壁画内容都仿照瞿昙殿,如甘肃永登连城的妙因寺万岁殿、卓尼石门寺大雄宝殿等,瞿昙殿壁画内容的辨识对分析14-16世纪藏传佛教图像学具有坐标意义。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青海佑宁寺,以高僧辈出,著作宏富而驰名蒙、藏、土等地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宗教文化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这些著名高僧及其宗教活动的研究,是研究佑宁寺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对研究藏传佛教史及民族关系史、文化关系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英 《西藏研究》2004,(3):107-114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夏河县两座尼姑寺作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相关史料 ,就拉卜楞地区尼姑的历史沿革、目前尼姑寺的组织制度及佛事仪轨、尼姑出家的原因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柳森 《中国藏学》2013,(2):106-111
位于北京南苑地区的德寿寺,是乾隆帝与六世班禅在北京会晤的第一站。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须弥福寿之庙、西黄寺、宗镜大昭之庙等,对于德寿寺的关注极少。本文利用相关档案史料、诗集、方志等,在考证德寿寺的建造时间、布局、碑文的基础上,拟对其与六世班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洲塔 《中国藏学》2005,(2):81-88
韩达垅寺是甘青交界的积石山县境内早期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属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根据调查所得及相关藏文史料,对该寺的创建历史、活佛传承、主要建筑等进行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位于拉萨市老城区内的唯一一座尼姑寺--仓宫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就仓宫寺的历史沿革及当前寺庙的组织形式、经济状况、学习生活和宗教仪轨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为土家、苗、汉杂居区,解放前普遍流行“还傩愿”的祭祀仪式。大凡人患重病、五谷欠收、六畜遭瘟或出于求子、求福种种目的(究其初始当是以祈子嗣后为宗旨),头年向傩公傩母许下心愿祈求保佑,三年之内若如了愿,则认为是傩公傩母显灵的结果,需备下三牲供品,延请巫师在户主堂屋设下傩坛举行还愿仪式。这种多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崇祖意识、鲜明的民族个性、浓重的巫术色彩和突出的母系遗痕。设若剔除了其中的迷信糟粕,余下的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一、崇祖意识。还傩愿主要祀奉的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藏文胜迹志、12世纪前后重要寺志与教法史文献,结合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布局,对11世纪建造的西藏扎囊县扎塘寺佛殿净香殿的建筑形制及其三层殿堂的绘塑进行了复原,进而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意蕴,指出11世纪前后的藏地寺院,与此时河西走廊的敦煌,延伸至中原腹地的宋、辽与西夏,同样处在末法背景下佛教中兴的圆融氛围之中,包含了金刚乘无上瑜伽密的体系化新兴藏传佛教。此时虽已呈现烽火燎原之势,但藏地佛教的顶尖架构,仍然保留了承袭自敦煌吐蕃传统的圆融佛教特征,扎塘寺、桑耶寺佛殿的三层绘塑造像安排,恰好体现了此时藏传佛教义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广西悬棺葬的类型、葬具、葬制、下葬的方式和棺木的不同形制及具体分布地区,并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结合崖画、碑文,得出了广西悬棺葬大约是晋至清末年间在若干地区流行的一种葬俗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广西和周边地区悬棺葬及其相关文化特征的比较,指出广西的悬棺葬的族属是壮族和瑶族,最后探讨悬棺葬研究的民族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祭祀仪式与饮食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围绕食物供品发生的献祭行为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具有特殊的符号意指功能和象征意涵。在人神之间求索酬报活动中,白花村客家人承袭了一系列传递其思维模式的食物供品献祭体系,并通过形状、属性、"谐音类比规则"来隐喻祈福禳灾的心理需求,隐含了客家人基于联想的象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藏古代寺庙建筑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风格,文章对雅桑寺、萨迦寺、扎西岗寺、白居寺、强巴林寺、楚布寺及拉萨三大寺等西藏古代典型的寺庙建筑进行了分析,扼要地论述了西藏古代寺庙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及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四川甘孜州藏传佛教尼姑现状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 1 0余年来 ,四川甘孜州藏族出家尼姑呈增长态势 ,女性出家人数的继续无序增加有可能引发若干复杂的社会问题。尼众是宗教活动中的女性群体 ,尼姑现状属宗教问题的一部分 ,也属妇女问题的一部分 ,同时还隐含民族问题的因素。由此可见 ,藏传佛教中的尼众问题是藏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我们对四川甘孜州的尼姑及藏族妇女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中选择了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四县的相关部门作为面上调查点 ,同时走访了康定县的扎西尼姑寺、塔公寺、塔公佛学院 ,甘孜县的布绒郎尼姑寺、大金寺 ,炉霍县的寿灵寺 ,其中 ,重点调查了扎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西夏文和汉文历史文献来考察12世纪下半叶银川平原的河渠格局、渠道形制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从中可以看出西夏的水利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现代宁夏、内蒙古黄灌区的水渠形制正以西夏为直接源头。同时,本文还对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一些水利专用名词进行了疏理,力求找出它们与现代西北农区水利名词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仓宫寺是拉萨最著名的尼姑寺院,到这里修行是不那么容易的。它有一套繁杂的手续和仪轨。这个寺院的住持(堪布)强巴旺母,曾经给我讲起她进寺和受戒的经过。 强巴旺母是一位小官吏的女儿,父亲在布达拉宫管理仓库,收入不多,要供养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免有点拮据。她看见父母常常为五姐妹的嫁妆发愁,便提出到仓宫寺出家,那时她刚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的蒙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清朝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青海佑宁寺,以高僧辈出、著作宏富而驰名蒙、藏、土等地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佑宁寺在宗教方面的历史贡献前人已有著述,本文则试从其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佑宁寺在密切蒙藏关系、清中央王朝对蒙藏地区的统治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酥油花     
藏族人民用糌粑和調合各种顔色的酥油作为原料,塑成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山水和楼閣,叫做酥油花,这是藏族人民特有的一种艺术。据說,这一艺术形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很喜爱本民族的这种艺术。他們在酥油花的制作上表現了自己的智慧和技巧,使得酥油花的塑造技术不断提高。青海寺的酥油花是最有名的,每年灯节,总有好几万人到塔尔寺观花。过去酥油花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宗教故事,塑造出来作为佛象前的供品。可是这張照片所介紹的酥油花再也不是引人脫离現实生活和現实斗爭的迷信傳說了,从这里我們可以亲切地感触到藏族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9.
西夏在引进中原大量书籍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印刷术,印刷书籍之多、规模之大、版印之精可与两宋王朝相媲美,并在版式的创新、装帧形制等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印刷材料、规模、版式及装帧形制等方面探讨了西夏书籍生产的状况及印刷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寺和属寺的传统称谓、主属寺关系中的几组模式、主属寺系统形成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属寺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