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闻博 《晋阳学刊》2012,(6):106-110
秦汉时期的言事制度,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多数情况为吏民请求于皇帝朝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它的言事内容重要、广泛,实现途径及形式灵活、多样,在反映相应君臣关系的同时,对施政亦有直接影响,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作为制度规定之外而又常态存在的政治行为,"请间言事"为认识秦汉帝国日常统治的运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田振洪 《兰州学刊》2006,(9):199-200
秦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已开始用法律形式规范司法官吏的职务行为,对他们在司法活动中的渎职或枉法等职务犯罪行为加以严厉惩治。本文试图分析当时司法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应的制裁,同时进一步分析对唐律的影响,从而展现秦、汉、唐律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法家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04,(9):96-103
法家学说经历战国时期数次政治试验 ,在秦国获得成功。秦王朝统治时期 ,法家理论得以全面实践。秦的短促覆亡 ,使得政界和学界都特别看重法家学说的负面影响。然而从出土文献资料看 ,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 ,又体现出对秦代法制的继承。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空前上升 ,但是法家理论依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汉宣帝所谓“本以霸王道杂之” ,就反映了这样的影响。东汉末年 ,法家学说的文化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又得以重新上升。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包括乡里“自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治安管理体制三个层面,三者一体,相辅相成,有效地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在都市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秦汉时期,乡里的政治意义并不亚于都市,乡里管理在国家政权统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杨延霞 《理论界》2013,(12):134-136
秦汉时期饮食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饮食商业种类较之前不断增加,这都与当时饮食经营者所采取的营销策略密切相关。贱买贵卖、薄利多销、注重商品质量等经营理念,自有品牌、美女当垆与其他形式的广告宣传,预测行情看准时机,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等都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经营策略。考察秦汉时期饮食业经营策略,不仅可以了解彼时的经济面貌、经营者的心理及其所具备的思想基础和民风民俗等,而且对我们当下的经营者也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法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容提要 秦汉时期,社会福利受到执政者重视。除了帝王诏令中多见强调优遇“鳏寡孤独、穷困之人”等词句之外,有关社会福利的立法和执法的历史记录,也说明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健全和政治思想的成熟,政府行政内容中已经将关于杜会福利的政策置于比较显著的地位。对于秦汉时期社会福利法规的分析,不仅有益于深化对秦汉政治和秦汉社会的认识,也有益于中国社会福利史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基层组织的框架和风貌,而且基本上奠定了封建社会组织的模式。秦代的婚姻家庭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即由奴隶制宗法家族向封建宗法家族的过渡。秦和两汉的婚姻家庭,就其类型来说,有很大的区别;就其约束婚姻家庭的法令来说,秦比汉要完备得多。  相似文献   

8.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古代一直被称为"天下之中"、"腹心所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得中原者得天下"为世人所熟知.秦至西汉时期,这里是国内战争的重要战场,是关系天下局势的命门所在,汉武帝称之为"天下冲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内最重要的战略枢纽.东汉时期,河南作为京畿要地,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王朝的重心,其重要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故而其军事价值和地位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文献中 ,常见“燕”、“齐”连称之例。当时燕、齐濒临渤海的地方具有共同的区域文化风格。燕、齐环渤海地区作为方术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所盛行的神仙迷信曾经使秦皇汉武倾心。他们“并海”巡行等政治实践所透露出的海恋情结 ,也反映了对燕、齐文化的特殊重视。秦汉时期出身环渤海地区的人物有相当活跃的历史表演 ,东汉以后辽东、辽西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的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私家藏书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汉时期,私家藏书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私家藏书文化。统治阶级对藏书事业的重视、社会经济的繁荣、文教事业的兴盛,以及图书市场的形成,是秦汉时期私家藏书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图书收藏群体的多元化,藏书家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较为明确的藏书致用目的,构成了当时私家藏书文化的三大主要特征。秦汉时期私家藏书文化不仅在保存文献、推动学术繁荣的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习俗及后世的藏书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邱立波 《社会科学》2006,(11):104-115
秦末山东地区的起事表明,将民间“私性”的伦理关系彻底排斥净尽的官僚制度,极高明但不中庸,根本不可行。汉朝统治者有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遂“通古今之变”,既在整体上沿袭秦帝国的总体政治规模,又吸取周代宗法政治的遗意,在政治实践中尽量将帝国官僚制度的“抽象性”“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民间大量具体的“私性”关系融为一体,较好地处理了帝国时代的政治难题,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和施政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人形成以巴郡、南郡、武陵郡以及邻近的汉中郡、犍为郡、广汉郡为集中的聚居区,同时又因外出为官、军事征调、叛乱外迁等原因,在巴地以外的区域形成分散的居住区,形成巴地巴人集中分布、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大体格局。从时间尺度上看,秦代巴人主要分布于巴地,汉代才逐渐形成巴人集中分布与外地零星分布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朝廷加强对巴地控制的总体思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形成了以驰道和直道为主干线,以重要商业城市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而且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管理系统。将作大匠和太常以负责皇帝的主要出行道路为职责;地方各级官员则负责各自辖区的交通建设。这种有序的管理体系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按照“大一统”的思想全面推行了以郡县制为基本制度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秦汉时期,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并左右着西汉王朝国家政体的构建。经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文帝之后诸帝的削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根本体制。郡县制及其不断发展,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实现政治统一并不断发展、巩固、维护统一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的最高奋斗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先秦秦汉时期商人慈善行为具有三大特征,即施惠主体的多样性,造成动机目的的复杂性;受助客体等级层次分明,使慈善行为缺少应有的较广泛的社会属性;慈善行为并非皆出于自愿,有时是被动无奈,甚至被迫参与。这就决定了其与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行为尚有一定的差距。先秦秦汉时期商人慈善行为具有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个人慈善行为的倡导与扶持,民众对慈善活动的认同与接受,除法家外的各大思想流派对慈善事业的肯定。先秦秦汉时期商人慈善行为在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作用重大,但也存在缺乏长远目标,多为临时救济,影响商业资本积聚等弊端。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汉匈军事争夺的焦点,为中原王朝控制后,则成为经济开发的新区。这里曾经是汉军北征的基地,也是民族交往的走廊。讨论当时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对于认识秦汉时期的军事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是西北经济开发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秦汉政府通过移民实边、军队屯戍、兴建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改造成了农业经济区。研究秦汉时期西北开发的历史过程 ,可从中寻找某些规律 ,为今日西部开发的宏伟规划提供历史鉴戒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略论秦汉时期的交通与贩运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国内水陆交通网的初步形成,不仅促进了国内贩运商业的繁荣,而且还推进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之间贩运商业的发展。同时,上述两种贩运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及秦汉时期人们的勇于开拓之精神,对国际商路的沟通和国际间长途贩运商业的拓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当时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贩运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秦汉交通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并没有得以充分地利用  相似文献   

20.
张泽咸 《学术界》2002,(2):199-212
本文从区域经济史的新角度 ,细致考察、系统研究了秦汉时期黄淮平原这一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产区的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和具体部门的生产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