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政治社会学中有三种主要的理论模式:精英论、多元主义和社团主义.精英论认为,精英占据社会结构中顶层的位置.相反,多元主义模式将权力解释成分散的,有许多中心.而社团主义模式是多元主义模式的延伸,倡导一种商业组织、政府和劳工间的合作关系.最后,对这三种模式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众多的学派。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本文简要介绍几种在西方社会比较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西方政治学中的传统国家理论可分为契约论视角的公共权力国家观和掠夺论视角的工具主义国家观.行为主义时期的政治学以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研究为主要视角,后行为主义时代随“找回国家”而复兴的国家理论视角有系统主导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以及历史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国家观等.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主义是目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研究往往集中在政治领域,尤其是政治哲学领域,但多元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少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包括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内涵、相关理论、分类等,并提出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包括早期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20世纪上半叶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多元主义集团政治理论,精英主义集团政治理论以及利益代表制理论等。并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派别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6.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对传统政治学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行为主义革命"的反思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它重新把政治制度置于社会的核心地位,认为忽视制度或者低估其作用,都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政治学理论.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前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流派组成.它触及了一系列政治学中关键的理论和经验问题,提高了人们对于政治世界的理解水平,有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西方翻译学界,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已形成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理论成果层出不穷。社会学视角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话语体系和阐释空间。在翻译社会学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梳理其发展脉络、理清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翻译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早日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8.
权力是一个在本质上可争议的概念。在当代西方学术界,自米尔斯出版《权力精英》一书以来,学者们就权力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并且旷日持久的争论,产生了精英权力观、多元权力观、整体权力观、激进权力观。西方学术界对权力理论的认识在争论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虽然每种权力观各有利弊,但是它们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权力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如果不确定,权力观就不可能确定。  相似文献   

9.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从50年代兴起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其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性而终将走向衰落。文章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内涵和发展战略等问题作简要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理论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就当今时局和"依宪治国""法治国家"话语而言,中国的政治宪法问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政治宪法学要有所回应,就要先厘清政治宪法学阵营内部的主题逻辑。政治宪法理论有两种,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和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前者又称为政治立宪主义。政治立宪主义以英国的立宪历程及其宪法学为学理的渊源主流,兼采美、法、德、日等各国的自由立宪学说;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和日本二战战败以前一度都很有市场,其代表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宪法理论和当今中国推动宪法学"价值中立"的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之间的论争本来是宪法学方法论之争,但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跟立宪主义的价值之争扭结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在解开中国宪法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争的交错叠合之后,中国政治宪法学就名正言顺地归宗到政治立宪主义,研究古今之变之后的现代中国从"生存的法则"到"自由的法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政治合法性,每一门学科都代表着一种解释政治合法性问题的范式。伦理学以道德理念为逻辑起点,形成政治对正义等基本价值的信仰,成为衡量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是否具有合法性的终极价值标准;合法性在法学中保留“与法律一致”的涵义,因而法律实证主义将合法归结为合乎法律;社会学家认为,在符合一定价值规范基础上的支持和忠诚或依据于被统治者是否相信或赞同某种统治,来确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合法性的主要意义在于建立和保持一定的、和谐的政治秩序,同时克服合法性危机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一直致力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从世界到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的设想 ,这一设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与王万俊先生的新作《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一书中。  相似文献   

13.
李芳英 《东方论坛》2006,(1):105-110
社会的秩序和整合问题一直是涂尔干的理论关注点。在其丰富的社会学理论中,宗教思想占了很大比重。他利用自己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了探索,在宗教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意识中逐渐产生的,信仰、仪式和教会是其构成要素,宗教在本质上是社会力量的体现,对社会具有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话语在于,无产阶级执政党要想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掌握政权;权力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权力是一种社会现象,但首先表现为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不等于权威,所以,无产阶级执政党要提高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效能,就需要不断扩大权威而不是扩大权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以下四种不同的行为体观进行了分析:现实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从属于国家行为体”;新自由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行为体,其他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作用”;建构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主要行为体,但由文化建构”;“否定主权国家行为体,推崇非国家行为体”的极端的行为体观。笔者认为,对行为体观的多种理论范式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统治权理论和自由、民主、容忍三大悖论的提出对民主制度提出挑战,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终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其手段是从对执政者的人格设定入手,提出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理想和基本标准,揭示政治精英堕落为“无赖”的理论可能性,补充完善防范“无赖”的政治理念及其演变过程,进而对剥夺“握有利剑的疯人”的道德正义性和历史正义性进行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民文化"之政治文化传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公民文化从古代、经欧洲中世纪至近现代,经历长期涵养涵育过程,其前提是公民身份在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和民主政治曲折发展基础上的确立,其内容主要是在西方社会历史条件下,公民自由、权利义务、民主和法治等政治价值观的树立.就其在各国的实现而言,至今离其理想诉求和理念要求差距仍很大;但从普遍可以借用、借鉴的概念、理念、意识、观念而言,值得认真研究,吸取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其重视公民文化建设的经验也应引以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式的,它们基于不同的思想旨趣,把海德格尔的不同思想倾向接合到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去。詹姆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政治存在论的亲和性研究;马尔库塞则借助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展开对无产阶级的“被抛”命运及其扬弃的阐释;阿尔都塞则围绕后期海德格尔的“让存在”境域与意蕴,型构其“偶然的唯物主义”理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哲学路向,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境域无疑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但是,它罔顾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方法论上的先验主义与形而上学性,最终使自己陷入相同的理论困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必然构成对任何海德格尔路向的政治存在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分析方法是雷蒙·阿隆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价值与社会条件的联系中来考察政治选择,将价值目标形式化,使政治制度处于不确定的地位,然后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最后对价值与其可能的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从而确定哪种政体真正符合工业社会的现实条件。阿隆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决定论,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相对主义,对现代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演进史,在充分肯定其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多仍是从内部的微观视角入手,在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宏观层面着力不够,表现出偏静态分析轻动态理解、偏理论阐释轻现实关怀、偏(内部)教育轻(外部)社会等缺憾。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与社会大系统、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中心向外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逻辑,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系统的交互运行以及社会运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三个维度展开,并呈现出具体而丰富的样态。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逻辑的直观剖析,从关联要素的拓展性、运行形态的协同性、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和运行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协同着力,有助于建构更具解释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