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6,(1):160-162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感伤是他的诗的情感基调。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主要体现在一些伤春、悲秋、叹老之作中,表现的是末世文人在天崩地裂的特定时代里,由剧烈的心灵震撼所带来的感伤之情。这种感伤之情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人生体验所带来的震颤的描述。他的诗的感伤之情不但是普遍的、深刻的,而且是真挚的、深厚的。清代陈廷焯曾用“深情苦调”来评价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其实用它来概括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曹丽芳 《唐都学刊》2002,18(3):29-31
20世纪的百年间 ,学界对唐末诗人韦庄的研究 ,在作品整理、生平事迹及思想、诗、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韦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李成军 《学术交流》2007,(4):172-174
义山诗和梦窗词都具有朦胧性,这主要表现在艺术结构上。其特点是都注重章法细密、深厚的情思贯穿于密集并置的意象组合之中,都遵循诗人的情感逻辑,创作思维具有跳跃性。义山诗和梦窗词都是其复杂心情的反映。李、吴诗词均不受时空限制。义山诗和梦窗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把客观事物转化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义山诗和梦窗词的意象结构在虚实关系上突破双方的界限,或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实现虚实之间的转换和融通,极好地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外文学理论及史实说明:“艺术就是情感。”诗更是情感的宠儿、情感的律吕和色彩。诗尤其需要情感的爆炸——“灵感”的获得。情感与灵感的关系:情感是灵感的母体;灵感是情感的产儿、触媒、导火索和爆破点,是情感孕育诗篇的必经的重要阶段,“是诗的受孕”,是诗人富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全新的美的愉悦,是诗情中最感人最富创造性的力量。诗主情,重灵感;而诗情和灵感不是心灵固有的,也不是天生的,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独特审美判断及与之俱生的情感反映。诗主情与其他艺术主情的区别,在于“诗缘情而绮靡”。作者认为,这就是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文学意象思维是"物境"、"情境"、"意境"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诗之物境,即了见其象,主体"看到"观照中的一切象,将有机统一的审美意象体系熟视于胸、历历在目;诗之情境,即深入其情,饱含情感地观照"象",作者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又会影响其创作意象思维的独特性,情中景、景中情不能与客观之理相提并论;诗之意境,即妙得其真,主体所见之象并不是一般的直观感性之象,而是妙得其真之象,它是生命律动的真诚表现,是溶于情,与象融合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论韦庄词中的思妇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韦庄词中的思妇形象漆子扬韦庄现在词54首,全部收在《全唐诗》中,其中48首收在《花间集》。大约三分之二的作品与女性有关,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所云,词在当时文人手中不过是宴席间歌儿酒女演唱以助洒兴的艳曲而已,因此美人和男女之情便自然构成了这一时期的...  相似文献   

9.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许浑与杜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的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谈到他认为应该特别提出的四位晚唐诗人时,写道: 开成以降,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对偶。(《唐诗品汇》总叙) 许用晦即许浑。许浑的对句,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的诗一并被誉为代表晚唐文学的优秀作品。唐末诗人韦庄(836—910)读许浑诗,赞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大威 《社科纵横》2006,21(8):125-1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生成(becom ing)为“情”、“景”关系。作为古典诗学的元范畴,意象集中体现了情与景的隐喻性关系;意境则彰显了情、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情景空灵是其本质特征。由于各自所指和哲学文化背景不同,意象、意境作为审美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韵。  相似文献   

12.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胡尹强 《浙江学刊》2002,11(6):101-107
《题辞》以诗的语言解释爱情散文诗集《野草》创作的困难和它对诗人的意义 ;《野草》表现的是婚外恋情 ,虽然将遭到诟非、删刈 ,虽然诗人也为此充满负罪感 ,但诗人坦然、欣然 :《野草》将为诗人作证 ,没有《野草》的爱情 ,诗人“先前就未曾生存 ,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相似文献   

14.
张美丽  杭勇 《学术交流》2003,(9):144-146
韦庄诗的审美特征是清丽。王国维曾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和评价韦庄的词风及其审美特色。其实将它用以评价韦庄的诗风也未尝不可。这可从韦诗自然真挚的情感、凄丽浑然的意境及清新流畅的语言等特点看出,同样恰当。  相似文献   

15.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之诗中之诗、顶峰之顶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人间极盛之景及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蔓景的赞颂、对人生哲理的求索之意,抒发了珍惜人间春华之时,憧憬幸福生活的情怀,特别是使人陶醉的良辰美景,更是,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陈志 《社科纵横》2006,21(3):101-102
刘熙载在《诗概》中阐明了不少作诗的方法。其中既有宏观方面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方法,如作诗要“真”,讲究“义”、“情”与“景”之间的关系等;也有具体结合诗体特点而谈的创作技法,如五言与七言、律诗与绝句等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董小华 《社科纵横》2007,(10):97-98
"天人之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思想,"和谐"又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就"天人之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表现,从心与物、情与景、兴与象、形与神、情与韵五方面论述其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正>下面我们就以黄庭坚和杨万里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为例,从具体的诗来看一下宋诗的特色,之后再来看钱钟书本人诗的特色。首先,我们先举一首诗来看黄庭坚诗的特色。黄庭坚有一首诗题目是《寄黄几复》,是写给他的朋友黄几复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19.
胡苏珍 《浙江学刊》2013,(3):106-113
口语是现代汉语诗歌语言资源的一部分,但芜杂、粗糙、通俗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具天然的诗意。整体考察现代诗歌"戏剧化"言说中口语入诗的风格或策略,可以得出三种诗化途径:一是新月诗人用他们的格律化追求对诗中戏剧化情境中的口语铸以诗之"形"(包括节奏、声音等音乐性),音律确保了口语在诗中的韵味;二是卞之琳把口语置于隐含人生哲学态度、具有禅思"冥想"意味的虚化意境式戏剧化场景当中,对口语赋以诗之"味",提升口语的诗意;三是如翟永明、臧棣、孙文波等1990年代以来的优秀诗人那样创设特异的语境,挖掘口语的潜力,文本中的戏剧化场景使口语产生新的语义编码,赋予口语以诗之"思"。  相似文献   

20.
李白、李贺、李商隐,人称“诗家三李”,从创作方法说,“三李”诗可归入浪漫主义范畴,以技法论,“三李”各自皆有独创。然而,就诗画关系探求诗艺,似乎有待于深入研究。盛唐诗人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传为王维所写的《山水决》中,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