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寻找一种支撑,保持一种张力,形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路向.兼容并蓄中体现总体性与统一性、批判继承中彰显独创性与坚定性的理论风格与特征,使得他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辩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坚定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地位.但他虽然在努力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和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沈静 《社科纵横》2012,(11):100-103
詹姆逊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都陷入了“语言的牢笼”。他提出了元评论的辩证批评理论。元评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批评模式,关注的不再是理论的表面内容,而是其深处的构成密码,通过解密来显示其中隐含的各种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分析对象化约为文本因素,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而不必把它们和客观现实相连。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三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试图从本质层面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生成机制,因而迥然有别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停留于现象层面对经济危机所做的种种就事论事式的解释.但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危机理论,他的论著只涉及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的论述,因而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即"生产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这三种理论观点鲜明,各有理论特点,但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6.
论后现代的人权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人权观点 ,认为生存权、生活权是后现代人权观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 ,后现代人权观的出现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站在当代全球化背景的立场来重新认识“后现代”概念 ,指出 ,应从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角度来界定后现代的特征 ,进而对处于后语境与信息社会中的中国电视文化作了剖析 ,认为 ,在后语境中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现象是互渗的 ,而且 ,对于“本土化”和“精品意识”的理解 ,也应既体现民族性又体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与人的发展相关理论的共同点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危机以及由此产生人的发展的异化.哈贝马斯从宏观角度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政治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集中体现于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殖民化.马尔库塞则认为人的发展异化在晚期资本主叉社会集中体现为"单向度的人".对于上述危机的消解,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一致认为,其基本途径在于促成单向度的工具理性社会向全面发展的理性社会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发生“危机”或“没落”的形形色色的“后马克思主义”以为有能力从理论上把握资本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研究对象的那些新的和难以预料的方面。资本主义在它的每个阶段所控制的空间,也包括它在技术上能生产的商品,都可能饱和,所以说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制度固有的。在苏联解体以后,资本主义体系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三个中心之间利用前苏联那些卫星国的一望无垠的地盘来搞平衡,但反而造成了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根基,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更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为精神魂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经验为历史主线,一脉相承回答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之需;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理论借鉴,引领人类文明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1.
陈红 《学术交流》2004,(1):7-11
别尔嘉耶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白银时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他从宗教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解读,并在对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中阐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他认为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客观必然性,忽视了人自由的本质和创造性的使命,从而造成了人之主体性的缺席,这种思想观点与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具有诸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灵魂,提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对发展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技术革命及新技术的实践性、唯物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分析,研究了新技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涵的辩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升 《社科纵横》2005,20(5):52-5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混乱,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从历史现实角度阐述了理论内涵的辩证发展性,指出了各种思潮的形而上学性。  相似文献   

14.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即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就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而言,第一期发展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跨学科唯物主义"和启蒙辩证法为代表,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第二期发展以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为代表,被重建后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面目全非";第三期发展以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重新诠释为代表,被重新诠释后的马克思已经成为"另一个马克思"。因而,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整体观是建立在批判黑格尔抽象整体观、传统集合论的整体观和无人的整体观基础之上的新整体观.马克思的新整体观在回应20世纪人类生存问题中自我分化和自我发展,这种分化和发展显现为卢卡奇的方法的整体观和主体意识的历史整体观、萨特的主体意志的历史的整体观,阿尔都塞结构的整体观、后结构主义的异质整体观和当代量子力学形而上学化的原初整体观.相对而言,前三种整体观是一种更强调整体的强整体观,而后结构主义的异质整体观是一种虚化整体的弱整体观,当代量子力学形而上学化的原初量子观重申了整体的优先性,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后结构主义的整体观的纠偏.从马克思整体观生发出来的这些整体观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谱系学图景.  相似文献   

16.
焦坤 《求是学刊》2007,34(6):45-5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刘云山强调,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大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主持。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人民日报》总编辑王晨,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中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光明…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具有"世界化"形态的理论学说,它的全人类性价值诉求和宽广世界眼光决定了它的世界共享性,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世界化维度。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新形态必须始终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其理论发展的肥沃文化土壤,并在关注和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世界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前进方向中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玲 《创新》2010,4(6):39-4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建设中绝不能忽视的维度与主题。追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有助于深刻展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及内涵的主体向度必然是从单级走向多级,呈现主体—客体、主体—主体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