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传喜 《求是学刊》2015,(3):119-125
美国作家赛珍珠以《大地》等中国题材小说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以"中国小说"为题的授奖演说中,赛珍珠系统论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为了让平民高兴"的写作观念、"故事的天才之水"的叙事风格、"人物高于一切"的形象塑造。这些"中国经验"构成了赛珍珠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与艺术储备,并在作品中以多种审美样态呈现出来。赛珍珠的"中国经验"与莫言等中国本土作家的"中国经验"同中有异,互为参照,相映成趣,共同成就了中国小说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章汝雯 《浙江学刊》2002,(2):204-207
浙江财经学院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跨文化交际角度 ,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 ,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3.
民主取代专制是近代的政治使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中国对民主经历了从大惑不解、欣慕赞赏到奋力追求的变化过程,民主思想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交替否定中曲折前进着。由于民族矛盾较阶级矛盾居于更主要的位置,民主思想的发展受到民族矛盾的制约,呈现由爱国而民主的特殊逻辑,带上了明显的实用主义痕迹,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系统吸收。由于中国封建历史特别漫长,专制主义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特有的系统性、顽固性,而近代历程过于短暂,影响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清理。这使得建立民主的问题在近代没能真正解决,也决定了中国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文学作品评点中的叙事概念与其他艺术概念具有文化的同源性和共生性。《水浒传》评点叙事概念借鉴其他艺术门类概念只是一个表象,它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水浒传》其创作中叙事技巧的成功运用,在叙事空间性概念,叙事间架概念、叙事一线穿的气势连贯,叙事的章法概念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水浒传》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方法,展现我国明朝时期小说叙事的艺术技巧。《水浒传》融有中国建筑结构意识和文化特点,代表了中国明清小说创作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5.
高日晖 《学术交流》2006,(1):167-171
在《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说唱艺术和戏曲一样,承担着向大众尤其是不识字者传播《水浒传》的任务。从接受的角度看,《水浒》的说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既有自己的艺术品性,又受到《水浒传》小说本文的限定。而作为改编的艺术,说唱艺术的发展空间又非常之大。子弟书和扬州评话是清代说唱艺术的代表样式,其中的《水浒》曲目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水浒传》本文在说唱艺术中被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民主思想直接产生于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特殊历史实践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实践的重大意义,提出坚持走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积极促进社会全方位的民主建设,实现政治的道德化.这些思想不仅构成我们省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复杂历程之不可多得的话语资源,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哲学内在价值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曾扬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在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部小说,也是学界研究最勤、同时也似乎是歧见最多的几部小说。一时间要做到...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者对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体系构成的探讨大致走着三条路子:一是从小说间的渗透影响着手,指出人物设置的类似性。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叙昭列、关、张、诸葛,俱以《水浒传》中萑符啸聚行径拟之”,致使孔明“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张飞“直以拟《水浒》之李逵。”①二是从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探究人物形象体系的承袭性。曲沐在《〈三国演义〉和〈史记〉》一文中说:“从《史记》开始,一系列相同类型人物层出于一些小说中,为人们所喜闻乐道。说到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就会想到《史记》中的张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封神榜》中的姜尚,《说唐》中的徐茂公,《英烈传》中的刘伯温。说到大力勇莽,就会想到《史记》中的樊哙,《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说唐》中的尉迟恭,《说岳》中的牛皋。”②三  相似文献   

10.
明代社会思潮与《水浒传》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日晖 《求是学刊》2004,31(3):100-104
明代中后期的经商思潮和人性思潮是封建社会的新生事物,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浒传》的接受过程中也烙上了影响的印迹。主要表现为:《水浒传》的接受者对义与利关系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对小说中的理学倾向及儒者形象进行讽刺批判,反对虚伪的礼教,倡导真实自然的人性,以及禅宗思想和对《水浒传》趣味性的高度评价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陡转艺术是《水浒传》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它对制造情节波澜、表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都起着重要作用。《水浒传》中的陡转艺术是以信息输入为基础的,同时辅以巧合、失误、虚写、闪入和偷笔等其他艺术手法。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陡转艺术的运用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平 《求是学刊》2007,34(4):109-116
对古典小说作出诠释,是实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小说的文本构成对意义的诠释有着客观规定性,对小说的文本构成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受到已有故事的限定,这些故事本身具有时代的特定意义。在最终由某位文人写定时,其对故事的选择、补充和完善又进而规定了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对百回本《水浒传》的意义作出诠释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文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文本构成的整体性;二、文本构成对其意义的客观规定性。只有考虑到文本构成与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对其意义作出合乎实际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张广 《学术交流》2022,(5):166-178
《新水浒传》是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基于《水浒传》日译本创作的现代小说,它开日本《水浒传》改写之先河,在《水浒传》日本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新水浒传》所据日译本即底本,至今不明。这导致相关研究缺乏可靠的文本支撑。从《新水浒传》文本的外部、内部可考,其底本为120回《水浒传》译本。各译本所据《水浒传》版本为:幸田露伴《国译水浒全书》的底本为《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全书》,佐藤春夫《新译水浒传》的底本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上述两个译本是全译本,文本信息最为全面,是《新水浒传》文本生成的支撑性资料。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我爱比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读本。跨文化交际的模式分为双边跨文化交际和单边跨文化交际。小说中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两个交际模式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其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小说的象征意义,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之所以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是因为她的代表作《大地》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写作特色,为读者编织了一幅旧中国农村社会广阔、独特的民俗长卷,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赋予了西方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她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试图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中美两国、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她的作品将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彭国翔 《求是学刊》2006,33(4):44-49
对于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不论以民本还是民主来界定,历来多以《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为据。作者首先辨析《原君》文本,指出其与特定的历史境遇相关,其实乃针对明代尤其晚明的昏君而言,其中甚至隐含了承认易代鼎革合法性的思想。而即便抽离具体的历史脉络,《原君》文本的思想在理论的层面上也并不构成对君主制本身的批判和否定。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其实当在其《学校》一篇,其中包含的建构公议社会的思想甚至举措,即在今日亦颇有其合理性,其价值不在于以往所谓与西方议会性质近似,而在于与当代西方民主最为前沿的理论思考尤其是关于“公议”的思想多有相合之处。因此,如果要从黄宗羲思想中发掘契接现代民主的资源,仅就《明夷待访录》而言,重点当由《原君》转换到《学校》。  相似文献   

17.
严铭 《社科纵横》2013,(11):137-140
俞平伯先生很早就指出":《红楼》作者心目中固以《水浒传》为范本"。笔者认为《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群体人物的手法上确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本文试图从设计人物群体生存和活动的理想环境、表现人物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风尚追求、安排人物悲剧命运的轮回观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说明《水浒传》在抒写群体人物的手法上对《红楼梦》有影响的迹象,也说明《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能继承开新。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4,(4):122-128
对《水浒传》主旨的理解,长期围绕国家民族内部矛盾展开,出现过农民起义说、市民斗争说等著名说法。然而《水浒传》内涵厚重复杂,从它的生成和演变、阐释和传播、续书和改编来看,此书与对外矛盾激烈、民族危难深重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宋辽金元和明末清初的民族矛盾、明代倭寇长期在我国沿海杀掠,是《水浒传》生成与演变的特殊背景和内在推动力。《水浒传》在传播接受与改编续写活动中,不断培养民族忧患意识和朴素的统一战线情怀,弘扬民族"忠义"精神。这部文学经典的民族立场和民族忠义倾向,是其重要题旨。  相似文献   

19.
刘颖 《社科纵横》2006,21(4):156-157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托妮.莫里森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宠儿》被看成重建美国历史的纪念碑,笔者旨在从历史叙述式的元小说,后现代叙事策略———碎片化叙事,两个方面研究后现代小说写作因素在此文本中的体现,来探讨作为黑人女性双重身份作家莫里森如何在白人语境下使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力汇入西方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0.
据法国《世界报》1982年4月29日报道:美国小说家W·R·伯内特于4月25日在美国逝世,终年82岁。W·R·伯内特1899年生。他写的两部小说《小独裁者》和《当城市沉睡的时候》使他一举成名。这两部小说都是由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发表在《祸不单行》丛书中。他是一名写侦探小说的“古典作家”,同雷蒙德·钱德勒和达希尔·哈米特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写的其他小说还有:《铁人》、《伶俐棕色的狐狸》、《广阔世界》和《有来才有往》等等。伯内特在去世前完成的第35部小说《再见,芝加哥》,最近在美国出版,并迅即为《祸不单行》丛书所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