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20,(1):87-93
通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醉驾入刑"、"礼让行人"、规制"中国式过马路"等热点问题的梳理,发现中国公民在法律信仰方面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人由于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而没有进入道德境界,在守法方面仍停留在他律守法、非完全自律守法状态,只有少数人达到自由(完全自律)的守法状态。由于中国仍处在从"血缘宗法情感伦理型熟人社会"向公共理性的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中的公共理性缺失、规则意识缺乏、他向思维方式缺乏、大我思维方式缺陷这些弊端仍在影响着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基于此,本文提出法治宣传教育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以化解这些弊端对公民法律信仰形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10):86-88
当代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对基本生态常识了解不全面,生态道德与行为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仍然面临着高校生态教育失当、社会重视不足、生态法治意识淡薄等诸多困境。因此,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优势,进行生态价值观渗透,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意识培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的繁盛,以培育高度发达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为必要。秉持法律信仰、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智慧。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主要方式。培育法律人的人文精神和追求善与公正的实践智慧。培育卓越的法律人,要求法律教育应以塑造人文精神和寻求公正理想的实践智慧为根本。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以及法律意识的形成关系密切.从语源学的视角能够剖析法律信仰之源起.当前,人们对法律信仰问题还存在着多种认识上的误区,对此予以深切考量是奠定法律信仰的理论基础.法律信仰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自身发展规律均是提升公民法律信仰、推进法律文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非现实性冲突是基于价值观、信仰等对立形成的,两方或多方执著于"紧张释放"的冲突行动。法律作为控制社会冲突的手段,对非现实性冲突显示出"控制不能"的困境。科学的法律发展观不应该是刺激法律万能奢望的滋长,而应是对法律限度保有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一、调研的背景 在技校毕业生不断走俏、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技工院校完成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要求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其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精神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是与人的根本生命价值相联系,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是个体生命的终极归宿和价值,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包含在精神信仰中的两个问题,即对象或客体的意识是否与对象或客体相符合的问题和自我或主体的意识是否与自我或主体相符合的问题,两者都符合的就是科学,否则相反.树立社会成员现代的科学的精神信仰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因此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法治素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信仰的树立和法律思维的培植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一些问题,应探究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要更新法治教育的理念、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法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全方位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4):83-85
《法律与宗教》一书不仅论述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也在法学理论层面剖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其中有一些经典的法律名言令人回味无穷,也将时时引导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如何让看待处理生活中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例如"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特别是"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信仰、上帝和法律三者之间紧密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西方的法律文化深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濡染。但在西方社会关系中法律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伯尔曼的所言:"法律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人的情感,人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人的信仰。"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来探讨分析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在现实和法学理论上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信仰应是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晓春  褚宸舸 《唐都学刊》2003,19(4):147-149
法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知识的多寡与法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的倾向,造成学生学而不用,知而不信.因而必须改革法律教学,凸显作为"两课"解决信仰和思想问题的特点和优势,将法信仰置于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2):111-114
中国封建时期由于民众轻视、厌恶法律,加之一些重要思想和言论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司法实践的直接作用,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贱、厌、耻诉讼"心理。这种民众法律心理客观上十分不利于我国法律的适用及国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治中国的建设。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消解这种心理,我们务必对促成这种心理形成的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法治教育中,大力宣传"重视、喜欢现行法律本身",辩证分析曾对这种心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些思想和言论,特别是通过古今司法实践情况的比较,彻底纠正"贱、厌、耻诉讼"心理。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探求》2015,(6):15-21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一提出就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反映了社会心声,但两极分化、法律信仰缺失和党内腐败分别导致社会对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困难,因此,必须共享成果以提升社会对改革开放的心理认同;增强崇尚法律的意识以提升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加强从严治党以提升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从而凝聚社会对"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类史上的法律信仰经历了习惯法信仰、宗教法信仰和世俗(国家)法信仰三个历史时期。并非所有的法律都被信仰,唯有具备规律-科学性、人道-正义性、方便—效益性三要素的法律才有可能成为主体信仰的对象;而且由于现代法律既具有被主体普遍信仰的价值基础、真理基础、行为操作基础和道德基础,又在确立法治原则的现代社会显得更加突出,因而使得法律作为最权威、最首要、最基本、最普遍的信仰对象具有了现实性。当然,主体信仰法律还需要具备从利益感受、价值认同到法律信念之三个主现条件。只有主体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权利、遵守义务,才能把内在的法律信念与外在的法律行为完善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其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意识的薄弱直接反映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成效.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本文从大学生法治理念培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出发,探究大学生法治理念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新时期一项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是依法办事,要求有完备的立法,严格的执法,系统的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公民自觉守法。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能动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法意识。本文仅就我国的法意识状况、法意识的核心内容以及提高全民族法意识的途径等问题谈些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8):136-140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我们自制问卷,选取了全国7个地区不同层次的12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相关情况的调研。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对信仰的认知、高校现行信仰教育的模式以及多元文化思潮密切相关,这不仅需要我们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协调,共同优化信仰教育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詹丽萍 《学术交流》2007,(12):60-62
大学生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大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此,主要应从强化道德意识培养和法律观念教育入手,注重养成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法律思维定势的形成,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在一般教育预防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实行个别预防,矫治个别大学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自身勉励力。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和制度建构,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浓郁校园优良文化氛围,构筑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同时,还要恢复校园警察制度,确国家立行政管理的威慑力,提高校园犯罪防范强度,从而构建起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7.
张烨琳 《学术交流》2012,(Z1):167-168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的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客观要求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帮  相似文献   

18.
朱林  刘爱莲 《社科纵横》2010,25(12):146-148
处于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星座、占卜、信仰宗教等各种有神论思想在大学校园日益泛起。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有神论信仰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并试图从多层面探寻应对当代大学生有神论信仰的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徐魁峰  任民 《社科纵横》2006,21(12):20-21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杜敏 《社科纵横》2010,25(4):157-159
近年来大学生信仰问题成为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当代理工科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查理工科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试图厘清理工科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和原因,希望能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提供一个视角参考和方法依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