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朱寅  刘同干 《社科纵横》2011,26(4):134-136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岳珂是抗金名将岳飞之孙,一生著述甚富。作为一个在文学、史学、书法艺术上都有相当成就的著名学者,其学术成就与其思想也自然有密切关联。概括岳珂的一生思想,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无疑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佛家的禅悦之风、道家的清静无为和消极避世心态同样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这些都使得他的人生、思想和创作具有南宋文人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静 《学术交流》2005,(3):168-170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向中期过渡时的重要词人,其词的创作也因时事、自身命运以及交游对象的变化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发生在其为官江淮时。在这一时期里,张孝祥词的创作一改其为官临安时的温软香艳,转而变为慷慨激越的创作风格,并逐渐成为张孝祥的主导词风,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曹瑞娟 《社科纵横》2014,(7):119-122
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他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数量庞大的诗歌作品。同时,陆游又是一位重要的诗论家,他从自身学诗作诗的经历出发总结出诗歌创作的本质规律,并以诗歌的形式道之,创作了大量论诗诗。论诗诗即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一种诗论形式。陆游论诗诗的创作情境、论诗缘起是丰富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读诗读诗、教诗论诗、酬赠论诗、触景论诗、感怀论诗等几种情况。前两种是专门论诗,后几种则是间或论及,但亦不乏精彩之论。本文以陆游诗歌为例,解析中国古代文人论诗诗创作的几种情境。  相似文献   

4.
叶烨 《学术交流》2008,(4):167-170
阿英不仅是新文学史料工作的前驱者,还是新文学史料学的开拓者,在这一学科的发韧期,其编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和涉及面之广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是最早反映第一个十年期间新文学历史全景的具有较为完备体系的编著,尤其是在创作总集中他撰写了按语,从学术上给研究者以重要的指引;在史料编辑和钩沉上,给后学者以方法上的示范.他的<中国新文坛秘录>是一部很重要的历史掌故书,资料珍贵,利用价值高,资料对举的客观明晰,同样为后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史浩参与了南宋孝宗初期对金和战的决策.在德顺之战中,他主张南宋主动撤军,导致宋军被金军追击,损失惨重,但他的主张撤军并不是苟且偷安,不思进取,而是要另走北伐路线,扩大北伐战果,是不懂军事而犯下错误;他反对隆兴北伐,也不代表他是阻挠恢复的投降派,而是经过仔细分析宋金形势后做出的务实选择,其意图是使南宋在实力暂时不济的情况下,乘和平之机发展壮大自己,为以后北伐做准备,他的这种先为自治、而后远图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卢晓辉 《阅江学刊》2014,(6):129-134
祝寿词的兴盛是南宋词坛的重要现象。祝寿词的繁荣与南宋的生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直至南宋,生日方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的重要节日,流行于南宋各社会阶层。渗入政治因素的生日风俗,对于寿词创作的内容、主题及情感基调有着直接影响。同时,生日风俗的娱乐性与词的娱情性相结合,也促进了寿词创作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史通》一书是刘知几对古代史学的系统反思,研究他撰写《史通》的治史宗旨和整体把握,对深入探讨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刘知几完成了《史通》一书的写作。是年仲春之月,他为该书作序,回顾他自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以来的史官生涯和撰写《史通》的经过,说道:  相似文献   

8.
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影响深巨。因此,他自应在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2,28(2):19-24
汉字单音,易于对偶,因而我国古代文章注重骈偶之美,敦煌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字的骈偶之美,郑振铎、姜书阁等先生曾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文章结合民族心理、时代风气、佛教文化、敦煌纸张匮乏等因素,探讨了敦煌文讲求骈偶的多种渊源,并从对偶、平仄、句法、数典隶事等方面探索其骈偶之美的具体表现。敦煌文作品起于魏晋南北朝,以至晚唐五代,几乎与骈文发展的历史兴衰同步,随着骈俪之文的衰微,也导致了它自身发展的不景气。但敦煌文崇尚骈偶之美的创作形式,对宋代乃至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以后,骈俪之文别为一体,号为四六文,而其中"上梁文"一体,最早的作品则始见于敦煌文中,而后繁荣于宋代。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求是学刊》2005,32(3):106-108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作家,其词的创作因其生活经历的不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临安五年的为官生活是张孝祥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风流倜傥的张孝祥与“三五少年”诗酒唱酬,刻红剪翠,写下了不少词作。这些作品同其前期交游生活密不可分,也深受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是词人整体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张孝祥词的创作特征的必要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11.
王十朋是南宋名臣,他的道德言行对南宋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曾投书王十朋,愿为门客,甚至认为理学“讲明体察、求仁格物”是王十朋对他的赐教,朱熹还向刘珙举荐过王十朋;王十朋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则颇为欣赏.王十朋对张拭有举荐提携之恩;在张拭眼中,王十朋是一身正气、刚言直谏的前辈.真德秀崇拜王十朋的道德文章,多次用理学思想分析阐释王十朋受泉州百姓爱戴的原因.王十朋主张融合性理与事功,对南宋浙东事功学派有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理学家以思想立身不同,王十朋以践行理学理想的方式确立了他在南宋理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天保 《社科纵横》2006,21(4):99-100
曾巩文学思想中的经世观、文道观和创作观,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其文学思想的指导下,曾巩大力倡导创作古文,其文风趋于古雅平正;文学表现的思想内容广泛,但经世明道是他创作实践的主要目的;其文法自成一格,形成了他独有之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南宋继承法规范初探刘春萍南宋继承法规是唐及北宋继承法规的延续,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丰富和发展。本文拟就南宋继承法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作一粗浅探讨。一、南宋的法定继承制度南宋的继承制度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而法定继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法定继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须社是19世纪20年代末流寓天津的清朝遗民结成的著名词社,由郭则沄主持.须社词侣将须社与宋遗民诗社“汐社”联系,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其成为民国之“汐社”的直接原因是北洋政府的灭亡.须社在词学旨趣上推尊南宋词,以朱祖谋与郑文焯为导师,其创作典型体现了遗民文人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白石道人诗说》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一部论诗专著,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姜夔(1155?——1221?),字尧章,江西鄱阳人。后因寓居吴兴之武康,邻近白石洞天,号白石道人。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主要依靠友人的周济过活。但他性格洒脱,好客,好学,喜欢藏书,又喜欢到处游览。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于诗、词、音乐、书  相似文献   

16.
粟品孝 《浙江学刊》2005,3(3):56-63
蒙文通本为现代杰出的四川学者,却与南宋浙东史学有着罕见的密切关系.他不但对南宋浙东史学进行了独到深入的研究,而且还从中领悟史学的真谛,促使自己的思想发生飞跃性进展,进而将之树为治史的"轨范",从而对其史学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因缘生法”本是佛教用语,但经过金圣叹的移植和发挥,则变成了一个美学概念。金圣叹以“格物”思想建立起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因缘生法”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论述“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的同时,指出“因缘生法”是“裁世界之刀尺”,是“格物”的途径之一。他把“因缘生法”说成是“文字之总持”,若“深达因缘”,就与“格物致知”沟通了起来,也就与创作审美原则沟通了起来。那么,“因缘生法”与“格物致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 “因缘生法”这一用语,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把“缘起…  相似文献   

18.
宁淑华 《社科纵横》2009,(7):123-126
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一生酷爱山水,又崇奉"学者之诗"和平含蓄境界,其山水诗闲澹简远,极富辋川遗韵。  相似文献   

19.
广告口号是广告中长期反复使用的一种简明扼要的口号性语句,通过语言这一物化形式表现出来。在广告口号的创作中,语言的诉求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广告口号的创作中应注重语言的效果,使之既精确凝练、又独具特色,既生动优美、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0.
(一)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夏衍便开始发表随感录,在三十年代特别是抗战之后,他在创作电影和话剧剧本的同时,也写了大量杂文、政论和随笔,这些猛烈讨伐反动势力的文字,直接命中着敌人的要害,收到了显著的政治效果。建国以后,在杂文这块园地里他仍然耕作不辍。从解放初《新民报·晚刊》的《灯下闲话》到六十年代《人民日报》的《长短录》,他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情并茂,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的杂文,其中不少是以忻喜的心情和明快的笔调,热情地讴歌了新的时代和新的人民,表彰和阐扬了在新社会蓬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