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1):72-75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异常活跃,并呈现出新特点:专业融资机构兴起、违法犯罪规模惊人,从消费性借贷为主向生产经营性借贷为主转化。民间借贷案件频发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然而,目前法律制度对民间借贷违法犯罪的规定不完善,造成社会认知混乱和司法认定困难。借鉴台湾、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立法和司法实践,建议赋予民间借贷合法的法律地位,明确划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为民间借贷市场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2.
郎军 《创新时代》2011,(11):46-47
一切没有预兆,危机就这样来了。 鄂尔多斯市中富地产的王福金在厕所里上吊自杀,拉开了民间借贷危局大幕。随后,一个超过10亿元的借贷者苏叶女也被警方监控,并贴出告示,让债权人上门报案,一个将近500多人被套牢的大案浮出水面……街头巷议,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议论民间借贷的事情。“高利贷”成了让人们不寒而栗的词汇。  相似文献   

3.
陈淡卿  冯银凤 《探求》2013,(Z1):113-117
相对金融机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在统计方法上将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纠纷案件称为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以当事人的不同作为区分标准,人民法院受理的借贷类案件主要包括:与金融机构的借贷、民间借贷。其中与金融机构的借贷又可再细分为银行借贷(即借款合同纠纷)与信用卡借贷。一、民间借贷案件剧增背后的社会与审判难题作为传统融资方式的银行借贷数量从  相似文献   

4.
窦影 《社科纵横》2009,(7):40-42
东北农村的民间借贷行为仍很活跃,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中国各地区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原因、影响及对策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民间借贷行为本身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依托"结构洞"理论对民间借贷行为中的信息、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指出当前东北农村的人际交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传启 《社科纵横》2014,(12):73-76
民间借贷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效用,涉及民间借贷产生的违法犯罪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尤其在当前,因民间借贷导致的违法犯罪呈日益高发态势。但同时一些涉及民间借贷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成为争议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对涉及民间借贷违法犯罪的形态、原因及法律适用作一检讨,以期能对民间借贷有一理性认识,以达勘谬扶正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何宏庆 《学术交流》2013,(2):113-115
民间借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民间借贷存在着金融监管不健全、借贷方式不规范、投资渠道不畅、非法集资、利率过高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之,必须不断完善民间借贷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的民间借贷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多渠道投资,进一步规范民间资本的运行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率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革命性的减息、废债政策在沉重打击封建高利剥削的同时,也割断了农村旧有的借贷链条,民间借贷趋于停滞.为了活跃农村金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信用社“联手”自由借贷.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信用社成了共产党在农村追求革命理想的政策性工具,成为“代替”自由借贷的最佳选择.信用社大发展期间,自由借贷的活动空间更是受到挤压而几近消失.某种意义上讲,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从重点试办到普遍推广,再到实现合作化的历程,恰是自由借贷由受提倡到被代替,再到遭排挤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村女性为调查对象,以浙江省温州地区为调查地点,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和社会性别视角,对农村女性在民间自由借贷中的角色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了农村女性在民间自由借贷中的角色以及角色冲突类型和调适办法。  相似文献   

9.
白倩  杨德桥 《社科纵横》2005,20(5):119-120
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诉讼时效有别,在性质上属于学理上的除斥期间,但二者又具关联性并在时间上相互衔接。保证合同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于一般保证为主债务经强制执行未果之日,于连带责任保证为保证人拒绝履行保证债务之时。保证合同诉讼时效具有独立性,不因主合同诉讼时效中断而中断。  相似文献   

10.
民间借贷行为在农村一直普遍存在,山西田村作为经济欠发达与社会低度分化地区的代表,其民间借贷行为除了发生在强关系的亲戚朋友之间,以第三方主体为中间人的弱关系的村民间借贷也占据一定地位。不同于市场经济下陌生人间的理性行为,弱关系的民间借贷行为遵循着互惠与道义的运行逻辑,而互惠与道义的实现依托于村庄公共信用体系。村民间互助即仪式性互助与日常生产生活互助奠定了村庄公共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朱静君 《社会工作》2011,(23):26-27
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过程中,中央、省、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都很宏伟,具体到哪一年全国有社会工作者多少人、各省市社会工作者有多少人都写进了文件,像广东珠三角提出了“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规划每万人要有五个社工。在社工数量上设定了下限的同时,需要对这支宏伟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之于社会管理、民生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如何能从实际的工作领域中拿出相应的岗位用于配置社工。从社会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到专业社工取代现在基层政府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性岗位,是必然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建刚 《浙江学刊》2002,(3):204-208
民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时空体 ,尽管历来处于边缘的地位 ,但它从来没有放弃对主流文化的渗透 ,这种渗透有其独特的方式与途径。但眼下的“民间写作”倡导者们却功利性地将它抽空为一种写作姿态或一种反抗主流写作的策略 ,民间写作因此沦落成一种在边缘上的自娱甚至取宠的“舞蹈  相似文献   

13.
会计实务是整个会计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论文根据收集的调查资料情况 ,针对目前会计实务教学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改进会计实务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实务效果的最大优化是一个基本而关键的主题。为了更有效的帮助服务对象,使服务对象从问题中走出来,让自己的日常生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运用具体的案例和实务经验,分别从服务理念转变、服务介入、服务进展以及服务维持等四个维度来分析了如何优化辅导服务,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姚振强 《社会工作》2009,(12):19-21
“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信念强凋个人发展重于个人被动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格的尊严、个人的存在价值等西方传统文化要素;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助人理念本质上缺乏基于普遍的人的尊严和个体独立人格的观念,助人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给与者与受助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恩赐和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他们之间缺乏真实的平等。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进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社会工作价值信念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诸如价值观选择的困惑、信念与现实的困境以及文化认同的矛盾。针对社会工作的文化背景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应在文化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选择以及自我意识的训练上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事行为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行为是公民和社会组织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它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一旦实施了民事行为,就能够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首次正式使用民事行为概念,对于完善和健全民事法律意义上行为的层次结构,建立科学的民法概念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开元路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元路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东夏,显于元代;明、清以后,这个行政区划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开元(开原)作为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开元路的建置沿革、管辖范围,是东北历史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中外有不少学者对开元路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一些重要的问题并没有最后解决。诸如东夏开元路的治所与辖境,元代开元路与东夏开元路的关系,元代开元路的置废与辖境等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开元路的若干问题,试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关于开元路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分税制若干问题的探讨童本立,何大安随着双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现行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业已成为财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是由经济体制改革之方向和内容所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启林 《探求》2003,(4):65-68
本文在检视国内学界讨论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争议和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做了相关分析,认为科技伦理的视野应不仅仅限于科学家,科技知识本身也存在伦理问题,在讨论科技领域中的责任问题时应注意区分科技伦理责任和非科技伦理责任、科学家的责任和非科学家的责任以及真实的伦理责任冲突和虚假的伦理责任冲突。  相似文献   

20.
王鑫 《探求》2018,(2):88-92
2015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将行政协议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其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9号,以下简称《解释》)中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协议的范围,并划分了审理行政协议案件中适用诉讼时效和起诉期限的范围。但在司法实践中,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基于行政协议而提起诉讼的诉因五花八门,出现了一些《解释》第十二条无法涵盖的情形。针对这些情形,如何在行政协议案件审理中准确适用诉讼时效或起诉期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道难题。本文基于真实案例,就案例中涉及的撤销行政协议之诉是否应适用起诉期限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同类案件的审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