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文汉 《日本学刊》2002,(5):119-131
日本古代文学具有以本民族为主体 ,以固有的文学观、传统的文学思想为根基 ,积极吸收外来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思想和技巧 ,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古代和文学的主旨是抒情状物、悦己娱人 ,而汉文学则受中国文学观影响 ,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审美取向方面 ,形成了主情、文静、含蓄、恬淡的主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殖民政策导向及活动形态,最终目的是把台湾彻底同化,并为此不断强化各项具体的殖民政策措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策划制定的"国土计划"案中,包含了对殖民地台湾产业及人口的分配计划等重要内容,成为针对包括本土及海外殖民地综合性开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43年10月,由企画院策划制定了《中央计划草案》,其中针对台湾的计划案,继承了此前日本政府和台湾总督府制定的相关计划案。与其他殖民地地区相比,台湾的工业化构想并未受到重视,但该计划中有关工业生产目标远远高于实际状况,所以呈现了完成可能性极低的特征。虽然该计划加速了台湾对日本本土的经济性从属,但与朝鲜和中国华北地区相比,其在补充日本本土经济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3.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与东盟关系可以划分为各具特点的若干阶段。日本对东盟的政策在每个阶段均有所调整。同时,日本对东盟政策也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在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中,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论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都或多或少与其对华政策相关。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本对东盟关系中中国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定位与对中日关系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互为表里,虚实相间。  相似文献   

5.
日本 9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其主要表现是 :不良债权大量增加 ;金融机构接连倒闭 ;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金融丑闻频繁出现 ;国际地位显著下降等。日本金融危机是其经济畸形发展与政府“护卫舰队”式金融行政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金融危机 ,日本政府加速了金融自由化进程 ,对金融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 :加速金融机构业务自由化进程 ;增强日本银行的独立性和决策的透明度 ;进一步开放金融和资本市场 ;强化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6.
傅玉娟 《日本研究》2013,(1):114-120
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面对如何定位日本文明身份的问题,一些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客观的考察,形成了理性认识.木下杢太郎(1885-1945)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中国时期(1916-1920)则是他形成对日本文明的认识的重要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木下杢郎的中国时期进行考察,探明木下杢太郎是如何在和过哲郎等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试图强调日本不同于亚洲诸国的优越性,或是强调日本与欧洲的亲缘性之时,以佛像艺术为线索重新确认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共同体一员的身份的.  相似文献   

7.
孙世春 《日本研究》2007,18(4):36-4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合作紧密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东亚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已成必然走势,并在一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内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同欧美和北美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或共同体的建立基本上还处于胎动时期,无论是制度体系、框架结构还是运作机制等都远远落后于欧盟等经济一体化发达地区.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国家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三大主导力量,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更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可缺失的支柱力量.与欧洲地区的国家不同,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中,不仅存在社会制度上的差异,而且,共同理念和区域意识也严重缺失,甚至地域定位和价值取向等也相互抵触.因此,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素和外在因素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建立起东亚一体化的共同体式的区域框架体系是极其困难的.在目前情况下,优先建立起区域内的制度诱导型经济合作关系,可谓是通向共同体式经济一体化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8.
娄雨婷 《日本研究》2013,(2):112-118
家庭羁绊不断弱化,地域意识渐趋淡薄,社会关系走向冷漠,孤独占据着人间主流,这是当今日本“无缘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客观角度讲,日本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城市化的飞速进展、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观念的影响以及IT技术的产业化直接导致并不断加剧了日本社会的“无缘化”。然而,如果从“以死为美”的生死观、“物哀”、家意识淡薄、集团稻作文化传统观念的沦陷以及耻感文化与文化融合性等文化根源来分析的话,日本“无缘社会”的到来似乎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崔岩 《日本研究》2011,(3):15-20
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经济区域,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亚发展初期看,作为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的落后区域,存在着初始条件各异、发展差距较大等情况。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制度模式及工业化模式,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日本同东亚其他经济体之间相互促进,极大地影响了这一区域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东亚面临的外需依存型结构和国际经济失衡问题,是今后发展中需要进行大力调整的,这是关系到今后东亚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朝鲜急进开化派领袖的金玉均,在其初期阶段的日本观表现为推崇并模仿日本近代化模式,而正是这种“倾意依赖于日本”的日本观促成金玉均等人在驻朝日本公使馆的武力支持下发动了1884年12月的甲申政变.在通过武装政变的方式来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甲申政变以“三日天下”告败后,金玉均通过流亡日本尤其是被日本政府流放四年的生涯,逐步认识到其早期日本观的片面与错误,并开始形成主张朝、中、日三国联合以抵御欧美列强侵略并实现近代化的“三和主义”构想.金玉均日本观的形成及其变化首先是他和近代日本关系变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对近代朝鲜历史以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强震之后,国际社会和日本各界迅速投入到救灾的行动当中,而这些救灾的队伍里有一群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日本最大的黑帮组织山口组。他们行动迅速悄无声息就把救援物资送到了灾区,总价值超过50万美元。日本黑社会是日本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产物,也是日本政府以及社会民众同恶势力妥协的产物。本文从日本黑社会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具有"合法性"的原因,探究其发展前景,认为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其"合法性"只会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日本黑社会最终将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2月,日本东京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部分历史学研究者,鉴于日本史学界和学会在日本史、东洋史、西洋史研究方面互不交流以及政治史、外交史、经济史、社会史领域各自研究的状况,组织成立了试图以东亚的综合研究为视角的日本东亚近代史学会。该学会的成员主要是以日本的大学、研究机构的史学研究者、院生为主,采用推荐、介绍的个人会员入会方式。学会依靠每年会员交纳的个人会费,发行会员通讯和《东亚近代史》杂志。学会的重要日程由每年公选出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决定,会员管理、会员通讯等日常运营由设在名古屋中京大学法学研究科桧山幸…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政治学研究分为政治理论、行政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等学科 ,其战后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 194 5年至 196 0年 ,第二个时期是从 196 1年到 1973年 ,第三个时期是 1974年以后。作为独立的学科虽说历史并不长久 ,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很活跃 ,而且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一年多来 ,日本民间外交智囊机构“日本国际论坛”向小泉首相提交两份献策报告 :《构筑东亚安全合作体制》、《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和日本的作用》。这两份报告虽非政府文件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某些设想及其内在矛盾。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战略在安全方面仍将依仗美国 ,在经济方面则将以日本同东盟的关系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尚一鸥 《日本学刊》2008,(2):141-151
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始于作家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的1979年.28年间计出版学术类著作92部,而仅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资料库的<杂志纪事索引>中便可以检索到学术论文530篇,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更难以计数.学术界的投入在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研究史上是空前的,以评论家、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中,大家云集.人们关注了村上现象与日本当代文学、村上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创作意识与小说倾向,以及外来影响与村上小说文本风格等相当宽泛的领域.与此同时,批评与攻讦的声音也从未消失过.村上一直是在褒贬毁誉中持续着自己的创作历程的.  相似文献   

16.
狂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诗创作,在日本近世诗坛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江户明治时期狂诗的盛行,印证了汉诗扎根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形式及表现内容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而演绎出汉诗风格样式的丰富多样性.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日本汉诗人不仅创造出了传统形式的日本汉诗,而且还在努力探求汉诗与日本俗体诗的结合之途.日本狂诗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滑稽和俚俗两大要素的巧妙融合.日本狂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三次创作高潮期,对市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近世日本汉诗的一大新变,对近代东亚汉诗发展贡献独特.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甲午战后不久,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其间,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方向、学术成就上看,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倾向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行演讲会,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进行演讲。傅高义是美国社会学学者、著名日本问题和中国问题专家,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风靡一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试析天皇在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政 《日本研究》2003,(3):70-76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天生具有政治意识,人的政治意识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生命个体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进而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而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是政治存在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确切地讲,政治社会化意味着个人通过学习和经验,修得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容,即那些在社会中被普遍认可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行动样式,进而形成自己政治意识的的持续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每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