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范兆兰  李越 《唐都学刊》2006,22(2):140-144
人类学习是一个广袤的课题。近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学习信念问题引起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模式是一个包含学习风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意义系统,东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以努力的学习观为主的孔子学习模式和以批判创新为主的苏格拉底学习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对东方学习方式存在一些误解,教育者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行为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在基督教文化覆盖的西方,焦虑情绪缠绕着新教徒以至西方人的内在心灵,并弥漫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在儒家文化浸润的中国,忧患意识则深深地根植于古代士子的灵魂深处并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性格。新教徒的焦虑和士的忧患虽然是两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但从本体论角度看实际上具备一个相似的两极心理构架:一极是对人的自我及其有限性的意识,这是产生焦虑与忧患的主体因素;一极是对与人的有限性相对照的无限者的意识,即新教徒对上帝和士子对天的意识,这是产生焦虑与忧患的客体因素。本文对新教徒的焦虑情绪和中国古代士子的忧患意识这两种心理动力和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悖反,消解文化的悖反则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契机,而实现这种契机现实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具有自觉意识和可操作性的文化战略。建立跨世纪文化战略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一项总体工程。美学是文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它在文化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当代中国美学受西方近代美学和苏俄美学影响较大,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而上色彩,由此导致了审美功能的丧失。本文提出建构一种可操作性的功能美学,功能美学迥异于当代传统美学借助意识形态进行操作的特点,而直接切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进行操作,它以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为认知对象,和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功能美学的功能之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功能之二是,实现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  相似文献   

4.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池文君  谢红 《社会工作》2009,(13):25-26
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当然也包括语言行为。语言文字,不仅只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更凝聚了一个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本文试图从学习语言过程中思想、信仰、习俗的差异,阐述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绪石 《学术交流》2004,(7):128-131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当然也包括语言行为。语言文字,不仅只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更凝聚了一个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本文试图从学习语言过程中思想、信仰、习俗的差异,阐述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生态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娟  尹贵斌 《学术交流》2012,(12):159-161
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与西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中天人是合一的;在自然界与人类的产生顺序上,西方人认为先有人后有自然界,中国文化认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在道德起源上,中国文化中道德源于自然,西方文化中道德源于神的启示。这种差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走向冲突的文化根源,从深层次上说来,环境危机属于文化危机,环境污染属于文化污染,要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文化反思入手。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7,(2):35-40
劳思光把文化看作源于人的自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通过借鉴黑格尔文化理论模型、帕森斯理论模型等,劳思光探讨了文化成长与文化变迁的机制,文化成长是一种文化内部的发展、完成过程,文化变迁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区分了文化建设意识和文化解放意识,文化建设意识是一种文化原始目的的层层进步和创造,文化解放则是一种文化对自身功能限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大量作品都涉及对“五感”的讨论,其中尤其引入注意的是关于五种感觉的等级划分问题.视觉和听觉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公认的高级感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处于比较低级的位置,此种意识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并影响至今.具体而言,视觉和听觉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古典时期,视觉在五感中毋庸置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对传道的关注,听觉被许多神学家认为是最可靠的感觉.在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相互作用的张力下,视觉与听觉交织着共同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两种高级感觉.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当人们讨论人的文化活动或评价人的文化精神素质时,常常用到taste(趣味)这个词。它的含义主要为:人的“文化嗜好”及其水平。较低层次的趣味以娱乐性的感官刺激为主;较高层次的趣味则主要包含鉴赏性的审美情趣。他们一般认为:一个人的趣味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影响其文化精神素质。同样,在特定情况下,复杂的社会互动可使具有一般意义的个人趣味相互融汇、流传而自发地形成某些比较鲜明的社会趣味趋向。这些趋向的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人们的文化精神素质,因而对社会各方面有着相当的潜在影响。我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一般而言,其中娱乐性的感官刺激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以在西方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风靡一时的流行音乐及迪斯科来说,目前在国内也已成为一种鲜明的趣味趋向。无论纵横观察,它们显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更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偶而欣赏一  相似文献   

13.
国民的广义的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青年鲁迅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从比较和参照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缺点,西方文化的某些优长,并从而使他在择善而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富于时代色彩的新的文化意识。考察一下青年鲁迅在当时是如何更加着重于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在借鉴外国时如何摆脱单纯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引进而特别注意于更新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6):120-122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源自于二者不同的发展历程,这一点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镜花缘》是我国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作品,其内容以《山海经》为框架,通过主人公唐敖、林之洋等人的出海游历经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格列佛游记》则是爱尔兰小说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作品,在西方该书被称为讽刺小说的经典,小说通过外科医生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等国家的游历经历,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讽刺。两本书创作的年代相近,内容也均以出海游历为主,通过两张本书的比较,可以总结中西方文化上的几点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依国际惯例,要求对各种文书、资料予以公证,以证实其效力.中国公证文书具有权威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能够使企业顺利走进国际经济大市场,变被动公证为主动公证,应制定相应的地方行政法规,不但可以弥补我国法规方面的欠缺,同时,约束企业按国际惯例参与涉外经济活动,促进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顺利、广泛、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中日青年工人劳动意识的巨大差异,并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特别是中日两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作了较深入的比较和研究,认为这是不同管理体制导致的必然后果。文章并对如何提高中国工人的劳动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本管理已成为管理界一种非常流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致思趋向的不同 ,因而在对人本管理理论的理解和侧重上就呈现出种种差异。文章从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差异以及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理论的综合创新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进行了初步比较 ,指出中国在强调人本管理的同时应警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价值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在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结构在其中显现为某种同构形式。文学价值观念并不是某种单一的意识,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体系。其中各种层次的因素在结构上的不同比例、不同排列决定着整个文学价值观念体系的性质和变化。一种文学价值观念,当它为文学活动主体所掌握时,它也就掌握了文学活动主体,并引导他去进行文学创作或完成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活动,并对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燕红 《社科纵横》2009,24(12):176-178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文学手段,而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互文则更偏向于修辞手段。将互文性运用到翻译领域中可知,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在翻译实践中运用互文手段,可以为"戴着镣铐跳舞"的翻译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互文体现、翻译中的互文运用及其与文学互文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外向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外部文化涌来并与其土著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本民族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及新的一种思想意识。日本人的外向意识产生在大化革新前后,日本人面对强大的隋唐帝国先进文化的强烈刺激,非常敏感,然而他们对此并不怀有敌意,相反,却把隋唐文化视之为楷模,以先进的隋唐模式重新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