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对等互动"观念是吴炫教授基于中国先秦唐宋文化经验重新解释"阴阳八卦"提出的原创性文化哲学观念,也是其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建设中的实践。从这一观念重新审视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将改变不对等的指导、轻视、排斥等传统批评关系,以及文学文本和批评方法之间的强制阐释、错位阐释和浮泛阐释等关系,文学批评家之间也会消除"话语权力"构成的强弱关系。"多元对等互动"的文化批评理念,有利于形成文学批评彼此尊重对话、互为影响启发的现代健康生态。  相似文献   

2.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新一代代表。虽然他的批评观点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自己的系统批评理论,但已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近年来,他还注意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特别关注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等许多著作中,力图对文学批评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当代西方各种文学思潮,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英美批评界别树一帜,反响甚大。本文就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文学的倾向性以及反映论等问题,对伊氏的观点略作评述。一、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显著特点在于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种种文学现象。这是他的文学观的基石。基于此,伊格尔顿  相似文献   

4.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纳森·多利莫尔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作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重要开创者和积极实践者,多利莫尔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蒙德·威廉斯是一位独具理论特点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 ,他的理论思想至今仍在文学及文化批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前英语文学和文化界风行的“文化研究”热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威廉斯等理论家的努力。本文从威廉斯代表性论著入手 ,评价他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阐释 ,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文化批评家的思考轨迹。  相似文献   

8.
董斌  郑林丽 《社科纵横》2014,(2):120-122
雷达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注重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神向度,坚持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的文学史观,指出文学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温和宽厚,但对当今文坛的病灶也绝不姑息,他的批评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混融的思维--论京派批评家对中西文学批评范式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键 《浙江学刊》2001,(1):56-60
三、四十年代的京派批评家在融合中西文学批评范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他们在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多样兼容的整体方法精神进行发挥的同时,接入了西方理论思维范式,通过整体直觉印象与逻辑推演形式的互相嵌合、吸纳、渗透以至混融,努力将以整体直觉思维与优势特征的传统批评思维与以理论模型的运演为主的西方批评思维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学经验的富有弹性的阐述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一、规范意义的文学价值思想文学有什么用?现代批评理论对文学意义的探讨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但对于传统批评来说,这却是至关重要的。源于柏拉图的传统批评模式,在古希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典范:文学如果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必然对现实的人生有所作用。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学主义者柏拉图,否定一切无用于“理想国”的文学。在他看来,诗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与理念之“真”愈来愈远,“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诗又激荡人的情欲,使“正义”的喜爱受到破坏,无助于理性的树立和城邦的稳定。唯一值得肯定的文学,只有那些教育人的颂歌。柏氏之后学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诗学体系,虽被现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誉为“对艺术作为艺术的批评”,但他对文学的捍卫依然以求知致善的伦理追求为出发点。从亚里斯多德到浪漫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学思想,主要反映着承自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古希腊“摹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评价本国的文学、考察本国文学的流派和倾向、分析本国文学的基本准则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不可否认,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有其严重的缺点.在作家的眼中,在广大读者的眼中,在那些负责制定国家文化政策的人眼中,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威望已经降低.这种威望的降低有作家间文人相轻之类的主观原因,但更有其客观原因.主要的客观原因似乎在于,社会现实——以及文学所创造和反映的现实——出现了复杂的现象,而这些新现象尚有待于批评界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社会上和文学中出现了种种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特点和方向,我们感到困惑不解.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匈牙利的影响之所以削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4,(4):138-144
王通践行"以行观文"的伦理学批评方法,提出了"文必贯道"的伦理学批评命题,极为重视作家的道德品行和作品的伦理价值。虽然此种批评方法有忽视文学的审美价值之嫌,但却是对儒家伦理学批评传统的继承,也具有重要的当下性意义。王通的这种伦理学批评是为实现其"王道"理想服务的,对其弟子门人及唐代政治文化建设,对其孙王勃的文学革新及文艺思想,对古文运动及宋明理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伦理政教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发展史上,王通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起到了上承秦汉、下开唐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王秀梅 《学术交流》2013,(2):133-136
作为在英语世界影响力颇大的文学批评家兼诗人,马修·阿诺德的诗作和文论也在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以《学衡》为阵地,吴宓、梅光迪等人对阿诺德其人其文进行了介绍评论,阿诺德对"学衡派"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梁实秋、朱光潜、钱钟书等人也相继撰文评述了阿诺德的批评观点。探究阿诺德在这一时段中国的译介和接受过程,对我们理解阿诺德的文化观大有裨益,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轻慢。然而仔细揣摩,倒又觉得传统的答案过于刻板,难尽人意。但是,这却是一个关系到批评品格的重要问题,不容你无视。随着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扩展,一批新的文学批评命题产生了:批评即选择;批评乃是审美反应的阐释;我所评论的就是我……等等。一时间,各种观点流传迅速,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确给批评界注入了一股活泼的生机。新命题的核心,有这么两层最重要的内涵:目标的选择和主体的重建。我们曾过分拥挤地将注意中心集中在若干文学现象上,试图用儿条权威性的论述去构造大一统的规范化批评。这种努力在一定时期会取得相当积极的成果,但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施行却使它变成喋喋不休的说教或繁琐重复的论争。我们走过的批评道路已经留下许多教训,当我们还缺乏自觉意识时,旧日的错误又变为惰性力量而产生批评本身的自同性,成为发展的障碍。新命题恰恰是对批评本身自囿性的冲击,所以它的的确确是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雷纳·韦勒克(1903-1995)是20世纪世界文学界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家和思想史学者之一.中国新时期以来.韦勒克的文论著作与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语境也使其话语功能与内涵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异.韦勒克对新中国文论与批评的影响与变异问题是中西文论交往对话中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董双叶 《阅江学刊》2009,(3):143-148
马奈的出现预示着古典审美传统的中断。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批评是针对后印象派画家尤其是塞尚而言。后印象主义发展了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般观念,其作为后印象主义理论批评家的声誉建立在对塞尚的研究之上。塞尚之后的立体主义教父是阿波利奈尔,阿渡利奈尔在变化的风格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他的关注和批评,使立体主义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战学成 《学术交流》2002,(5):141-143
建安散文朴实、简明而尚质 ,无论是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还是奏疏、诏令等都带有抒情追求 ,艺术上日臻成熟 ,文质相副 ,为骈文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反映了人们对文学美的认识和要求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体现出散文的重大进步。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规定和制约着作品的风格 ,标志着散文创作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纪昀与其说是一位诗论家,还不如说是诗歌批评家更合适。他初学诗从玉溪入,后颇涉猎于苏、黄,于江西宗派亦略窥涯涘,留下若干别集、总集的批点。其诗歌批评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瀛奎律髓刊误》中,主要有评诗坚持艺术标准第一等两方面。在实际批评中,他通过对一些作品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的独到揭示,提出三个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批评原则。其批评方法,则表现为始终从体制入手把握作品,这使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明显比前人通达,对批评尺度的掌握也更有分寸,"切"成为他衡量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尺度,对作品的负面评价往往更能显示他锐利的批评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