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萌  吴翔  高剑 《社科纵横》2012,(3):17-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要求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宝贵的思想素材和文化资源,吸纳精华、总结提升,在实践中实现其现代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3.
唐鸿 《社科纵横》2013,(3):21-24
中国传统民众观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历史上关于民众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观点和学说,它以民惟邦本为核心理念,多维展现出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为政以德、民心向背等基本向度,对于当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5.
《社科纵横》2019,(2):14-17
青年文化自信关乎民族文化、国家认同、人才培养,关乎文化自塑的态度、实力、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现实建构的契合体现在互动关联、文化渊源与理论逻辑三个方面,游离集中在处理文化的历史和现代的关系、本质和异质的关系、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三组矛盾,具体通过镜鉴历史,活化真意,正确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实践;通过悉心赏鉴,兼收并蓄,合理转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化人实践;通过立足初心,理性传播,积极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立人实践。  相似文献   

6.
邵亚伟 《社科纵横》2008,23(6):11-14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又开始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外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谐、体会和谐、构建和谐、共享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来论证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紧密联系,两者融合共进,是大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通过研究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给出地方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并以淮阴工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具体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精髓,能够引领青年人的价值观及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的医学元素与医学文化内容,融入到医学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与坚实的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医学品德。为此,需要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构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体系,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明确活动的实施路径.该体系依循传统"明道、行道、传道"的"求道"路径,设计"明道-体验、行道-修习、传道-展示"的三级实施路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一级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参加二级传统文化修习实践...  相似文献   

10.
张彰  任慧敏 《创新》2023,(6):32-41
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记载着京族三岛与内陆交往的历史,记录了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多元性特征。京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生活空间,为京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以深入理解京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前提,坚持文化认同、提倡文化多元性,鼓励多方参与和优化管理水平,是京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0):112-114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重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必须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育人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术,并且具备良好的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着力点,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当前形势下思政教师应该侧重的教学方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该文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四个基本问题,从“何以振兴”“何以竞其优”“何以堪大用”“何以是中国”四个维度,考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以及从中蕴育化生的“和而不同”“此心光明”两座文化大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经世致用,首先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共党人的“不忘初心”、坚韧定力提供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厚底气、深厚支撑,因应时代要求,也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尚中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和"文化确立的"和美"、"和爱"、"和立"、"和达"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历史地维护着民族文化的独立统一性,也责无旁贷地担当着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和爱"思想认知社会的多样统一性,化解各种危机与冲突,以"和美"观念引领"真、善、美"社会终极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和立"、"和达"原则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无本质冲突的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张德广 《社科纵横》2004,2(4):13-14
邓小平法治思想 ,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深深地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之中 ,该文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事关培育时代新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因时而进",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更要高度重视它的当代价值,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坚持第一课堂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18.
19.
娄正明 《生存》2020,(7):0160-016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其中,初中语文教材精心编排了许多包含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如诗词、中国古典故事等,它们向学生们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品德。本文首先指出了初中的语文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然后专注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相似文献   

20.
设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既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特质,又要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更要扣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学精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遵循理实一体化教学规律,精选与学生人格成长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模块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通过七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对传统文化从一知半解到切实笃行的过程,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易知难行、只知不行的教学痛点,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细致入微的双重考评标准的设计,解决传统文化类课程考核难定量、难落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