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对大历诗风影响很大 ,其影响不限于思想和心态 ,在诗歌创作方面则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审美趣味清淡闲静 ,艺术表现省净简洁。大历诗人与王维虽有承袭关系 ,但毕竟属于两个时代 ,诗风也有很大不同 ,其差异在于诗歌格调一为明朗一为冷寂 ;风格一为天然浑成一为纤巧雕琢。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李益的"南行诗"具有与其边塞诗不同的题材内容与审美风貌。在题材内容上,它们可以分为羁旅乡思、怀古伤今、妇女婚恋等三类;在审美风貌上,它们洋溢着清新优美的南国风味,同时又不失北方诗风的刚健因子。李益是盛、中唐北方诗人在"南行"过程中诗风发生变化的代表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和时期 ,文宗尊儒教 ,修经义 ,务实抑华 ,力矫浮薄士风。在诗歌创作上 ,喜大历 ,重清峻 ,排浮艳。而甘露之变后 ,士心的苦闷哀伤与安史之乱后大历士人消沉的心态也正相一致 ,大历诗人再次遇见知音。《极玄集》的出现 ,标志着晚唐诗风回归大历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大历诗风探析徐行大历诗风是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复杂的概念。从时间上说,它所包括的不仅仅是代宗大历年间的14年的诗歌创作,而且往上则应包括代宗广德元年到永泰元年(公元763─765)的创作,甚至安史之乱间的一些创作,往下还涵盖德宗建中年间,兴元元年到贞元...  相似文献   

5.
蒋寅的《大历诗风》①,其突出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历诗歌的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综合性地研究一个诗史时段的著作。文学史上有一种很习见的现象,一个人的处女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蒋寅的《大历诗风》在  相似文献   

6.
由于洪州禅的影响,唐代皎然等大历江南诗人的诗风与王孟诗派渐行渐远,他们注重作者的主观感受,形成"万象由心出"的风格,体现了向元和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兴间气集》与《诗式》先后出现于京城与江南两个地区 ,两书对江南诗人创作不同的评价正反映大历至贞元初诗风的变化 ,表明地方性诗风已上升为主流诗风。高氏的评论是对大历京城诗风的总结 ,是对王、孟清雅范式的传承。皎然诗论及江南诗风就是对已近于僵化的这一诗歌模式的解脱 ,内容上多奇景怪事 ;在语言风格上 ,以口语素词洗脱前期精丽典雅的“时俗”之调。这一变化对中唐诗歌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8.
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歌颂与向往,展示了人情、人性美好的一面。他晚年的作品突现其坚毅的精神,展示了人情人性的至善至美,较之以往的诗歌创作更注重表达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诗风更加深邃成熟。他晚年的诗作对以往诗作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与超越,放射着迷人的光泽,书写着中国新诗的辉煌,并成为永恒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歌颂与向往,展示了人情、人性美好的一面.他晚年的作品突现其坚毅的精神,展示了人情人性的至善至美,较之以往的诗歌创作更注重表达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诗风更加深邃成熟.他晚年的诗作对以往诗作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与超越,放射着迷人的光泽,书写着中国新诗的辉煌,并成为永恒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诗歌创作受唯美主义的影响,有着浓丽繁缛的一面,这与晚唐诗风,尤其是温、李一派的影响不无关联。本文通过分析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以期透视闻一多新诗创作与中国传统诗歌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显示闻一多绵邈情深的诗风取之于李而别于李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清"是很高的美学境界.而魏晋诗歌又深受魏晋玄风熏染,在人与自然逐渐走向亲和的同时,在"清"美诗风的追求上也显示出独特的面貌.通过考察魏晋几个重要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创作,旨在剖析这一时期诗歌尚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延清诗风的嬗变与其人生境遇和心态变化息息相关。早年,延清身居闲曹,无法实现事功愿望,徘徊在仕与隐两端。出于仕隐矛盾心态,延清一面利用诗歌营造"朝隐"境界,诗风从容和雅;一面又为仕途受挫感到苦闷,诗歌呈现出外似豁达而实则幽怨的风貌。庚子事变期间,延清困处北京,目击乱离,心态一变而为忧国忧民,诗风也悲愤激烈。光绪三十年,延清虽升授翰林院侍读,但仍难以实现济世抱负,心态随之变得低沉,诗风沉着悲慨。光绪三十四年,延清出使外蒙古。此行令延清心态趋于乐观向上,诗风主要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沉雄;二是奇丽。清廷覆灭,延清成为遗老,内心充满亡国之痛,其诗感慨时事、吊古兴怀,弥散着浓重的亡国气息,诗风悲凉凄婉。  相似文献   

13.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诗歌由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派,以十才子为主的一批二三流诗人的创作形成了所谓的大历诗风,在当时造成了颇大的影响。司空曙为大历十才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二卷,计一百八十余  相似文献   

14.
大历以后,唐王朝开始由极盛而走向衰败,使得这时期的诗风整体呈现出一种气骨顿衰的新趋势。但是,也并非所有的诗歌都是如此。比如韩翃的很多诗歌就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这使得他与大历十才子迥然不同,成为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笔者试从韩翃诗歌中所涉及的大量具有形象美的地名着手,来分析韩翃诗歌繁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的繁富趋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开元时期择吏尚"清"。作为择吏标准的"清"衍生政治清风,政治清风又营造了审美风尚的"清",审美风尚的"清"进一步影响了盛唐诗风的清刚。盛唐诗的清刚风格发展了魏晋六朝的"清"而比之更积极进取,影响了大历诗风的"清"而比之更刚正。盛唐诗坛的清刚风格与开元鼎新、大唐盛世、三教共融的清明社会相互参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向来未被学术界所注意.笔者在<大历诗风>中加以讨论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它在唐诗中的反映及表现得到了研究.然而"吏隐"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追溯其起源及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阐明其历史发展、实现方式,尤其是与诗歌的关系,是理解和诠释"吏隐"概念的关键.本文通过考察"吏隐"一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与流传,对"吏隐"的动机、"吏隐"实现的前提及其心态史意义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卢纶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开天到大历诗史进程的踪影。其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一方面,卢纶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其诗雄健、俊朗、清韵,是开天盛世精神的积淀与延续;另一方面,其诗精微深婉的心态描写,精于自然景物细致描绘的创作倾向,直接开启了“中唐诗近收敛”的创作局面。同时,卢纶诗歌中的浅俗轻艳别调,可谓中唐元白一派的先声。因当时几位皇帝对其诗的喜爱,使其的影响力延续到了中晚唐,故在大历十才子中,卢纶对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18.
夏竦生活时期的诗坛,新旧诗风交替过渡。夏竦的文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具有两面性:既有对西昆体的继承与发挥,也呈现出诗文革新派的风格;既有“唐音”的余绪,也有“宋调”的先声。在中国古代诗歌由“唐音”到“宋调”的转变过程中,夏竦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即宋代诗风形成中的过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与李益同为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题材丰富的大量诗歌创作,从两人的闺怨诗入手,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的说法颇为纷歧。据胡光炜引《读雪山房唐诗钞》所载“大历十才子”人名为:刘长卿、钱起、郎士元、皇甫冉、李嘉佑、司空曙、韩翃、卢纶、李端、李益。《文学史讲稿》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廿一年进士,至德宗为监察御史,终随洲刺史。他的诗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