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追求和谐、珍爱生命、顺天应时、鼓励树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演进的重要阶段。汉代帝王某些诏书在布告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蕴含着有益的生态意识,表现为承天顺地、调序四时的生态和谐意识,劝农顺时、减刑育物的生态保护意识,假民山泽、鼓励树艺的生态经营意识。三者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对传统生态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路宝利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唐代在诸多领域皆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其强盛以及政策的开明等因素造就了唐代职业教育的自觉意识。其不仅表现在唐代技术发达,更表现为如职业人才规格、职业道德、职业教学论、成熟的官府手工业艺徒制等整个体系的完善。剖析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无论对于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或是对现实启发皆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陈静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诏书以纸代简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中国社会纸的时代的正式来临 ,本文考证出纸诏的通行始于西晋 ,故中国是自西晋开始正式进入了纸的时代。西晋后 ,在诏书领域里 ,还有极小的一部分在用板 ,“板诏书”仅限于一般官员的任免 ,但到梁隋 ,“板诏书”的功能已慢慢萎缩成只任命虚职。本文论述了诏书以纸代简的过程及“板诏书”的产生和演变 相似文献
4.
杜秀玲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39-40
工业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者应具有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坚持设计绿色产品的原则,实现产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取向. 相似文献
5.
包庆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12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蕴涵着全部生态哲学问题的丰富底蕴,是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平台,是贯彻生态哲学研究始终并构成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生态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不是生态意识决定生态存在,而是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9-25
三毛散文中透露出的生态意识使她的散文有着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由于三毛特殊的流浪经历以及深受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熏陶,她的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生态情怀,具体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崇尚、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美国灾难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社会里的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它通过自身的艺术方式纠改着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显示了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类文化与周围的自然相互依存,互荣共生,各种生物都拥有在茫茫宇宙中平等生存权利的生态观念,表达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灾难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社会里的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它通过自身的艺术方式纠改着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显示了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类文化与周围的自然相互依存,互荣共生,各种生物都拥有在茫茫宇宙中平等生存权利的生态观念,表达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
刘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123-124
唐代诗文中有很多关于环保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今天增进环保意识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如颜真卿、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关于环保和生态的作品,都是显例。唐人的环保意识得益于儒家和佛教的相关学说,也与作家的自身素质和热爱大自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皇帝诏书中有很多是关注民生问题的,按内容可分为若干类,根据不同时期某类诏书数量的多寡,可推知不同时期诏书关注民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大致而言西汉前期皇帝比较关注农业和刑罚吏治问题,后期赦诏和求言选贤诏较多;东汉诏书较多关注刑罚吏治问题,东汉中后期赈济灾贫的诏书较多。皇帝诏书发挥的作用,取决于诏书本身的内容,更取决于官吏对诏书的贯彻执行。影响皇帝发布关注民生诏书的思想背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神佑有德者的观念、对上古帝王德治境界描述的信仰、对阴阳灾异学说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项鸿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3)
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回忆传递了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审美想象.而诗歌中的回忆则是一种直接的审美体验,是以诗人的个体经历为基础的感性体验的再一次呈现.盛唐回忆诗既是唐代诗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也是对现实痛感进行弥补和调节的手段.回忆盛唐的诗歌中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李德山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34-41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王姝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05-107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时间忧患”成为中国诗歌中一个独特的主题。尤其是盛唐时期的文人,处在开明盛世之下,有着强烈的入世思想。当理想不得实现时,就会发出人生短暂的哀叹。通过分析孟浩然、王维、李白等盛唐诗人的作品,并与魏晋诗人的忧患意识作对比,发现,盛唐诗人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时代风貌的产物,具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蒋才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80-82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依循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对盛唐诗歌进行了全新的研究。首先,他从时间、地域及诗歌自身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类,重写了八世纪盛唐的文学发展史;其次,从作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当时的审美标准对作者进行了重新评定;最后运用细读法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极盛的局面;在文学上,他又以特有的个人风度,从治国思想、文化视野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唐初诗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距盛唐还有一百多年,但唐太宗依然拥有着盛唐开创者和盛唐气象开拓人的双重身份,一手酝酿出有唐一代蓬勃自信的昂扬心态。 相似文献
16.
王广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0-53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王福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58-62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对唐代农村名称、类型、密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唐代村落主要以“村”、“店”、“庄”三字命名。根据其功能、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不同的标准 ,唐代村落可分为多种类型。唐代两村之间的距离在 2 7公里左右或大于 2 7公里 ,村落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户人家以下。 相似文献
18.
谢清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6-12
当代,道家的生态思想越发引起世人关注。道家在生态伦理上注重尊重自然,甚至以天地为父母;在生态保护方面,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战胜的关系,人应当在认识自然的前提下通过自律来辅助自然;在生态利用方面,道家讲究人应当有理、有利、有节地利用自然,以维护生态和谐,从而呈现出其以"道法自然"为特色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汤其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31-34
唐朝既是我国道教兴盛发展的时期,也是茅山道最辉煌的阶段。此间茅山道宗师名徒辈出,誉满朝野。他们不仅遍迹全国各大名山,潜心修炼,而且著书立说,传道布教,从而使茅山道的修炼理论和斋醮仪规更加完善,传至南北各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