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演绎成为意识形态领导权争斗和争夺的话语空间,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坚持协同治理成为顺势而为。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领导主体、主导主体及参与主体的层级性结构表征不同于现实空间而趋于平等化,各主体的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主体间协同关系更需要具有公共性,从而多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成为发展趋向。而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主体协同治理却面临困境,对去中心化的误解制约了治理主体实现协同,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选择阻碍了达成协同治理意愿,网民无序表达行为与协同治理的价值目标相背离,最终导致治理主体合力不足而弱化了协同治理效应。为此,应秉承协同治理理念塑造稳定有序的网络空间,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主体合力机制,打造完善的网络公共讨论平台等方面,为多主体协同治理提供空间和渠道,构建适应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将人们从现实空间延伸到拟态空间,拟态空间是一种对人们“观念世界”和“意识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象征化、拟似化的虚拟空间,网络拟态空间具有“难控性”与“可控性”的二重性.网络拟态空间的治理应该从统筹布局、完善机制、内容建设、议程设置、环境建设等方面保障主体参与治理的原动力、调动网民参与治理的源动力、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最终形成网络拟态空间意识形态的治理合力,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协同治理视域下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经济新常态形势下,社会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复杂化与尖锐化,社会治理的难度日益增强,越来越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优势。尤其是积极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下推进政府“统管”向政府“治理”转型,建构一种协同治理体制格局。作为一种体现“官民共治”之善治精神的治理形式,协同治理是未来治理创新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5.
从治理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分析出发,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提出以政府协同治理克服体制变革路径的困难,从而实现政府由传统范式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治理场域中大数据信息传播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加剧了观念冲突。大数据信息使得高校治理变得透明,社会和市场问责压力增大,引起了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失衡,容易导致意识形态主导权转向;大数据信息使得高校内部治理边界模糊,容易引发意识形态渗透。为了解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高校治理在理念层面应树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大数据思维,在制度层面应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权,在过程层面应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流程建设,以确保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视角,在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和问题基础上,运用现代治理手段,提出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各项制度协同发展,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新闻媒体、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协同治理理论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引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多个组织,进行跨组织机构的整合提供多样化服务,这一理念与“增加生育政策包容性”“普惠托育服务扩容”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通过协同治理视角分析南京市托育服务的多元供给路径后发现,托育服务呈现出社区嵌入式、幼儿园下延式、育幼合作式、协作联盟式等多种形式。但是也存在着托育服务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多元主体协作关系有待理顺、托育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促进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多元协同供给的整合发展路径,可以通过完善托育服务政策体系、理顺多元托育主体协同关系、有效提升托育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向度就是媒介化发展。在学理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实现人的现代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治理水平的必要环节,需要把握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阐释清楚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效度和限度。在实践层面,要克服\  相似文献   


12.
张新文  王利娟 《南都学坛》2020,40(1):102-107
农业税费取消后,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数量多、化解难度大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并直接导致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难以达成。具体而言,当前村社矛盾可分为由价值观错位引起的村内日常生活类矛盾,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要素不公平导致的村际间矛盾,以及国家资源下乡过程中分配不均衡产生的行政运行类矛盾等。以社会资本为治理视角,基层政府、村级组织与村民之间应构筑普遍信任的基础,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保证村庄内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以此拓宽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网络,并构建互动性的沟通与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3.
农村环境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行政型治理、市场型治理与社区型治理三种模式共融交织为发展态势,在实践中,这种多元的治理模式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呈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禀赋不足、社会资本整合不足与价值目标异化等碎片化问题。为此,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协同、整合与信任机制建设的治理思路,调度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中的有益要素,整合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目标,优化科层主体的组织功能与促进公众参与,进而降低治理协商成本、提升科层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社群信任与推动治理的公私合作,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革新的理想进路。具体来说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维度上,建立价值协同机制与诱导动员机制,凝聚农村主体价值目标;在组织维度上,优化政策供给靶向,推动跨界联动式治理;在市场维度上,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杠杆来配置农村环境要素与资源;在社会维度上,整合农村新型社会资本,培育农村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消除贫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本文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梳理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理论基础及相对贫困标准。以此为基础,提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途径。首先,应因地制宜设定多维贫困指标,相对贫困线划定应有地区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其次,应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教育、健康、文化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这有利于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约束、提高可行能力、降低脆弱性,促进农村消除相对贫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化,社会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变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种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总体关联,它侧重于各种社会生态环境及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主体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要重视政府主导性的充分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植和学校角色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6.
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表明:推动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科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更离不开政府组织对社会的积极回应和有效治理;与单向度治理、科层化治理相比较,回应性治理以执政党和政府的使命驱动为根本前提,重视人民合理诉求的便捷式传达,治理过程注重治理主体的积极回应,把增强基层善治能力作为回应结果;通过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理念积极化、治理方式精细化、治理目标人本化的实现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在党政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双向积极互动中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共事务预期治理效果,以此助推基层治理迈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将社会学习理论的动机强化、示范刺激、观察学习三个主要内涵与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过程及成效三个着力点结合,阐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参与机理,探究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路径,以福建省H村为例分析其环境治理中出现的动机强化不足、示范刺激微弱、观察学习被动的现实困境,从厘定主体生态位、打造重点榜样示范、形成治理共识共力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乡村生态治理缺乏整体意义上的治理机制,出现了社会资源整合有限、政府角色错位、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合作治理主体单一等多重难题。唯有在善治视野下重塑乡村治理中公民与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等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治理,方能将外部的政策、资金支持转化为乡村生态治理的内生力量,从而提升乡村生态治理的实际效果。未来应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能动性,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完善政府与社会、市场三个维度的合作治理范式,健全乡村生态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改善乡村生态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