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课程思政有其生成的理论、实践和问题逻辑.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全面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要以挖掘思政资源为前提,以融入教学过程为基础,以增强教师意识能力为关键,以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及评价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特色示范课堂”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落实思政会议精神,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广西民族大学“反 不正当竞争法”课堂中翻转课堂教学法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和学生研讨三部分构成。翻转课堂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将党 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合到“反不正当 竞争法”课堂进行讲授,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讲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重任。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教师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的育人责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运而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势在必行。高校课程思政是在传授各类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合教育,以达到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时代重任的民族复兴栋梁之才的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以训促教”、“以赛促教”、“以老带新”和“案例示范”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既是课程教育理念,也是课程教学方法。尽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仍是当前“课程思政”整体布局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相较于本科“课程思政”,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仍存在教育主体“二元悖论”突出、群体性工具理性张扬、停留在课堂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质量评价等途径,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对于坚定教师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保障课程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类比分析法与跨学科借鉴法等,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内涵进行诠释,并提出能力提升的路径。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包括: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内容拓展与教学方法优化能力;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创新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路径主要有:深入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紧迫性;加大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红色元素的挖掘与恰当运用;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必须常态化、制度化等。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肩负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量,结合既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际,着眼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服务保障,优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机制、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保障机制,乃是补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环节值得关注的方面。这三重机制着眼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能动主体、关键环节和基础支撑,从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保障维度三个层面共同构筑了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师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骨干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比例不高、教师缺乏创业实践、教师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培训体系不完善、考核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新时代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强化协同融合,守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责任田;理顺机制,合力打造复合型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完善培训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师知识更新;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教师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这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效果.从筑牢主体责任意识、夯实建设、完善激励保障三个维度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素质,成为当前顺利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也是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等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打造过硬政治素质、把握科学育人艺术,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需要不断将法治社会建设目标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中,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法治教育与德育的目标。将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法思想中,具有德育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应将法治要求与德育作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思政课的教学结构。在实施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提升教师的法律道德素养,培育具备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也是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个回归”,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借鉴CIPP模式,采用文献调查法研究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建设情况,发现课程思政评价过多关注结果而忽略课程实施过程或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从课程思政教育环境、课程思政资源配置、课程思政实施环节、课程思政实施效果4个部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旨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课”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价值追求,为新时代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崭新视野,拓展了有效路径,成为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就要把握“大思政课”的整体性思维,系统全面认识“大思政课”的意义,既重视大思政课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又重视其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要凸显教育场域的广阔性,让学校小世界回归社会生活;要实现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新时代“大思政课”更要突出实践性品格,与现实相结合,立足于社会背景与时代发展,把“抗疫斗争”“脱贫攻坚”“时代英雄”等现实教育素材融入课程教学,并善用红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进行实践教学,扩容学校思政小课堂,构建新时代社会大课堂,在社会生活中讲好思政课。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人才培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本要求。将专业认证同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推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认证同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体化推进,需要学校、院系和专业教师多方齐心协力,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师培训、支持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同向发力,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基层院(系)级党组织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高度一致。为切实推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高校基层院(系)级党组织以“转思想、强学习、重培育、给政策”为举措,解决高校教师“不愿做、不会做、做不好、没动力”的难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做好顶层设计、筑牢组织基础、注重示范引领,力争全员参与,使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让师生在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正确的办学方向、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却面临着众多挑战:思政教育与教育思政的内涵之拷问、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迷惑、教学实践与评价机制建构之迷途。研究结合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多元文化等语境,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工程,从而突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诸多困境,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工作路径和制度安排,是构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机制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高校应从目标、制度与要素出发,对政治性指标进行层次分析来设计课程思政切入点,从课程、教材、党支部三个关键因子出发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河北农业大学按照“学校整体设计—学院主体责任—党支部(教研室)主导—教师具体落实—教学督导和专家协同参与”的工作思路,做到把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模范带动与全员跟进、经验传承与方式创新、精准设计与发散用力相结合,建立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工作体系。同时,注重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价值引领力量、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热情、示范带动效果的全方位评价,从而使课程思政建设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是推进"绿色学校"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当中.但就目前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完善、教材内容不完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从课程、教材、学生、教师四个方面建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建设是目前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传统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探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结合专业知识挖掘行业时政中课程思政“新元素”。高校应发挥《管理学原理》课程“育人、育德、育才”的基础优势效用,从教师层面贯彻OBE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根据新文科建设教育特点,落实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创建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管理类高素质行业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险”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阐述“社会保险”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挖掘了各知识点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大类;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于“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