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托,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理论分析框架,引入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生活习惯、患病或损伤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基本符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童年医疗状况对其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健在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童年是个体生理功能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这一时期所经历的风险环境暴露可能会导致后续生命阶段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产生风险连锁反应,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这被称为“童年的长臂”。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四期数据以及2014年的生命历程调查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估计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的失能变化轨迹,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轨迹遵循“低起点缓慢上升型”和“高起点快速上升型”两种类型;其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轨迹呈现出“低起点缓慢上升型”“中起点快速上升型”和“高起点加速上升型”三种类型。通过使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方法对死亡选择性进行控制,探讨童年逆境与中老年人失能轨迹之间的关系。童年时期经历父母长期卧病在床、健康状况较差等逆境与晚年更不利的失能轨迹相关;童年逆境累积数量对中老年人失能轨迹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经历童年逆境数量越多,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损概率起点更高、恶化速度更快;社会经济地位和成年期健康状况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潜伏期模型”和“路径模型”共同解释了童年逆境对我国中老年人失能轨迹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9,(4):84-93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1997-2015年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分析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评估农村地区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家乡父母的健康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成年子女外出务工的对照组,农村成年子女外出务工会使留守父母过去四周患病的概率显著增加2.7%,65岁及以上的留守父母IADL受损概率显著增加6.1%。这种负面影响也显著地体现在对留守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上。研究发现留守父母的生活满意程度显著低于非留守父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性别差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父亲的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母亲更大;和女儿相比,儿子外出务工对留守父母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道路上,农村地区留守父母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支持家庭老年照料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社区和机构照料的投入,减少子女外出务工引发照料缺失给父母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丹  钱佳 《南方人口》2020,35(3):33-45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调查数据,本文采用IV-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了留守对农村儿童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认为与父亲、母亲关系"很亲近"的概率分别低11.7%、16.0%;第二,母外留守导致儿童与父亲、母亲关系"很亲近"的概率低26.7%、40.6%;第三,双外留守对儿童与父母双方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留守儿童与父亲、母亲关系"很亲近"的概率分别降低了14.7%、15.8%。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对揭示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完善青少年人格个性的培养具有直接意义,也对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间接意义。  相似文献   

5.
婚姻稳定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预示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经历子女离婚,然而子女离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父母健康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从老年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来自家庭层面子女离婚的影响,并从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子女离婚如何影响老年健康及其发生的机制,探索家庭内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与联系。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分析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而言,子女离婚仍是少数,但子女离婚会对老年父母健康带来冲击,表现为有离婚子女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身体不健康、慢性病患病数量显著更多、精神健康水平更低;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的健康负面影响具有持久性;相较于儿子离婚,女儿离婚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觉身体不健康;子女离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具有性别异质性,离婚更易影响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本文构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指标,系统地衡量老年人健康,实证考察儿子和女儿教育分别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代际支持这一中介路径探究儿子和女儿教育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此外,进一步讨论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及亲子关系在儿子和女儿教育影响中的干预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儿子和女儿教育均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总得分具有积极影响,但影响的维度及力度存在差异。(2)儿子教育主要通过经济支持发挥作用;而女儿教育主要通过情感支持、同住模式发挥作用。(3)农村社会保障、亲子关系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作用。建议提高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以期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是近年来随着出生性别比的攀升,婚姻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未婚男性的可能会对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子女数量对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已婚儿子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未婚儿子的数量对父母的幸福感有不利的影响,未婚女儿的数量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农村地区,当父母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时,未婚儿子的数量会降低父母治疗的概率,这说明未婚儿子的数量对父母健康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蔡迎旗  刘庆 《南方人口》2021,36(4):26-36
为探析城市婴幼儿家庭中一孩与两孩父母所面临的养育压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中部武汉市中心城区204名婴幼儿父亲与202名婴幼儿母亲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1)婴幼儿父母在"幼儿教养"与"外界环境"上压力最大.(2)父亲与母亲的养育压力呈现不同的特征.(3)子女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父母养育压力主要集中在亲子互...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8,(3):82-92
慢性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本文使用CHARLS 2013年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和KHB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较高教育水平、在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工作的群体相比务农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更低。我们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地位较高的群体饮酒比例更高、肥胖指数更高,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他们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较高;然而,地位高的群体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较少吸烟,因此他们更不容易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形成了对比和呼应,在中国并非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慢性病患病风险更低,其关系因不同的慢性病类型而异。此外,研究结果对于有效识别慢性病易感群体、积极干预及预防慢性病提供了理论支持。本研究提出对不同社会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针对较高社会阶层的易感人群应倡导良好、规律的生活方式;针对较低社会阶层的易感人群则需要通过医疗卫生政策、公共卫生服务、生活环境改善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的原因是“促使变化”与“保持稳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后者的关注相对缺乏。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进行实证探索,以事件史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初婚年龄存在显著的代际影响,但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初婚年龄显著影响子女(特别是儿子)的初婚年龄,呈现出代际传递特征;但母亲的初婚年龄无显著的独立影响,且不因子女性别而变化。除了差异,父母间的代际影响又彼此联系,父母初婚早晚的一致性较高,如均为早婚或晚婚,则代际传递影响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将代际影响置于宏观环境中发现,当父亲初婚年龄与周围他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差距较大时,父亲的代际影响更为凸显。初婚年龄的代际传递体现了父母及家庭对于个体婚姻行为的重要意义,可视为初婚年龄变迁中重要的“稳定因素”。推而言之,代际传递影响可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变化与不变共存的现实提供解释路径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CGSS 2003 ~ 2013年数据通过APC模型来探讨以孩子数量和性别为特征的生育行为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更多的孩子会对处于中青年时期的父母产生负面影响,却会显著提升父母在老年时期的幸福感,并且这种效应在母亲中表现更为明显.出生在1940年代的父母享受了孩子数量对其幸福感的最高正向回报,而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转变的深入,孩子数量对父母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迅速消失.此外,对农村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略微正向但不显著的幸福效应;但是对城市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显著降低其在中老年后的幸福感.养育女孩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和队列趋势,但都会为其个人的幸福感带来边际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口学刊》2019,(5):72-90
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同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这使得子代的教育水平通常会高于父辈。自Grossman(1972)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会对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以后,国内外大量文献从实证上证明了两者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基本忽略了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本文通过使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OLS和工具变量等计量方法考察子女教育对中老年父母健康的影响。考虑一个家庭可能有不止一个子女,为此以受教育程度最大的子女样本作为基准回归并采用受教育程度最小的子女样本对结果进行检验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发现子女教育对中老年父母健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采用受教育程度最小的子女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并未发生改变。异质性分析发现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存在年龄异质性,即子女教育对60岁及以上群体父母健康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子女教育能够通过放松父母所面对的预算约束和优化父母健康行为促进其健康改善。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认为现阶段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增加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可以显著改善其父母健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模型分析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事照料活动使女性过去四周患病率显著提高5.51%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模型分析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事照料活动使女性过去四周患病率显著提高5.51%17.04%,自评健康状况"一般"和"差"的概率分别提高0.24%和0.10%。照料活动对于女性健康的影响存在城乡、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上的差异。城镇地区女性从事照料活动对健康的影响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少于3人的女性因照料老年人导致过去四周患病率显著增加7.63%;对于与父母(公婆)同住的女性,提供照料使她们过去四周患病率上升6.66%;提供照料帮助还对不与父母(公婆)同住的女性有显著影响,使其自评健康水平下降7.41%。此外,高强度照料活动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Logit计量方法考察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子女教育提高1年,老年父母健康状况改善的可能性显著提高4.28%,异质性检验发现这种影响不存在城乡和性别差异。基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将子女教育影响老年父母健康的渠道归纳为资源转移、健康行为和社会性支持,结果发现:子女教育主要通过向父母转移资源和帮助老年父母优化健康行为习惯来改善父母健康,未能通过社会支持渠道产生健康促进效应。其中通过资源转移渠道和以适度饮酒、运动及休闲为代表的健康行为渠道分别解释了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健康促进效应的27.78%和9.78%,提高资源转移能力是子女教育影响老年父母健康的主要渠道。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需要重视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拓展社会支持渠道,降低父母对子女的资源依赖,并加强健康教育,优化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选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结合我国当前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背景,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对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效应,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效应在性别、婚姻状态和孩子数量层面存在异质性,即长期护理保险对男性、其他婚姻状态和少子的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效应;并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长期护理保险会通过增加代际经济资助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改善效应。研究建议:加快推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进程,并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城乡居民纳入到保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心理健康对儿童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营养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抑郁总体上不会对儿童认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由于留守儿童被抑郁的父母一方照料,其认知能力受负面影响显著;母亲抑郁显著提高女孩抑郁程度;父母抑郁会显著降低儿童摄入高蛋白食物的频率。更高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对于父母抑郁带给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消极影响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心理健康问题对儿童发展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为思考和应对农村成年人心理健康、儿童发展、贫困代际传递等公共健康和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农村老年人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对儿子还是对女儿,提供孙子女照料都会加强其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但是子女与老年父母居住距离的差别,造成照料孙子女作为结合家庭的中心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由于儿子被寄予养老的主要责任,与老年父母代际交换关系受居住距离的影响更大。老年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服务性(生活照料)互惠关系随居住距离的增加而增强,但情感回馈则被削弱,且老年母亲通过向儿子提供孙子女照料得到经济回报的互惠关系强于老年父亲与儿子的互惠关系。老年父母向其子女提供孙子女照料帮助符合合作群体模式下交换的目的是增强回报能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与失能率快速上升。文章使用CHARLS2011~2020年调查数据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态转移规律,并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对中老年人失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慢性病(并发症)→失能”是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的一般规律,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由健康状态转移至慢性病状态的概率持续上升,75岁以后超过50%;由慢性病状态转移至失能状态的概率远高于自然失能的概率,全生命周期防控慢性病是预防老年人失能的重要途径。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提高个体健康监测概率、提升慢性病知晓率和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概率和失能程度;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偏低的地区,失能预防效果更加显著。文章结论能够为失能预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甘肃和安徽两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结合代际支持动机理论和能力理论,考察子女结构对农村养老中的资源交换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管是经济支持还是情感支持,长子女和幼子女之间,儿子和女儿之间都存在分工关系和替代关系,以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子女的孩次、性别均对代际资源交换存在显著影响,孙子女的性别和数量对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代际动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居住距离、外出务工和父母照料孙子女是不可忽略的中间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运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1997~2011年六轮家庭数据,研究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和受教育情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影响的城乡差异。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文章运用工具变量法构建了内生处理效应模型。主要结论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尤以农村儿童突出;对儿童身高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尤以城市儿童突出;对儿童体重产生显著改善作用,超重减少,尤以农村儿童突出;对儿童过去四周内的患病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也因儿童年龄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