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城市居住空间的构成,即私人居住空间和公共居住空间以及它们存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同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的规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建立在其对传统的主客观二元对立论的超越之上,他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关系的系统".在社会空间里位置上接近的行动者,拥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群体与阶级以此为基础得以建立.而行动者在空间中的位置取决于他们的资本总量及不同资本的比重.从静态角度来看.空间即场域,其与"惯习"存在建构与制约的双重关系.此外布迪厄通过对社会空间与"阶级"概念的论述,使社会学的区分性研究从垂直层面走向水平层面.  相似文献   

3.
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间展现的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的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纬度。本论文旨在透过“空间转向”这一特定的层面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提出了基于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的分析 ,肯定了海德格尔关于雕塑空间的哲学思考与现代雕塑艺术实践的契合 ,同时重申他对空间根本特性的追问、对艺术空间和技术空间的划界以及对实体与空虚关系的论述的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哲学本体论上的 ,更是对艺术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的根本性回答。由海德格尔的空间理论出发 ,通过对贾科梅蒂、亨利·摩尔等当代雕塑大师艺术作品的分析 ,再次思考雕塑艺术自身的空间特质  相似文献   

6.
当下对于空间结构的讨论已经超越单纯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固有学科领域,进入了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交叉学科讨论与反思层面。或许这正是由于当下对人生存空间问题的焦虑而同时具体学科对待这些问题的无能为力,决定了需要从当下人所存在的城市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联来讨论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人类发展逐渐消解的"伪本体论"的症结,只有首先明确了这种结构性的关联,才能对人类生存的空间伦理的反思性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方面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这对克服当前城乡发展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运用空间社会学的新视角,结合"城市问题"和新城乡空间现象,在总结城乡空间研究新取向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扩张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困境。相关问题体现在城市空间扩展方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空间结构方面,城乡二元空间问题突出,空间结构关系失调;城乡空间关系方面,城乡居民分化明显,存在空间隔离现象。应通过城乡空间结构关系调整与重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包括:变革城乡空间结构,使其由分割走向融合;激活城乡空间要素,使其从单向流动到双向自由流动;消除城乡空间界限,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化;加强城乡空间治理,确立空间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社会空间理论涵盖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为社会学审视社会世界提供了一种超学科视角和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其关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理论区分是对传统的二元辩证法和非此即彼的认识论局限的重大突破。"空间的生产"、"空间正义"和"权力空间观"的提出,对我们今天思考和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居住分异与社会隔离问题,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等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批判社会学理论对都市空间的异质性、动态性分析具有方法论性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带给人类学研究颇多启发,并改变人类学以往仅限于对村落空间与家屋空间等静态空间探讨的模式.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传统田野地点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多点民族志的实践;再则是在批判社会理论影响下,出现了迈向多维互动的空间民族志.  相似文献   

10.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竞争及其分化特性如何借助空间分裂得以实现和巩固是人们理解马克思在其经典巨著<资本论>中对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间向度论述的盲点.本文从工业城市内部空间分裂、城乡分裂、全球分裂三个层次的空间分裂详细分析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空间生产分裂、对抗特性,以揭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空间条件和空间形式,扭转以往人们对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定义了线性空间之间的同态映射,讨论了同态对于线性空间的零元、负元以及线性子空间所发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同态基本定理.  相似文献   

12.
13.
虽然制度层面上我国法官的法律解释空间非常狭窄,但是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以及司法克制决定了法官理论层面上应当拥有适度的法律解释空间。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经常进行法律解释,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实现法律解释空间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虽然制度层面上我国法官的法律解释空间非常狭窄,但是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以及司法克制决定了法官理论层面上应当拥有适度的法律解释空间.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经常进行法律解释,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实现法律解释空间的扩张.  相似文献   

15.
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建筑空间的特性,空间并非客观实体,其观念来自于知觉体验.现代建筑活动对几何空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空间也越来越依赖几何学.分析了空间存在的虚实两面性以及物质与精神两重性,从建筑空间的物质属性和空间的时间性论述了时间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空间是指距离地面高度为20公里到100公里的空间,并非传统的航空器和航天器飞行的领域。近年来随着近空间飞行器的出现和对近空间的军事化利用,近空间的法律地位问题成为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近空间的法律地位取决于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定界这一古老的、悬而未决的命题。文章探讨了当前国际文件以及各国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归纳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近空间法律地位的认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空间碎片对空间环境的损害日趋严重,碎片总数不断增加造成的空间拥挤可能会使地球轨道的部分区域不再具有可利用性,可能导致对功能性空间物体和宇航员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害,地面安全也会受到威胁,由此也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法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对空间碎片的内涵界定仍有分歧,而且现行国际条约在空间碎片引发的外层空间环境问题方面的规制主要散见于有关的五个国际条约,既缺乏系统性,也不够全面深入,为此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在国际法和国内法层面采取积极有效行动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间,空间的运用及其作用渐渐得到注重。文章首先分析了空间的要素,然后提示了文化和空间运用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阐明了如何通过合理运用空间来促进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20.
制订统一空间法规约是空间活动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空间法是伴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空间活动发展的爆炸性和跳跃性就必然反映在空间法的发展之中,因此空间法的发展,尤其是统一的国际空间法规约的建立也已经日益迫切,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也就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