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验共同养育关系在幼儿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PTQ)、共同养育关 系量表(CRS)以及入园适应教师问卷,于新小班开学一个月后调查了来自上海市三所公办一级园的250户幼儿及其家庭。结 果:共同养育关系分别在幼儿气质的适应性、反应强度、趋避性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气质的其余几个维 度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共同养育关系在幼儿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运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精简版(DASS-21)、家庭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影响显著。在家庭养育方式中,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在人格因素中,精神质、神经质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内外倾、掩饰性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2.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可从塑造高质量家庭氛围、加强学校针对性心理辅导与教育、提高个人情绪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广州地区大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及大学生情绪智力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父母养育子女方式以积极为主,关爱理解较多,严厉惩罚较少,并因子女的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而有所差异;(2)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普遍较高,其中男生在某些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自我维度的情绪表达与调控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父母养育方式中的积极因子与情绪智力各因子及总分普遍相关显著,消极因子只与情绪智力个别因子的相关显著,父母消极养育方式与情绪智力的关系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变弱;(4)大学生操作自我的情绪智力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直接影响,并在父母养育方式与操作他人的情绪智力问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养育目标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多重对应关系。根据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各养育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将养育目标分为传统型养育目标、经济型养育目标和新型养育目标。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家庭养育目标越偏离传统型目标和经济型目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家庭养育目标越偏离新型目标,但是当父母受教育程度达到专科及以上时,则不再影响家庭养育目标的选择。根据结论,建议增加中低学历人群的教育投入,促进中国家庭养育目标向更高层次转变。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隔代养育与父辈教养压力的关系,探索减轻生育压力的策略,解决生育问题及应对少子化趋势,在家庭系统 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参与教养程度、共同养育关系及教养压力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基于样本调查数据,考察了二孩家庭隔代 养育对父辈教养压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祖辈的过度介入可能加剧父辈的教养负担;祖辈与父辈间良好的合作 关系有助于缓解教养压力;祖辈过度参与及支持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协调。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父辈应主动提高与 幼儿的互动质量;祖辈与父辈需建立共识,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养环境;(3)政府应协同幼儿园及社区,为祖辈教养提供科学 指导。  相似文献   

6.
养育知识是父母拥有的、与养育活动有关的认知准备,它为父母预测和应对儿童发展变化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也是亲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问卷法是目前评估养育知识的主要方法。研究发现,尽管现有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分歧,但养育知识丰富的父母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养育行为,他们的孩子在认知、言语、情绪和社会性方面也会有更高水平的发展。未来亲职教育研究需要关注养育知识严重缺乏的高风险人群,比较不同类型和领域养育知识的效用差异,探讨养育知识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中的内在机制,加强纵向研究设计和其他年龄段测量工具的开发,以便科学指导亲职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以“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量表”与“幼儿自立行为量表”为研究工具,对重庆市4所幼儿园的579名幼儿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究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幼儿自立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重庆市幼儿自立行为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幼儿自立行为在年龄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幼儿自立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幼儿自立行为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即认知解离、承诺行动与接纳都能正向预测幼儿自立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553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考查了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及其人格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探索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三者的关系.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失望礼物范式、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4—16岁)测量285名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M=4.78,SD=0.73)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采用SPSS22.0和Amo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和内化问题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荆州市二所中小学 4 2 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创造力态度和父母养育方式测查 ,考察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小学生创造力态度之间的关系 ,创造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些关系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创造力态度之间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且与小学生创造力态度之间相关要比中学生显著 ;2 .创造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3.父亲教育水平与中小学生对于新奇的欢欣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母亲育儿压力在其工作-家庭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工作-家庭冲突量表 (WFC)、简式育儿压力问卷 ( PSI-SF)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为测量工具对627名工作母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工作-家庭冲突、育儿压力、儿童问题行为三个变量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2)育儿压力总分在工作-家庭冲突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育儿压力中育儿愁苦、困难儿童两个因子在工作-家庭冲突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亲子互动失调因子则无显著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母亲工作-家庭冲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可以通过育儿压力,尤其是育儿压力中的育儿愁苦、困难儿童两个因子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集合式对某市三所大学新生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分析 ,其结果 :“人格诊断量表”总均分为 2 9.81 ,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1 7.1 % ,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3.7%。相关分析显示 :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偏爱呈正相关 ,与父母情感呈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 :性别、专业、家庭情况、父母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因素。这一结果表明 :大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关系均是人格偏离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共同养育,我们往往想到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合作。众所周知,目前父母在职场上冲锋陷阵,祖父母在"大后方"含饴弄孙已成为主流。因而有必要将"共同养育"的主体从同一代人延伸至两代人,讨论父辈与祖辈之间在共同养育后代中的合作关系,这比单纯讨论以祖辈为主体的隔代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血缘是祖辈、父辈实施共同养育的基础,但是光靠"血浓于水"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断磨合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0~3岁婴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类型与养育指导需求,采用养育压力量表和养育指导需求问卷对745名婴幼儿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的总体水平偏高,尤其体现在幼儿教养、外界环境、生活调适三个维度;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可划分为低压力型、中压力型、高压力型三种潜在类别,中压力型父母占比最高,高压力型次之,低压力型父母占比最低;三类父母在最小子女年龄、与子女关系、居住地、主要照料人、家庭月收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养育指导内容与指导形式上,三类父母既有共性需求,也有差异化需求。为缓解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建议父母自身加强养育知识学习,提前做好养育规划;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政府为家庭早期教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639名广州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城市居民子女进行了测试。以外来工子女中的初中生为研究组,本地城市初中生为对照组.对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度的特点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随年级上升而稳步提高,本地城市居民子女人际信任呈波浪状发展曲线;(2)外来工男女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本地居民子女人际信任性别差异显著;(3)相对而言,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更密切。父保护与父关心两因子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父亲过度保护与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男生的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女初中生人际信任;母否认拒绝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一学生人际信任,父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二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三学生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防御方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196名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其防御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的成熟型防御方式正相关显著,而父母的偏爱、拒绝否认、认度干涉与保护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大学生的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度正相关显著。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预测大学生的成熟防御方式作用显著;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偏爱、拒绝否认对预测大学生的不成熟防御方式作用显著。健康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形成;父母在子女形成不同类型的防御方式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7.
探讨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以期通过研究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出建议,以更有利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PHS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忻州市122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90年时的儿童相比,现在儿童的自我意识总体水平与90年的差异极其显著;各分维度中,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外貌属性、焦虑和幸福满足维度差异极其显著。在自我意识量表的各分度上,不存在年级差异。在焦虑维度男女生差异显著,其余维度和总分不存在性别差异。自我意识在很多方面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家庭养育环境与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以“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与“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南充市3所幼儿园的439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南充市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年龄、出生次序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养育环境与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存在着显著相关;家庭养育环境对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社会适应/自我管理、认知/语言、环境气氛正向预测积极心理品质,忽视/干预/惩罚负向预测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建议:关注3~6岁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重视家庭养育环境对3~6岁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全面优化家庭养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农村地区隔代养育承担者的群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农村隔代养育情况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农村隔代养育的承担者以60~70岁老年人为主要群体,老年人深度参与孙辈抚养,且呈现性别差异逐步缩小、性别结构趋向均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农村隔代养育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农村出现的新的育儿观念、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儿童养育模式将从完全由祖辈养育演变为祖辈只承担一部分养育职责甚至退出养育任务的新模式。据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分式家庭结构带来了代际反哺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家为现代家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成为改善隔代养育、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 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 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 的各主体情况。 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 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 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 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