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墙蕴含着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墙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以大同古城墙旅游景区为案例,通过测量大同古城墙游客旅游感知情况,检验游客旅游感知维度与满意度、重游意向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人口结构特征的游客感知差异,旨在从游客感知视角评估大同古城墙旅游发展效力及其对大同城市转型及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进而从旅游业态融合、整体性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延续城市文脉等方面提出景区优化路径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对乡村旅游地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发展环境,研究游客感知价值与其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能提高乡村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成都三圣乡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了由管理与服务价值、设施价值、景观价值、项目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成本价值7个维度26个题项构成的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游客重游意愿和感知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三圣乡游客重游意愿与感知价值的精神价值关系密切,但对成本价值表现不敏感;重游意愿对景区的设施和项目表现为负面感知价值,且对娱乐设施的负面感知强烈。因此乡村旅游景区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游客精神方面的享受并增加娱乐性强、游客参与度高的旅游设施和项目方面。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文旅融合是博物馆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在共同价值驱动下,通过互动关系建构实现的内容与形式的双向交融。受文化和旅游在博物馆长期脱嵌和博物馆文化与旅游属性强弱差异的影响,博物馆文旅融合存在着文化和旅游融合与互斥并蒂、博物馆与观众目标和实践迥异、观众参观体验心理和行为异质三重张力。结合博物馆的功能属性和文旅融合中的内在张力,文章从谋划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推动文旅资源向文旅融合产品转化、做好文旅融合项目的阐释解读、丰富观众对文旅融合项目的参与体验等方面优化博物馆文旅融合的路径,以期破解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融合发展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取得了共识.但对韶山市典型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红色文化事实上具有公益性、市场化和境域性并存的特征,无法与乡村旅游完全融合,只能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开放机制的综合作用,通过三种模式嵌入乡村旅游: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式嵌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式嵌入.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发挥公益性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文旅市场,丰富联动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性嵌入,促进文旅产业资源的要素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融合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性嵌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辐射作用,完善共享政策支持体系,丰富城乡全域旅游的价值创造路径.这三种嵌入模式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构性耦合,避免二者笼统融合和简单捆绑的弊端,有利于快速形成全域旅游新业态,助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类型,也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乡村居民增收、生态宜居乡村环境建设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聚焦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演化博弈模型了解利益相关者行为互动,并探索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政策的实现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文旅融合可以作用于经济增长、乡村文化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进而影响到乡村振兴发展。政府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要适时地调整奖惩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协调各方关系,以实现参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形成新的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和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趋势下,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备受重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设计可运用周边旅游和景观资源对服务区进行功能创新拓展.为增强荔浦市乡村旅游发展活力,以广西阳朔至荔浦公路某服务区为例,通过游客参与农业生产和技术、乡村生态栖居及农耕研学等活动打造体验式农业景观,以期推动广西"旅游+交通"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传承桂北喀斯特农耕文化,为交旅融合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县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发掘一体发展、县域文化旅游景观建设与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一体实施、不同县域之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体交融等三方面内容。推进山东县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化顶层设计,实施文旅产业省市县一体联动;深化文化创意,开拓文旅融合通道;深化文旅推介与宣传,提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深化县域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文旅产业聚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浙江乡村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要在6R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清洁生产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产业理论为基础,在资源、游客、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强大驱动下,以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相关规范为保障构建由目标系统、要素系统、理念系统、动力系统以及保障系统组成的运行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层次系统实施不同的措施路径,实现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鲜有学者从游客体验的视角识别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测度体系。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渐进发展的视角识别了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开发并验证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测度量表。研究包括3个子研究:(1)基于文献分析梳理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并建构文旅融合的初始测量量表;(2)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测度量表进行提纯和精简;(3)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并检验量表的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法则效度、复核效度和预测效度。研究发现,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构,并能够预测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研究建构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三层次结构模型,为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视角,并可为历史文化街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提供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是指在图书馆主导下所进行的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实践与过程,其本质是多元主体在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归旨下,共同完成价值生产与创造。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和以旅彰文的时代环境中,公共图书馆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体通力协作、同频共振,最终实现价值共创。同时,基于价值共创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之运行架构,可从关键参与主体和主要合作方式两个维度来进行探究。而价值共创下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则呈现出参与主体升级扩容、科技融合不断加剧、价值增值日益显现,以及时空界限逐步延伸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2.
地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叶生产核心区域的六段瑶寨为当地茶山瑶的聚居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茶旅融合发展的定位,村寨依托“茶山瑶”之名和茶叶地方性知识实践,勾勒了地方茶旅文化意象的基础与底色,并通过地方返乡精英的茶旅文化自觉、茶旅融合发展旨趣的茶旅文化演绎、多媒体聚焦的茶旅文化传播、游客游记文本的茶旅文化叙事等多重力量介入的运行机制与多元主体交互的叙事逻辑,推动了地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商兴农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方向,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将商业与乡村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但是,当前学界对数智赋能乡村产业的逻辑与路径的认识尚不清晰。在构建数商兴农新业态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数据、技术、智力三大赋能要素,通过数智赋能的连接、互动和聚变三大赋能作用,推进农商文旅融合的数据共享、数实融合及数字生态的建设,从而助力乡村数商兴农的突破,推动乡村三产融合的落地。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也是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只有与独具特色的地方乡土文化资源高质量融合,才能提升魅力,真正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在总结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法国、美国与日本等典型国家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做法与经验剖析,提出深度挖掘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内涵与价值,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为设计具有文化底蕴的高质量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6.
黄姗姗 《国际公关》2023,(14):155-157
文旅融合是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构建城市文旅新形象,应坚持以文促旅、坚持以旅彰文、坚持和合共生。借助移动短视频建构城市文旅新形象有助于丰富城市旅游形象内涵、拓展城市旅游形象表达、建构城市旅游文化认知、打造城市旅游营销精品。各地应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城市文旅新形象。本文分析了移动短视频对城市文旅形象建构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短视频助力旅游营销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凝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中权力作用和权力关系的重要理论视角,从1990年厄里提出"游客凝视"至今的30年里,学者们在旅游凝视的主体多元性、过程多向性、对象多层性、结果动态性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中,多主体的权力关系及其权力叙事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体现着多元主体在特定时期与场域当中的对抗、协商、合作,以及其权力叙事的流动性。本文通过对贵州铜仁江口县寨沙侗寨十年旅游发展历程的梳理,重点关注村寨旅游再生产中的主体及其权力叙事,阐释了多元的交互凝视特征,特别点明"流动性"系交互凝视的基本属性。同时,文章发现了在政府、村民、游客、规划者、媒体等显性直接主体之外,还有政策、周边项目、发展环境等构成的"周边凝视",对旅游再生产发生着间接但同样重要的影响。如何在旅游再生产中构建一个良性的主体权力共同体,将是促进旅游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场景理论为文化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价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使用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对新兴文旅社区进行分析,为文旅社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阿那亚文旅社区以建筑IP、文化设施明确真实性环境;以艺术介入、生活创新还原戏剧性活动;通过居民参与、游客背书回归合法性认同.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创生、历史遗产支撑文旅开发和新兴社区构建在地文化的不同类型文旅社区而言,可以通过静态的场所塑造社区形象,将建筑与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的可视符号,明确场景文化真实性;通过动态的活动实现场景互动,成为文化空间中建立气氛美学的媒介,联结人与空间,还原场景文化戏剧性;通过社区参与者构建在地文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居民话语权,增强场景文化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羌族村寨体育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具备融合基础和条件,融合过程要经历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制约因素来自于融合主体、客体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融合模式包括旅游节庆、旅游演出和体育赛事。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理县桃坪羌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桃坪羌寨的农文体旅融合的基础、机理和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建议:重视非遗传承,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治理机制,深化土地改革;深挖非遗文化,打造品牌节事;设立合作组织,实现合营互助。  相似文献   

20.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包含内在机理和外在机理,内在机理表现在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旅游的影响机理及互动机理两方面,外在机理即作用机理表现在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对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融合的促进、对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融合的助力三方面。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包括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服务创新、乡村旅游营销创新三方面。最后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印证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果。文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旅游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规律,更能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