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志彪 《社科纵横》2006,21(9):118-119
本文通过郁达夫的作品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论述了他一生的文学命运。  相似文献   

2.
郑绩 《浙江学刊》2007,(2):56-61
郁达夫的作品素以抒写自身而名,他本人也认为文学作品都是本人的自叙传。因此在郁达夫研究领域中,精神分析,尤其症候分析是常用的方法,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因此常常被用来互相印证。然而郁达夫对于文学是自叙的看法,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了他在文学与现实中的双重自我构想,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在于互相构建。而这种文学与自身的重构,正是出于文学与社会对现代性实现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郁达夫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君 《浙江学刊》2002,1(2):132-140
本文在详尽考察相关的直接资料及周边资料的基础上 ,试图对郁达夫的日本观这一问题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探讨。在留日文人中 ,对日本国民性的阐释 ,以郁达夫最为深切 ,理性的视线 ,保证了他冷静地区分其结构中的优与劣。对日本文化特质的描述 ,在显示其独到的美学判断力的同时 ,更发散着对我国古老文明的憧憬。他对日本近代文学的态度 ,存在着理论判断与实践处理的某种抵触 ,但密切的关联难以否定。其日本观的两重性特征 ,折射着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轨迹  相似文献   

4.
姚辉 《社科纵横》2010,25(10):88-90,96
鲁迅肩负启蒙的重任,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己任,形成了"为人生"的文艺观;郁达夫在浪漫主义的旗帜下,以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为乐事,大胆暴露,洒脱率真。二者的差异恰好反映出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不同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5.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救狼行动     
胡海 《东西南北》2010,(3):48-49
收留伤狼那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坐在花园里,忽然听见角落里传来了一阵奇特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在草丛里,竞卧着一只大狗。它腿上受了伤,看到我,显得十分惊恐,想要逃走,可努力了几次也没站起来。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细化民政优救工作,南漳县财政局根据省、市财政部门的指示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积极与县民政等部门协商,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改革财政管理方式,从2001年9月起,对全县4600多名民政优抚救济对  相似文献   

8.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7,(11):151-154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有着诸多的阐释可能性。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上来讲,文学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在文学言语活动中,公共语言的个人化表达方式使不可言说的私人感觉得以呈现,营造了留存个体生命之私有性的精神领域与审美空间。在其间,无论是文学言语活动中的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还是人物主体都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完善,文学为人类提供了突破自身存在困境的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学是人学。  相似文献   

9.
李鹏 《学术交流》2003,(11):160-16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典型的情绪化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以伤感忧郁的浪漫风格为人所瞩目。童年经验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郁达夫来说,童年经验尤其是对于爱的缺失和贫穷两方面的童年创伤经验,影响了他人格气质的形成,并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因,同时也是其艺术创作魅力的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以留日时期的郁达夫为焦点,对直接或间接与其人生及文学相关的种种情况进行具体的实证考察,以清晰复现郁达夫的留日——从补习学校到东京帝大的完整轨迹,解析从“大正留学生”到作家这一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元素。  相似文献   

11.
陈叶 《学术交流》2004,(8):138-141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把严复的"信、达、雅"作为一种孤立的翻译标准加以研究。这种研究导致了对严复本人及其翻译思想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评价。综观严复的翻译作品,他本人并未遵守这一标准。根据西方多元系统理论及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信、达、雅"是严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其背后隐藏着严复的"别有用心":严复希望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着"信、达、雅"这件"糖衣",把西学这副"药"吃下去,从而实现其本人的西学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郭晋稀 《唐都学刊》2003,19(2):111-113
继章太炎的《文始》后 ,骆鸿凯著有《语原卷一》的印本 ,骆著驳正许慎 ,多有改易旧说者 ,凿破混沌 ,发为新义 ,度越前贤 ,令人折服者亦复不解。《语原》凡 12卷 ,惜乎仅印出 1卷  相似文献   

13.
张文安 《求是学刊》2004,31(3):110-114
寓言是中国古代神话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战国时期形成的"夸父逐日"神话是由道家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寓意在于讥讽夸父式违背天道不自量力的愚者行为。用进化论和自然神话论解释而来的原始社会父权制确立的反映和自然现象的反映等结论不能成立。摈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中国神话是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6,22(5):27-30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沉雄之气和冷峻之美。杜甫在各门类艺术鉴赏中所共同表现出重瘦劲轻肥俗、重骨弃肉、重神轻形的艺术审美观,是他对魏晋时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周代典乐制度演诗辅政,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诗>成为承载周礼政治的重要媒介,这决定了<诗>在结集过程中合典乐之需是关键,<颂>、<大雅>为天子乐,<颂>典于祭祀,<大雅>歌于飨燕,二者在演诗活动中不同的政治使命形成不同的典乐表现风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为<颂>与<大雅>的表现风格有"平德"与"盛德"之别,是对<颂>与<大雅>的典乐政治意蕴与艺术风貌的特征性总结,充分证实了周代典乐制度是以多样化的演诗形式为天子至尊的宗法政治建构多层面的政治保障机制以及思想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6.
徐大军 《求是学刊》2008,35(2):109-113
李渔"结构第一"理论的思路具体体现在七条原则的关系上.这七条原则皆针对"传奇所用之事"立论,论述思路总体上是总分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其中"立主脑"为核心原则,是对总论中"有奇事方有奇文"原则的进一步阐释,其他六条原则皆是这一核心原则的生发.这七条原则所体现的论述思路正应合了李渔的"点血"论和"立主脑"原则的旨意,而事奇、文奇的内涵又表现出了李渔"结构"论的理论渊源,它与此前小说、戏曲批评中所倡导的事奇、文奇原则有着精神上的相通和明显的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青岛画报》2011,(8):5
达芬奇家居的内幕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上海市工商局认定达芬奇家居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部分产品不合格、多数产品不标注产地和材质三大问题。据悉,达芬奇上半年进口的家具中,有近10%属于国内采购。接受央视采访时,东莞长丰总经理彭杰称,长丰从2006年开始就为达芬奇生产家具,主要是三个系列,分别为达芬  相似文献   

18.
邹进先 《求是学刊》2005,32(1):104-108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 ,重主观感觉 ,突出抒情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觉、直觉印象、情感意态 ,创造出新鲜、独特乃至变形的审美意象和意象组合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八大关     
  相似文献   

20.
李俊 《唐都学刊》2001,17(1):42-44
白居易和元稹在理解杜甫时存在审视标准上的差异.白居易注重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乐府传统,由此推崇杜诗的价值、意义,而忽视其艺术性;元稹注重杜诗新题乐府的新变形式即题与义之间的关系,及其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但不甚注重杜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