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形象,从叙事作品着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画面;从抒情作品着眼,就是指作品中作家所创造的意境。前者侧重于再现,后者侧重于表现,然而,他们都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结晶,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学术界关于艺术形象的解释,之所以有“图画”说和“意境”说,根本原因是对不同艺术样式的形象特征作出了不同的概括所致,就其本质而言,它们并无轩轾。在当今张扬创作主体精神、发挥作家主体意识的理论态势中,“意境”说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图画”说仍有其毋庸置疑的科学地位和难以取代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艺术欣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艺术欣赏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感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象。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了欣赏者的情绪。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着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艺术欣赏带有主观色彩,“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3.
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审美特征,还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作品的构成和文学鉴赏等都和再现与表现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艺术形象是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又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和成果,也是文学鉴赏的对象和起点。把握艺术中再现与表现同形象生成的内在联系,可以作为进一步认识和确立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中的客观地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欣赏与研究本来应该是统一的,但也有矛盾的时候。欣赏的着眼点往往在“美”。由于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涵概量,如果欣赏者不肯追本溯源,搞清楚它们之中每一个都是怎样特定环境的产物,而是按照自身的生活体验随意引申,这样去追寻艺术之“美”,常常就会离偏历史的“真”。一些同志对唐人王之涣那首著名绝句《登鹤鹊楼》的理解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小说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诗歌理论研究中历来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意象作为意与象、心与物、情与景、概念与表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际上是具有其艺术的普遍性质的,是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形象所共同具有的审美特征。因为任何艺术创作都不可能完全是客观生活事象的原本照搬和如实再现,艺术家总需要在艺术形象中表现自己一定的情感,寄托自己对生活的一定情感、认识与见解,因而在艺术形象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包容着象与意这两个方面,并使之在不同程度上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一艺术活动的意义前言此处所谓的艺术功能,换言之就是艺术的作用或任务。但对它进行考察,现代美学或艺术哲学却是漠然置之,其原因或许与讲究学问的客观性有关。在艺术世界里明确的存在之物是作品,因此艺术哲学喜好以它为考察对象。诚然,也提到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方面,但它们却是心的过程,所以对艺术的考察,不论怎样,不能不有主观的推论介入其间。更何况,艺术的功能具体地说就是特定的作品对于特定的人有何作用的问题,因此所论所说人们会怀疑是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7.
由“乐音的运动形式“构成的音乐艺术,到底有无形象?其艺术形象的特征是什么?这是音乐理论界长期争鸣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音乐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模糊形象,它存在于音乐作品各部分显现的模糊性之中.一系统论的方法告诉我们:音乐艺术作为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种物化形态,它的内外构成包含作品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表现三个主要方面.审美认识指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把握和反映,使欣赏者通过作品中表现出的客观性特征,对社会生活加深了解和认识.审美评价指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评价,使欣赏者透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产生艺术活动之初,艺术的表现和再现的问题就已经显现,由于人类在认识和表现技巧方面的不断进步,艺术在表现与再现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艺术流派和艺术观念,这些艺术理论帮助我们认清艺术活动的本质,也认识到无论艺术再现还是表现,艺术创作活动都要从主体内心出发,要有感而发,要在艺术作品中去努力表达个人对作品主题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要在艺术创作之初,就要坚决摒弃一切功利性目的,以一种单纯的,淡泊的心态来投入创作。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的有生命之物,以其不同的形状、色彩、气息和动静之态,而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它们的美是生命之美.中国花鸟画不以再现自然对象的外形为目的,而以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的高级形式反映在作品中.作者根据主观的审美理想和自我生命的节律加以重新创造,使其固定为物化状态,给人以美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唐宋两代作品繁盛、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对后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细读其中优秀之怍,我们便能发现: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是极擅长把数字用于诗中的。于是,那些原先给人的感觉是枯燥单调的数字便十分自然地显示了在诗中的独特作用,使作品倍增光彩。那么数字在唐宋诗中的艺术魅力究竟体现在何处呢?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体现在“艺术形象”上,艺术形象总是和直观性、具体性紧密结合的。诗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往往是运用形象思维从生活本身出发、按生活本身的形式对生活进行认识和反映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古柏行》中是这样描写孔明庙前的那株古柏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并比较了《白雪公主》和《红拂夜奔》两部作品的形成背景、艺术手法、角色性格、创作目的。认为这两部作品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改写自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采用戏仿的手法对传统的艺术形象和写作手法进行颠覆,剧中主角对现实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是两部优秀的批判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这一概念表明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著作权法保护对象限于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围内的智力创作成果。第二,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加以体现。第三,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这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都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艺术领域内的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艺术形象创造的。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基本特性。音乐,既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音响的艺术。它的基本特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音响使人们从听觉上感受艺术形象发展的全过程并引起内心感情的共鸣,从而获得一种美感,在精神上和意识上达到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音乐的表现功能既有抒情的一面,也有造型性和描写性的一面,换言之,音乐既有抒情的功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以抒情见长),也有造型描写的功能。这种表现,有由于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所具有的不同表现性能而产生的。这些要素共…  相似文献   

14.
声乐艺术的再创造是演唱者创造出来的体现一定内容的艺术形象。它要将表现美与再现美统一起来。再现美是准确地再现音乐作品作者们的创作意图。表现美包括歌唱语言的表现美和歌唱动力的表现美。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很多以白描见长的情节蕴涵极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不论见仁见智,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便自然引发了几乎是永远不能停止的争论,这足以表明作者艺术腕力之高,作品美艺术魅力之大。同时,这种现象也促使人们对作品不断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演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印象"便是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要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的基础上,以主体意识介入和把握的方式,通过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使艺术形象的创造带上普遍概括的意义。在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这种"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便突出地体现为一种"简炼"的风格。没有简炼,就没有后印象派的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炼"都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从色彩、线条和构图三方面来分析后印象派"简炼"手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表现主义画派与苏轼文人画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将绘画由再现提到了表现的高度,主张绘画要表现内心情感,反对过分忠实地再现客观现实;主张“不求形似”,要求有艺术联想和想象力。二者在题材内容及绘画功能的转变上都能体现以上思想。只是,表现主义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抗争,苏轼文人画思潮对现实的态度是消极遁世;表现主义主张纯主观表现,而苏轼文人画思潮主张主客观结合。这则是二者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这两个方面对翻译风格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翻泽风格的诠释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个体行为,而是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是一门学问高深的艺术.翻译风格的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褒贬好恶,因而不能掉以轻心.译者唯有在翻译时正确把握原作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悉翻译风格的各种表现形式,保持并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才能准确、艺术地缩小与作者思维的差异,在译文中通顺地、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论艺术技巧     
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无论是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它们在取得物化的形态以前,都有个从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从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信息的过程,这也就是从生活体验、审美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艺术传达的关键则是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把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诗意的思想通过完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才能。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艺术家能否创作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情境是经过物境这一接近于客观生活原态的境界进入情与景合、境中蕴情的一种新境界。这种特定的境界,是作家、艺术家主观观照中的实境,也是他们情感体验中的实境,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凝聚,往往可以形成富于美学魅力的艺术意境。物境、情境的生活实体感较强,而意境则艺术的、美学的魅力更浓。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情境。而且,由于情境和意境间的阶梯型发展关系,有时境界比较深邃、内涵比较丰富的艺术情境,距离艺术意境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散文情境的艺术展现通常有两种基本形态:直观型和积淀型。这两种情境展现的艺术旨归是共同的,即创造富于魅力的艺术境界,但它们在具体的表现上则是各有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