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文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王安石的古文、贯道、言志、实用、审美、言意、风格的文章理论。他的“道法”文章论不仅开启了明代“意法”、清代“义法”的文章论,而且对建构现代文章学理论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系统提出人才理论,大胆选任人才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人才问题认识深刻,以古喻今,把它上升到事关社稷兴亡的高度,并提出了对人才“陶冶而成之”、“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的人才理论。在政治实践中,他大胆改革教育制度和官吏选任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王安石的人才理论和实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传统伦理思想史重要的范畴。王安石的义利观既扩大了"义"的范畴又突破了"利"的内涵;既解决了公利和私利的矛盾又强调了先利后义和义利统一。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历程可分为发韧期、成熟期和新变期三个阶段。从英宗治平年间开始,其散文创作在继续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以经术为文”这一特点开始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4,(6):113-120
王安石与苏洵、苏轼、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同为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和士大夫。因为性格和素养有别,苏洵看不起王安石;因为王安石领导熙宁变法,苏轼上奏反对,苏辙是先拥护后反对,而王安石对苏轼兄弟给予挤压排斥。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恩恩怨怨,体现出北宋士大夫的为君王忧和为天下忧的士大夫精神,也体现不同政见者之间的意气性格,由此可感知历史的厚重与性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没有否定天人感应理论 ,相反 ,王安石试图利用董仲舒以来的传统灾异观保护自己 ,以反击反对派用自然灾害为口实对新法发起的进攻。而在哲学层面 ,王安石的灾异思想与反对派并无根本分歧 ,王安石与其政敌的争论是传统灾害理论内部的争论 ,在本质上是另一形式的政治斗争。司马光将其解释为“天地与人 ,了不相关” ,其实是一种曲解。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后期诗歌内容以山水禅诗为主,风格也变得雅丽精绝,悠然旷逸.造成其诗风转变的原因,除了罢相之后远离权力争斗中心,心情自然趋于平静外,王安石生性旷达,漠视功名的胸怀和他晚年学佛参禅,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性有善有恶"人性观是王安石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还蕴含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作为道德修养工夫论,王安石成性论包括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式、方法,成性的阶段、过程等。作为王安石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成性论蕴含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及其对君主、政府、国家之作用的思考。王安石成性论与董仲舒、张载的成性论有同有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诗文风格可用“瀑出山涧”为喻。其立意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如壁立千仞,具有峭拔美;其抒情激情澎湃,无所羁绊,如瀑挂前川,飞流直下,凌厉强悍,具有阳刚美;其结构布局,叙议结合,一线贯穿,具有和谐美;其诗文形制短小,意蕴深刻,简洁明快,省去了百川支流的汇聚过程,展示着飞流直下的瞬间美景,具有精简美。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作为经学家兼诗人,其诗歌文本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经世致用经学观的影响,王安石前期将诗歌囿于"礼教治政"范围,重视诗歌美刺作用,作为抒发政见、维护变法革新的载体;扩大诗歌题材,有社会政治诗、咏史怀古诗、歌功颂德诗等;丰富诗歌语言,大量使用和化用经学语汇、引用经学典故。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发展与"王荆公体"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思想家。就哲学思想而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其道论。王安石道论首先阐述了有无之间的关系,用道之本、末统摄了有、无;其次提出了万物运化的根据在于元气和冲气的观念;再次则采用自然和人力这一对概念说明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差异,并通过强调人力的必然性,进一步推论出儒家价值观的必要性。王安石道论在北宋儒学复兴中开道论建构的风气之先,但因为其道论有以无为本体的倾向,被认为杂于佛老,所以后世大儒对其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2.
李华瑞 《文史哲》2008,(1):73-78
宋神宗在熙宁初选择王安石的思想或施政纲领作为"国是"进行变法,但在变法过程中又不愿放弃"异论相搅"的祖训,最终导致王安石辞去相位。宋神宗亲自主持元丰时期的变法活动,并确立了"立法于此,使奉之于彼,从之则为是,背之则为非"的国是宗旨。宋神宗选定"国是"的做法不是"不能由皇帝‘以合其取舍者’为标准而作单方面的决定",而是恰恰相反,是由皇帝"以合其取舍者"为标准。因而说宋神宗与王安石等人共定"国是",似与相关史实有一定出入,故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3.
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欧阳修与王安实目标一致,都是以抨击西昆体等浮靡文风,建立具有清新实用的文学风尚为宗旨,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及生活经历不同,在文学认识、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上,两人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即欧阳修更看重文的独立性和表现性,王安石则重视文的政治功用性。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 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优秀的教育家。王安石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推行新的教育内容和考试制度、强调学习和兴办学校的重要性、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影响的焦虑"这一诗学理论,分析王安石在前代诗人的巨大成就影响下所产生的焦虑心态,这种心态也是所有宋代诗人面对的时代焦虑.王安石化用前人成句而自出新意,以求超越前人,克服焦虑心理.而这一策略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被认定为抄袭剽窃,歪曲了诗人的原意.  相似文献   

17.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王安石变法” ,既有丰硕的功绩 ,又有严重的失误 ,这些失误影响了改革的成就 ,给改革带来了阻力和损失。历来批评这次变法的人大都认为 ,这些失误应由王安石负责 ,甚至由这些失误而否定这次改革。但事实上 ,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负责人应是宋神宗。宋神宗和王安石在理财思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主要体现在实施变法的步骤、理财的思路与政策以及用人方面。宋神宗的主张是导致变法中一系列失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王安礼是宋代江西临川王氏家族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文章对王安石王安礼诗文创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二人文风之异同,窥见宋代江西临川王氏家族乃至宋代临川文学兴盛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刘洋  王文华 《理论界》2008,(2):139-141
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与高僧蒋山赞元交往的考述,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佛学思想对王安石思想的影响。另外,本文对王安石思想中受佛教影响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变法能在北宋中叶发生,主观上得益于他任鄞县知县时的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功实践,以及他"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的个性;客观上得力于神宗皇帝对理财的重视及其对王安石的高度信任.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有八项,分为刺激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和加强武力的备战措施两类.其变法之所以阻力重重、举步惟艰,最后以悲剧收场,主要原因是治国以理财为中心、君臣以求利为要务不为中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所容忍,次要原因是王安石在对待政敌和盟友的策略失当,政治素养和人文素质不够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