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岛语族"的起源课题在中、外学术上都有很长的探索历史,西方学者主导的太平洋跨界民族史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今南岛语族"人群的语言学视野,而从所谓"今南岛语族"生存的空间范围去寻找"原南岛语族"的文化起源,忽视了现今已经消亡的、但在壮侗语族和闽、粤等汉语方言中尚保留浓厚的"古南岛语底层因素"的华南地区的材料.我国学者主要是在中国民族史的学术框架中探讨"南岛语族"的文化来源,站在华南百越民族史的学术视野上,充满华南大陆向海洋单线传播、扩散的观点."南岛语族"的起源研究,必须从包括华南在内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土著文化史的宏观格局中认识,从历史学、史前考古学、民族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无纺树皮文化起源、发展的中心在华南、东南亚至太平洋群岛,是百越先民和南岛语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亚太土著民族志丰富的土著文化遗存,不仅为认识人类服饰全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认识华南、东南亚、太平洋土著民族史及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亚太土著地带的树皮布文化圈,突显了"百越—南岛"古今文化的源流及其共同体性质。  相似文献   

3.
"百越"是先秦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华南、东南及邻近的中南半岛的土著族群,汉唐以来百越民族的主体逐步消融于南迁的华夏、汉民族集团中,部分演变成今天活跃于华南的壮侗语族等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侗台语民族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主要以其中的某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很少有从整体上来研究侗台语民族,特别是从它与百越、南岛语族之间的关系层面来研究。据研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岛,东方延至太平洋环形岛链的广阔地区,历史上曾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而侗台语民族则是这块辐射状的链环中的重要部分。侗台语民族不但是百越的重要成员,而且是百越的最直接的继承者。揭示侗台语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探求侗台语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历史关系以及内部诸支系的形成与分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7.
中亚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突厥语族民族在这一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回顾相关文化理论及对这一区域和族群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人类文化的变迁是通过逐渐的"过渡段落"实现的,而中亚及突厥族群的文化进程为实现欧亚大陆的文明衔接与动态分布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百越遗传结构的一元二分迹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最新的分子人类学材料———Y染色体DNA能对民族系统进行精细的分析。百越系统被发现与中国的其他系统差异很大 ,而与南岛语系民族 (马来系统 )特别是台湾语族群体相当接近。已经研究的百越群体显示出遗传发生关系和语言文化类型的差距 ,这与百越的整体认同和地域分化有关。根据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百越民族系统遗传结构的三个特点。 1 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 ,可能大约三、四万年前发源于广东一带 ,而后慢慢扩散开来 ;2 百越二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为中心的西越 ;3 百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由广东向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迁徙。百越接触过的许多族群也涵入了部分百越的遗传类型。百越从广东经江西向浙江的扩散可能发生于很早以前 ,福建与浙江的越族群体是不同路线迁来的 ,在台湾原住民遗传结构中同样表现出这种二元性。西部傣族类群是很晚从广东迁出的。  相似文献   

9.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一、东南亚诸民族东南亚作为东西文化和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其人种与民族构成十分复杂。据考察,其土著居民出现于洪积世末期。依其语言系统可分为:(1)南岛语族;(2)南亚语族;(3)汉藏语族;(4)泰、卡岱语族四大类。其中,南岛语族,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诸岛。其他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指导原则。同世界上的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事项都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种民族文化事项产生之后到底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民族文化事项传承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如果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不符合民族文化传承者自身的愿望,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2.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30-40年代,顾颉刚先生开始研究禹神话的时候,认为这个神话出自中国古代南方民族,后来他改变看法,认为这个神话出自中国古代西方的民族。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南岛语言和闽方言研究禹神话,认为禹神话是远古时代百越民族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图腾崇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砖茶与西北少数民族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砖茶是我国西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民族茶。砖茶不仅仅具有普通茶的生物性功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它还具有政治、宗教、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砖茶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商品,自古及今,它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工具性角色,承担着文化使者的职能;西北少数民族对砖茶的厚爱和依赖,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砖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原西藏地方政权对墨脱及其以南地区的统辖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脱及其以南地区过去是我国珞巴族和门巴族的重要聚居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珞巴族先民就与藏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珞巴族居住的珞瑜地区(包括墨脱)很早就为原我国西藏地方政权统辖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时远 《民族研究》2003,2(3):27-42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中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揭露了“台独”势力利用“原住民”问题分裂祖国的图谋 ,认为台湾一些人对所谓“南岛民族”的炒作实质上就是要宣扬服务于“台独”目标的“泛南岛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7.
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电影《花腰新娘》作为人类学"文化批评"的一个文本,将其看做现代传媒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并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这种阐释做了分析.文章考察当地人(花腰彝)如何解读电影中关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的信息,如何表达他们对其中的意识形态的态度,又如何围绕媒体来组织他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及经济活动.文章同时提出了民族文化传媒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婧  吴大华 《民族学刊》2010,1(2):91-99,164
侗族习惯法作为一种从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继续影响着侗寨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侗族习惯法与刑事制定法之间在定罪和刑罚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自治地方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刑法具有立法变通权,"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法律依据;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理论空间,刑事和解制度在侗族地区运用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实践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