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现在有几本研究弗洛伊德的著作,企图把他的思想列入包括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在内的智力宝库。其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也许是保罗·理科欧的《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解释”》一书。理科欧在该书第一章中(标题是“弗洛伊德的地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同另外两个现代思想家马克思和尼采的理论观点放在一起。理科欧认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基础,正如弗洛伊德和尼采之间的联系基础一  相似文献   

2.
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创造性思维中潜意识的作用,对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梦对创造性思维的帮助 对梦的解释最早是与神连在一起的,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意识不了解。虽然今天人们再不会以为做梦是神授的,但是为什么会做梦?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1900年,弗洛伊德《释梦》的出版,拉开了对梦境专门研究的序幕。 梦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说:“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①在他看来,梦“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和”②…  相似文献   

3.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著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本文着重于澄清这一问题:究竟他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弗罗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弗洛伊德主义,但他又鼓吹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建立他标榜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  相似文献   

4.
似乎弗洛伊德的“实在论”和我在前面几章谈到过的实在论有着重大区别。我坚持认为,实在论包含这样一个观点: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实在的反映。相比之下,弗洛伊德揭示的反映在梦中和神经症症状里的“实在”仅仅是一种“精神实在”,即一种关于欲望、情感和思想的主观实在。弗洛伊德把它与物质实在明显区别开来。他说道:“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到马克思著作中去寻找哲学价值概念的本质规定及其依据是不恰当的;用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的有关论述来定义和论证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导致了国内价值论研究中的效用主义倾向;把价值理解为效用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并不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灵感思维与科学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灵感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 思维形式。所不同的是灵感经常产生于大脑的潜意识活动之中,由此给人们的 研究带来了困难。作者认为人的意识是分层次的,可以驱使肢体并直接接受人 体各部位信息的为意识(或称显意识),一般说来不能驱使肢体,但可以间接 接受人体各部位信息的为潜意识,并提出了“意识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科学 假说,对灵感思维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新的探讨。文中提出了诱发灵感的 系统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认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马克思摈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的唯物主义的概念与这个词的传统涵义相差甚远。马克思并不认为只有物质才是实在的,他也不认为意识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幻觉”。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决不是古典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英国的唯物主义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唯物主义把头脑看成一张蜡片,世界在上面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然而,马克思认为,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印象,简单地反  相似文献   

8.
历史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的最高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而历史认识的最高视野,则是历史的社会价值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生产实践本身的双重价值意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实践,本质上都是人们通过对象客体价值的创造,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活动。文章又从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的追求活动,进一步提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文章通过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类价值和类本质,其表现形式是人以“自在生命价值”为基础对“自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人对人自身类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最后,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规律观点及其人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规律和最深层本质,是人们通过他们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的实践创造活动,去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要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与黑格尔的“我们现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观点基本上相一致,区别只在于预见到共产主义光明前途的马克思并不悲观而已。笔者认为这种“相一致”论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是孤立地从字面上简单比较而产生的误解。其实,这两个论断是完全不同的,马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工资成本上升和物价上涨并存的局面。由此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对工资和价格因果关系的探讨,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过分析,工资成本上升只会引起利润率下降,不会引起价格上涨。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物价上涨不都是由于工资成本上升引起的,但工资成本上升必然会推动物价上涨。我认为,前一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工资—价格”理论的前提条件,难以对现实作出科学解释;后一种观点符合客观事实,但回避了马克思的“工资—价格”理论,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8):111-115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为对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分析提供更完备的理论基础,为此,它吸收但又改造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与压抑理论,接受但又弱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主义——生物主义的解释取向和原则。经由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吸收与改造,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全文从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者”入手,引出对后殖民时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思考。作者首先考察了他者概念的哲学来源,然后分析了殖民主义建构他者世界的三种方式。最后引用了马克思有关族群本位意识———个体本位意识———类本位意识的论述,提出了在新的时代建立新型的“主体—他者”关系的观点。认为处在后殖民时代的中国批评家,应以消除族群本位意识残余为基本任务, 以进一步呼唤个体本位意识为手段, 以确立类本位意识为目标,完成从依赖性———独立性———自由性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的发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提供了原始依据和确切的材料。这种解释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关心人类异化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异化问题的思想家。虽然,最初只是一些突击青年马克思的作用的人持有这种新观点,但是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和撰写成熟经济学专著的马克思之间存有分歧的观点是不应长期继续下去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异化”一词在马克思1845年之后的著作中极少出现,但是许多人认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冯宪光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对“人”的类概念的使用》(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期),是很彻底的。它认为,无论是在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中,还是其晚期成熟的著作中,关于“人”、“人类”、“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等提法,或者表现为对费尔巴哈术语的借用,或者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而在现实生活里和马克思的思想中,都不是  相似文献   

15.
意识是主体人与其网围世界的关系。它是人的主体作的流露.又是对世界情景的总体性统观。意识发缘于主体人及其世界,但又超出二者向实践逼近。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意识的超越性。一、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过:“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①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意识的本质,是指主体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它是主体人在存在优先性的基础上,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对主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确证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对象世界,作为意识的原始材料,是意识所采摄和对应的原型。意识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包含着人的行为目的性。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物质生产为原点,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为两个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性艺术、商业化艺术、自由艺术,乃是马克思艺术哲学勾勒出的艺术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理论框架,突破了单一的艺术意识形态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强调朱光潜是一个有很深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他在留学西方之前已初步形成了艺术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观照的观点 ,尼采不过是朱光潜审美人生观在西方圣哲中的一个“道具”。文章指出 ,朱光潜美学的根基是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上的。因此 ,当他后来皈依马克思主义时 ,他很注意把马克思关于人生、人情、人道和这种传统精神结合起来 ,从而对马克思如何将实践观运用于解决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作者也认为朱光潜美学体系存在矛盾 ,但这种矛盾根本上讲还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在他体系中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为马克思所提出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阐述这一方式有别于科学掌握世界方式的独特特点时, 对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中艺术实践主体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征作了精辟而深邃的分析:一是确认艺术与感性心理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人的审美感知的具体性、直观性;二是高度评价幻想、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感性思维形式在对现实的艺术掌握中所发挥的巨大的能动作用;三是充分肯定了情感对艺术创造实践的动力功能及其心理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构建现代文艺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移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10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认为它是治疗师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被激发出来,形成治疗师的盲点和局限,因而是治疗的阻力;1950年海曼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观察和了解来访者潜意识情结的钥匙,是治疗的动力;之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精神分析整合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反应,它是一柄双刃剑,合理应用就是治疗的动力,否则就是治疗的阻力。反移情一般分为主观反移情和客观反移情。客观反移情又分为一致反移情和互补反移情。治疗师如果能够克服主观反移情,合理利用客观反移情,即在心理治疗中能够不诉诸行动,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适度表露反移情,就可以准确地感知来访者的移情,了解其人格和人际模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弗洛伊德的学说深入到西方文化之中,贯穿在人的哲学、社会发展理论、创作理论、艺术范畴的各个最重要的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则被认为是与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卓别林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这类文化活动家齐名。十月革命以后的最初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承认。精神分析在许多方面得到研究并运用于临床医疗。在那些年代的哲学、心理学和医学文献中弗洛伊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