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甚至几度濒临禁绝.因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华化就成了摩尼教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摩尼教之佛教化、道教化和民间化三个方面.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摩尼教的佛教化问题,因为摩尼教所尊崇的五佛中本身就有释迦牟尼佛,摩尼教的义理与仪式等都有受到佛教深刻的影响.至于摩尼教的道化问题,囿于史料所限,研究较少,这一情况直到2008年以后随着福建霞浦等地大批摩尼教文献的发现才大为改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动向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忏悔录》所叙述的"转变"就是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走向大公基督教的过程。按照该书卷五的文学呈现,在383年与福斯图斯相遇之后,奥古斯丁就对摩尼教"开始绝望",是故其摩尼教时期仅为"九年之久"。本文指出,当时奥古斯丁的中心目标就是依靠摩尼教的关系谋求世俗的前程,"开始绝望"的叙事实为文学修辞的产物;但这番叙事并非旨在掩盖当年"畏罪潜逃"的凭空虚构,而应当被理解为作者在"转变"之后的语境中有目的地进行回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宋元滨海地域明教非海路输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所谓“海上丝路”热的影响,有关摩尼教入华路线的说法已出现非学术的倾向。本文从纯学术的角度,论证宋元时期福建滨海地域流行的明教,并非海路输入;而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唐代摩尼教华化变异而来。作者认为,摩尼教之入传福建滨海地区,是古代文化间接传播的典型例子,有着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探讨摩尼教文明与闽文化之交融,不失为历史人类学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宋代东南沿海一带民变频繁,不少与摩尼教相蟠结。摩尼教本为一尚和戒斗、奉行王道而又特别注重道德的宗教,何以沦为农民起义的工具,长期困扰学界。从近期福建霞浦、泉州和福州等地发现的摩尼教资料看,宋代摩尼教在遭受来自官府的种种打压后,开始由尚和戒斗而向尚武斗狠方向转变,以图自保,同时向帮会化转型,逐渐形成了严密的宗师体系和堂口组织,加上摩尼教崇尚光明,提倡禁欲崇俭和团结互助,对于贫苦农民很有吸引力。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农民起义的发动,应为宋代民变多与摩尼教相蟠结的历史原委。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近年学界所关心的福州浦西福寿宫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属性问题,在已披露的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文章不同意学者把明教文佛祖殿定性为摩尼教遗址,而认为明教文佛崇拜是一种地方民间信仰,其创立者并非摩尼教的传人.不过,在创立这种信仰时,不排除受到当地历史上曾盛行过的摩尼教之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福清市近期发现的摩尼教文献中,《香空宝忏》可谓福清摩尼教在功德道场中所使用的一个核心文本,内容丰富,而且保存完好,内容完整,其中的15条忏悔文均与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本《摩尼教徒忏悔词》能够一一对应。关于福建摩尼教的最早传播者,史书记载为呼禄法师。笔者此前推测“呼禄”为回鹘语■(吉祥)的音译,意在说明福建摩尼教由回鹘高僧传入,福清本《香空宝忏》中的15条忏悔内容竟与回鹘本《摩尼教徒忏悔词》高度一致,可以证实福清摩尼教与唐代北方摩尼教一脉相承,是漠北回鹘摩尼教南迁的嫡传系。  相似文献   

7.
福建晋江草庵是著名的摩尼教(明教)遗址,清代这里的明教徒借用民间信仰占卜形式,制作一套签诗,其内容包含着摩尼教反对黑暗、崇尚光明的理念,保存着一些摩尼教经文特有的术语。对照近年福建霞浦发现的明教坛堂科仪文书,可以看出晋江草庵签诗中嵌入整段的摩尼教经文。由此可以探寻到晋江草庵签诗、霞浦科仪文书与敦煌发现的唐代摩尼教经文一本同源,可以作为摩尼教在华传播路径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公元7~8世纪九姓胡移民聚落的增加,摩尼教、祆教等宗教的东传,九姓胡的频繁入贡,均与当时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即阿拉伯帝国的东向扩张密切相关。席卷粟特人城邦的"圣战"浪潮,正是导致大批粟特人东迁和摩尼教、祆教等宗教东传以及九姓胡频繁入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漠北回鹘的摩尼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漠北回鹘改宗摩尼教是其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摩尼教早在公元 76 3年以前就已经传入回鹘民间 ,并得到官方认可 ,开始公开传播。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回鹘改宗摩尼教的社会条件在此之前尚未成熟。其后 ,回鹘为了依靠粟特商人发展商业经济 ,故赋予粟特人所崇之摩尼教以崇高的地位。摩尼教在漠北回鹘国教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回鹘立足后 ,曾借回鹘之势盛行于唐地。摩尼教对回鹘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69年发现的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讲述了3世纪摩尼的印度之行,这份文献显示摩尼的印度之行应该在240年至242年之间,他可能让印度西北一个国王皈依了摩尼教,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摩尼教的社区群体。摩尼的印度之行,对摩尼教的形成与早期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摩尼吸收了印度宗教思想以丰富摩尼教的理论,在寺院建设、宗教仪式等方面,印度宗教对摩尼教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