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2.
尽管女权主义者对劳伦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述与表征存在敌意,认为劳伦斯本人的立场与女性立场相悖,是憎恨女性的,但从伍尔芙与尼恩对劳伦斯作品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劳伦斯作品的边缘性,因此其作品精神与女性作家作品精神有共通之处。劳伦斯的语言有一种女性气质,富于流动性与变化,这与女性语言极其相似。劳伦斯本人的哲学阐释亦为读者理解其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周春艳 《东方论坛》2005,(1):49-50,82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者的作品或者描述女性生活的作品不绝如缕,其滥觞可说始于<诗经>.有一种趋势或者并未引起注意:<诗经>荟集女性作品之多,作品对女性生活反映之直朴、大胆、奔放,为后世经典作品所不及.这种景观在整部文学史上呈衰减之势.  相似文献   

4.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黄畹秋因爱生恨的非理性复仇,来自传统女性偏执报复的劣根性叙写,复仇模式较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复仇叙述套路。其复仇母题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女性复仇动因属早期创伤型变态复仇,类似美狄亚报情仇,复仇效应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复仇。这一因爱生恨的狠毒女性类型,也影响到金庸小说,并因此形成了一个黄畹秋式形象群落。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的姊妹篇《角色结构:二元还是三元?》中,笔者对结构叙事学家们——尤其是格雷马斯——对叙事作品的行为主体(角色actants)的描述及理论基础结构二元对立原则进行深入检讨,分析了格氏角色范畴切分和描述的不足,尤其是其依赖的二元对立原则的不足,指出,即使在语言学领域,二元对立也不是语言组构的普遍规则,而把这一规则运用到语言学之外的领域——如叙事学研究,其有效性一样极有限度——如果不是更为有限的话.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巴尔特关于语言的“中性化”观念,拉康用以描述象征界主体构成的“能指/所指/能指”三维结构模式,以及各民族文化崇“三”崇“中”的文化惯例与习俗,尤其是叙事作品内在构成与男权社会家庭三维结构的本质性关联等语言学、符号学、文化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有关思想,提出用三极鼎立模式代替二元对立原则来描述叙事作品(主要是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古代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角色构成的设想,本文正是这一设想实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民初李涵秋的社会小说中有大量地域性民俗文化的描述。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发现,李涵秋以揭露迷信的荒谬性突出俗信的社会人生意义而展示民俗现象,从而昭示了时代进步思潮影响下的作家对民俗文化叙写的新动向。他的作品对后来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盖斯凯尔夫人在对《克兰福德镇》的情境、事件、人物等进行描述时总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女性视点,或者观察点,通过这一观察点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小说描绘了一个自足圆满的理想女性世界及小镇中的没落的贵族女性群体共同的精神处境,即以女性视点观照女性自身,从一个个女性个体生命感官、心灵出发,书写女性对世界的感受,寻找与世界的对话。使作品突出了女性话语、女性心理及女性气质。  相似文献   

8.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20世纪40年代丁玲创作于延安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当代中外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认为作品的女主人公贞贞承载了抗战时期女性与民族主义话语冲突之意义,是女作家丁玲和这场民族革命之矛盾与裂缝的体现。但是,通过对这一作品及同时期的《新的信念》的再解读,由这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意象"被强暴的女性"入手,可发现丁玲并不是简单地站在性别立场对民族革命进行批判和否定;相反,丁玲借女性与革命、强暴的故事意欲呈现和探寻的是女性在这场新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中的权力以及能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丁玲是以女性叙事参与了民族革命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观察与表现女性的视角有了大的转换。它通过摒弃前代小说尤其是明清章回小说对女性轻视甚至丑化的叙写方式和观念,集合旧小说中所有受人欢迎的人物模式,打造了一位集侠义、美貌、德才于一身的女性形象。这种近乎完美的理想女性,虽然反映了作者幻想世界里的自我麻醉,是他的"白日梦",但作者突破文人的思想束缚,突破男权思想的藩篱,极力赞美女性,对近代文学中主张女性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赞赏女性才能的女性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宗法为特征的古代社会要求女性坚守节操,然而话本小说却有不少叙写女性失节的故事,并在一定程度表现了对情欲肯定和失节宽容。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潆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例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这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结果,是世俗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叶嘉莹早在一年多以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的长文。在那篇文稿中,我曾就女性形象、女性语言,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叙写中所无意流露出来的双性心态,探讨过《花间》词所形成的一种美学特质。以为...  相似文献   

12.
1940年代初,有关王西彦小说《家鸽》的批评和反批评文章在《文艺生活》月刊上形成了交锋。文章以此为引子,讨论了在上述背景下《文艺生活》月刊刊发的以知识女性成长命题为关注点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社会、男权以及女性自身这三个角度探讨了女性被束缚的原因,着力表现了知识女性是如何在抗战的时代潮流下,冲破牢笼走向社会并成就自身的。虽说这些新知识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理想化的存在而被描述着,但这些新知识女性形象的出现仍然是对"妇女回家"论争所作出的正面且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论述了类型描述在小说史叙写中的重要意义,并把《宋辽金元小说史》的撰写作为实例,作了具体的剖析,认为此书成功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类型描述作为小说史叙写中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只要建立在详实、过硬的材料说明,严密、周详的逻辑推理,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扎实、严谨的学风的基础之上,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推进,类型描述必将得到学者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和更充分的应用,从而成为更深刻地揭示出小说发展规律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多丽丝·莱辛的晚年作品《又来了,爱情》,描述了殖民地庄园主私生女朱莉和老年女编剧萨拉各自的爱情纠葛。小说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揭露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压抑与掠夺,并希望建立一种男性、女性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花间集》中,以抒写闺怨的作品居多。在众多的闺怨词中,“娇慵无力懒梳妆”这一独特意象被广泛地运用,成为花间词抒写闺怨所用最多模式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做为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和延续,自必有它的背景和条件:其一,往代抒写闺怨或宫怨的文学作品中,相类意象的运用,是形成花间闺怨词这一抒写模式的先声;其二,温庭筠在接受齐梁宫体诗和唐代“青楼文学”影响的同时,扬弃了齐梁宫体诗人对女性外在形貌的赏玩甚而是亵玩的低级趣味,把笔触延深到对女性心灵的探索上,完成了“青楼文学”女性描写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其三,社会现实及时代精神与词人的个人生活经历,促成了这一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抛离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尝试用女权批评的新阅读方式解构叶文玲小说;侧重于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了女性写作的”双声话语”状态:一方面是女作家以源自于生活实践的朴素感受和对真实的颖悟来关注描述女性人生;另一方面,又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意识,她们在写作中常常遵从于一种男权的价值尺度,用男性话语来规范女性形象。借助于“双声阅读”,我们会发现:女性文本大多呈现出一种分裂、约束状态;作品在表层的“主宰故事”之下,往往隐含有一个“失声的故事”,那是女作家在无意识状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著作,一是《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以下简称《现代观》),一是《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以下简称《女性叙写》)。《现代观》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一篇长文,后一部分是前几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迦陵随笔”。本书站在现代立场,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词学的一些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18.
考察张贤亮的作品,不难发现张贤亮有一个难解的情结,那就是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这已经成为了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文学现象。张贤亮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女性,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张贤亮之所以如此,是跟他的遭际命运息息相关的,同时他对女性的描述受到了传统文本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湖诗派在推崇贾岛姚合的同时也效法韩偓的香奁诗,部分诗作题材上叙写女性及恋情,风格婉丽缠绵,这在较少描写爱情的宋诗中显得颇为突出。江湖诗派内部学习姚贾、许浑与学习韩偓两种创作倾向并存,这表明江湖诗人对晚唐诗的两种主要风格都比较看重,学习的是全面意义上的晚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叙事,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比兴”及“山水”式的风景叙写,而是在现代科学主义思潮背景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景叙写模式。它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认识论上的自觉,即一种新的风景观念的产生;另一方面在小说文本中,它还分别表现为隐喻过程的象征性和换喻过程的写实性。前者以鲁迅为代表,后者则以叶绍钧为代表,二者构成现代性风景叙写的两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