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萨特、贝克特的戏剧成就和艺术特色的研究与评价存在一些误区,尤其表现在对萨特的评价上。本文通过对两位作家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和文本内涵的考察,发现这两位“先锋”作家的“古典”追求和“神话”渴望,进而发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精神资源和哲学资源更多的是来自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尤以前者的影响为最。萨特的戏剧创作并非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说理”和“图解”,而是对它的诗化延伸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萨特的“虚无”与佛教哲学的“性空”概念,并指出萨特的“虚无”是对佛教哲学“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萨特自由观念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其本体论哲学与伦理思想相互贯通的理论基础。本文力求从萨特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我思”分析入手,通过对“我思”意识的自发性与自由、“意识之有”的虚无性与自由、本体论的存在性与自由等三个方面的探析来揭示出其现象学本体论与自由观念的内在联结,并以此说明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本体论自由观,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而由此所构建的伦理学则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性质,成为了人类真正生活、行动和可靠存在方式的本体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萨特理论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人在世界的存在状况,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这种哲学观造就了萨特的文学观。其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在文学理论中得到表达,“选择”与“介入”理论在文艺创作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5.
人在萨特哲学中占有核心的位置,也是萨特哲学论题展开的基点。“匮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于“匮乏’的存在,人类进行生产、进行社会交往,并产生敌对关系。“匮乏”表现着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冲击。萨特的哲学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反对理性与上帝所设定的那种客观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创造、超越与无限可能性。萨特在把富有浪漫色彩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存在”推向顶点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公共性的存在,主张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的存在。萨特的哲学旨趣既在私人领域,又包含着公共领域,萨特所追求的人,既奔向浪漫的方向,又回归具体的境地;既追求私人领域的无限可能,又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承担责任。人在萨特那里是浪漫与理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宣扬的自由观的理论前提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哲学命题。而颇具操作性品格的核心观点则是“自由选择论”。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观 ,因而注定是孤独的 ,不融于世的。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这一思想遗产进行审视和扬弃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9.
萨特的人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认为,哲学就是“人学”。他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值得重视,但把“人”归结为孤立的个人存在和主观意识,则使他滑向唯心主义。他从“人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体验”对人作了分析,说明人是虚无的存在,“恶心”是人生的体验和证明,表现了他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阐释生命意义的诗性学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是追问人生价值的哲学言说。小说《恶心》就是思与诗密切相依的典范。它昭示了人如何从萨特哲学对本质所界定的事实性否定命题通向对存在所设想的价值性肯定命题。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是一个难以究诘的概念,不同的存在主义者有不同的看法: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与神秘主义的信仰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但殊途同归:“存在”是主观性的自我,其思维模式可简单归结为:“存在”——“自为的存在”(或“亲在”)——“主观性”——“虚无”。  相似文献   

13.
hum an ism由两个含义构成,它们是“人性”(“人道”)和“主义”(或“思想”)。萨特和海德格尔就是围绕这个词的这两个含义而分别发表了他们对这个词不同看法的。这些看法的不同也进一步向人们表明:他们虽然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在哲学观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萨特的哲学依然属于海德格尔竭其毕生精力要克服的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人的哲学,主要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行本质”和“自由选择”三大论题组成,既有其进步性又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自欺与自由——萨特哲学对人的存在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指出了自欺与说谎的区别,探讨了自欺的一般结构。萨特哲学讨论自欺,意在阐明人的存在结构,揭示人是自由的以及这个自由的特性。自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存在状态,源于人是自由的,但人又恐惧和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7.
论萨特文艺创作中的悲观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萨特一生为自由疾呼,自由—选择—反抗(行动),成为他存在主义人生哲学的全部纲领。然而他最终并没有得到他理解和期冀的自由,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为自己创造的理论所迷惘。萨特哲学上的失败主义情绪,在他的文艺创作中投下了浓郁的阴影。一萨特对人类存在的根本体验,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恶心”。这是萨特对  相似文献   

18.
“自由哲学”在萨特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主张人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基础。但是统观萨特的自由观,其远离生活世界,完全是脱离现实根基的主观意志自由,在生活世界中处处碰壁,最终沦落为“自由的乌托邦”,以“不自由”为始点和终点而展示其“自由的乌托邦”的图景。因此,为了正确评价萨特的自由现,以“自由的乌托邦”为逻辑谱系,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价值坐标,对其自由观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9.
萨特的哲学可以概括为人学.尽管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从而在本体论意义上认定人是自由的,但是,萨特哲学的内在逻辑则是从人的关系世界展开的,即仍然没有离开"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上,以人为基点的关系世界的辩证法是萨特哲学的精髓,也是理解萨特哲学的根本点.由此出发,能更深刻地阐释萨特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总体性与总体化、实践观以及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伦理学堪称西方伦理学史上建构主体伦理学的一次大胆尝试。萨特是以主体道德意志自由为基础来建构其主体伦理学的。要探讨萨特主体伦理学的堂奥,须首先了解其哲学基础。一、入学本体论是萨特伦理学的出发点萨特说:“本体论本身不能进行道德的描述。它只研究存在的东西,并且,从它的那些直陈是不可能引申出律令的。然而它让人隐约看到一种面对处境中的人的实在而负有责任的伦理学是什么。事实上,本体论向我们揭示了价值的起源和本性。”“存在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道德描述,因为它把人的各种计划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