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11):30-31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8,(8):26-2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8,(10):36-3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8,(7):26-2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维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一种特殊葬法,以往对悬棺葬的讨论往往注重于某一民族,同时对其意义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从史料和考古学的角度看,悬棺葬是不同时间、不同民族采用的葬法之一,它并非某一特定民族的唯一葬法。悬棺葬是一种处理凶死者的葬法,其意义是由于人们对凶死者怀有深深的惧意,惧怕凶死者的恶灵为祸人间,所以要想法使凶死者的恶灵远离活人,使其处于隔绝状态,从而获得安全感。悬棺葬是古代南方民族处理凶死者的多种葬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招魂葬作为中国古老葬俗的一种形式,在唐代极为流行。不仅民间为战死、溺死或死后尸骨无着者举行招魂葬,宫廷里也为在政治斗争中的死难者实施招魂葬。甚至进入中原的胡族也为死后尸骨无着者进行招魂葬。当时的招魂葬有三种形式:一为以死者衣物或与死者有亲密关系者的衣物来招魂而葬,二为束茅或剪纸为死者形象来招魂安葬,三为在水边为死难者以衣履招魂而归葬。唐代招魂葬的流行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唐人的灵魂观念以及夫妻合葬的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易经》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如果从反盗墓的角度来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应该是中国古人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盗墓构思。  相似文献   

9.
正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就有大量的人殉,但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释"弔"     
殷人游牧,逐草而居,家庭成员或有死亡,随地草葬.草葬之俗,"不封不树",既不能防止禽兽对尸体的撕毁,又没有死者安葬地的明显标记.故草葬后,生者将随身带的牧鞭插在死者身边.高竖的牧鞭风吹飘动,既能殴赶威慑禽兽的逼近,又能标记死者的安葬地.这种取象牧鞭飘动的文字,殷人叫做"弔"."弔"像悬挂于细长的竹木竿上的牧鞭摆动之形,其作用是"殴禽"和"标墓".唐代以后演变为"灵旛".  相似文献   

11.
蒙古地区的古突厥葬后遗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突厥人的葬后遗存长期以来便吸引着学者们的注意。今天,构成这一研究对象的还包括经过精心考证过的石人。然而在专家们中间仍有许多有待争议的问题。例如,此类遗存的作用及雕像的意义就是长期争论的热门话题。现已证实,此类葬后建筑与古突厥人有着确凿无疑的联系,并且突厥兵士雕像是为纪念死者举行葬后仪式所建。近年来的研究使我们  相似文献   

12.
古小说中有一些"因发墓而致死者复生"的叙事。按照发墓缘由可将其分为三类:恶意盗墓复生型、因情发墓复生型及其它发墓复生型。这些作品中,"发墓"作为死者复生的外在条件,不仅起到续接故事情节、凸显人物形象、拓展题材领域等功能,还具有增加小说神秘感和奇异感的美学意义。复生的内在条件一般是出于"命未合死"的宿命论。  相似文献   

13.
从墓葬朝向来看,中国神仙思想的起源和变迁经历了4个阶段:旧石器初民的墓葬大多朝向东方,旨在祈祷死者像太阳那样复活,说明灵魂观念和长生思想已经出现。新石器先民的墓葬大多朝向各自氏族发祥地、氏族公墓所在地,旨在祈祷死者重回先妣肚腹(子宫)中,实现生命的循环。三代时期古人虽仍葬山丘,但常常仅取让死者登上苍天、永生不死的新意,说明石器先民的生命循环信仰已经演变为登天成仙、永生不死的信仰。战国秦汉以来,古人亦葬山丘,但因道教的出现,古人相信,通过服食养性,灵魂和肉身都可长生不死,而这一新信仰正是最近几千年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神仙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田祥玉 《可乐》2010,(6):46-47
27岁的南派三叔取得了一系列显赫的成绩:《盗墓笔记》写到第六部依然势头生猛,为电影《刺陵》撰写的同名写真书大获好评,好莱坞派拉蒙公司买走《盗墓笔记》影视版权,美国Imgac漫画公司的《盗墓笔记》英文漫画版即将在全球英语国家上市……  相似文献   

15.
浅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食尸葬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种奇特的分食死去亲族尸体的丧葬形式——食尸葬。食尸葬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之上,其目的也是为了取悦死者的灵魂,只不过它采用的是比较特殊的方式。食尸葬巩固了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传播场”,在这里原始的互助观念、家族血亲观和辈分观、家族的婚姻观念和灵魂的永生观及少数民族民间口头传说均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史诗传说、民间故事以及相关的调查研究,可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亲族分食死者尸体的腹葬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习俗逐步演变为砍牛送葬.  相似文献   

17.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悬棺葬》简介胜之1987年10月,我校人类学系粱钊韬教授在病塌上审阅了陈明芳《中国悬棺葬》一书的写作提纲,并提前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一个多月以后,梁先生就离开了人世。悬棺葬分布在我国闽、浙、赣、台、湘、鄂、川、黔、云、贵等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  相似文献   

19.
现代盗墓小说诞生于网络,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学类型,受到大众的追捧。而网络盗墓小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学类型,与其深层次的价值有密切关系。这种深层次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所具有的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第二,文本呈现出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第三,以"他者"视角创作的网络盗墓小说,其本身所具有的"他者文本"资源亦具有可研究的学术价值。对网络盗墓小说研究价值进行深入探究,以对网络盗墓小说创作主体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文本深层次价值的表达提供借鉴,亦能对热衷阅读网络盗墓小说的接受者产生积极影响。而从网络盗墓小说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网络盗墓小说的类型化严重,对其深层次价值的研究,对网络盗墓小说的整体发展亦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仲尼这句话对盗墓来者说,亦然。提起盗墓工具,不少读者可能会想起"洛阳铲"。实际上,"洛阳铲"仅是在洛阳、开封、西安一带这些黄土地上使用较多的盗墓工具,而且发明时间较晚,并非通用型盗墓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