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格之境与成人之道──从孟子看儒家人格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之境与成人之道──从孟子看儒家人格学说杨国荣人的问题是儒家关注的基本之点,而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与理想人格的设定及成人之道(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相联系,后者即构成了儒家的人格理论。从儒学的演进来看,如果说,孔子为儒家人格学说提供了历史的起点,那末,...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思想是德性伦理理论,人格境界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人格境界的理论在古代中国备受推崇,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地,儒家的人格境界理论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自己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代表,学说思想广博深邃,蕴含巨大的精神价值,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人格修养目标,追求人格境界的不断完善,这对当今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与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健全人格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自警自省潜能,强化笃实躬行,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全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一儒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为了便于评析,我们首先对儒家的人格理论作一概略的说明。 (一)关于人格的分类儒家的人格分为五个等级类型:①圣人人格;②贤人人格;③君子人格;④节烈人格;⑤小人人格。圣人人格带着一种神圣、神秘的色彩。“圣”的原义是聪明之士。儒家把“圣人”概念发展为人文智慧和德性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修养传统对现代人格培养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共同的观点。其中,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占主导地位。它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强调修养的理性自觉.追求圣贤人格.坚持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重视知行统一.向往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为特征。儒家的修养学说对古代人格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历史的局限性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效应。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道德修养中积极因素.对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的主体是伦理学说,而其伦理学说的核心又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问题。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不仅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聚友 《东岳论丛》2002,23(5):118-121
子思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对儒家学说的丰富发展中 ,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格和思想。子思的人格特点 ,主要表现在 :明道救世、笃志不移的远大理想 ,修德成善、不畏困苦的坚定意志 ,抗节守道、威武不屈的刚正品格。子思的思想特点 ,主要表现为 :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观 ,推崇德位相称的社会人伦观 ,提出仁义礼智圣的道德五行观 ,揭释守诚践道的天人合一观。子思的人格及思想 ,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探索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作品中,吴敬样的《儒林外史》堪称杰作。小说批判了腐朽的八股取土制度,写出了封建本世的精神道德与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书中的社少卿是被研究者认为叠印着吴敬律影子的重要人物,是灌注着作家全部人生感受的一个形象。在社少卿的身上,折射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与人格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曾对全人的人生观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杜少卿既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又对其表现出淡化、困惑的一面。分析这一形象,可以使我们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有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认识这部被称为“思想家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览历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可以发现理想人格学说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看,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两类理想人格一直是世人所推崇的: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圣王人格源于孔孟,发展于荀子及《大学·礼记》,最终完备于宋明理学,形成了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体现在重义轻利的素质、安贫乐道的风范、自强不息的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几个方面。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加强群体合作关系、克服社会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分析和认识道德人格的最为基本的因素,它不但是构成道德人格的不同侧面,而且也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并代表道德人格。王船山整个道德人格主要由天健德性、救世德性、忠孝德性、气节德性、义勇德性等构成。这些德性或不同的道德人格侧面对于现代性物欲所引起的危机的解决,对于持有拜权拜金拜物教心态者走出"异化"困境并重建其精神家园,对于官员进行道德他律,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源远流长的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虽有糟粕但也不乏精华,其理想人格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提高民族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含义 所谓理想人格,就是人们向自己提出的道德上完美的为人形象,是儒家学说的出发点与归宿。儒家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上首先强调人之为人,重视人与禽兽的区别。《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马的价格高于奴隶的价格,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儒家把奴隶从牲畜的地位提高到人的地位,肯定  相似文献   

12.
魏强 《兰州学刊》2014,(1):14-17
儒家思想的典型传承人物颜回,是最受孔子喜爱的弟子,被列为孔门德行科榜首。作为"颜氏之儒"的师宗,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并视为"立德"楷模,颜回道德人格和德性智慧无疑是剖析儒家思想的重要锁匙。从记载颜回思想最为丰富的《论语》出发,探析颜回道德人格及其德性智慧的多重内蕴———勤学聪慧、以学为乐;修德行仁、安贫乐道;仁德治邦、和谐家国,发掘中华优秀文化中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对正解儒家德育思想和改进现代德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15.
徐宝锋 《殷都学刊》2011,32(1):137-140
对于"性"和"命"的涵义以及相互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儒家思考宇宙人生的重点。儒家力求对内在的"性"以健康培育和德性发掘,使之能够在外在行为开始之前就以一种稳定牢深的姿态存在,这样君子就可以在日常行为中时刻接受道德的投影,不断在伦理实践中秉持道德尺度,真正能够疏导出正确的理想人格路径。这种人格路径是创生性的,其在《礼记》中有着比较清晰明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论语》所阐述的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准则。科学地继承《论语》中理想人格理论的合理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儒家的政治哲学,《贞观政要》之官德以人性、人格和人文三重伦理向度为其形成的内外机制。其中,人性论和人格论构成官德的内在生成机制;由君德决定的人文政治伦理环境形成官德生成的外在动力机制。这一官德生成思想既具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德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共性;鉴于贞观政治之特殊性,又具有实践性与普遍性等特点,从而赋予贞观官德以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 ,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 ,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腐败现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背离。因此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有益之处 ,对重建理想人格消除腐败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磊 《天府新论》2018,(4):42-52
近年来,贝淡宁的“贤能政治”学说引发许多关于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争论。要摆脱对二者贴标签的做法,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对立,并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要更深刻地理解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利弊,认清只有贤能才能克服民主政治潜在的德性危机。其次,要更全面地理解儒家贤能政治的传统,儒家贤能政治不仅强调以德性为根本的“德治”,还重视以制度保障为根本的“礼治”。在与君主制彻底剥离后,儒家贤能政治传统可以在当今中国民主政治的德性教化和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性主题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史,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主题。由此而来的“率性”自然则成为儒家的做人法则或伦理精神。“儒家角色伦理学”提出在关系中生成意义,否定了抽象性、终极性概念。它无法解释性命天等儒家核心概念,因此未能够十分精准地描述儒家伦理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